
時常有些父母跟我抱怨孩子的壞毛病太多,如不愛寫作業、貪吃零食、亂花錢、整天粘著電視、沉迷網絡等。父母們還說自己幾乎天天訓斥孩子,孩子就是改不了。我相信父母們說的是事實,但我也相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他們之所以遭父母如此數落卻難以改變,可能是被壞習慣的一道道繩索束縛住了。
其實,成年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如果用慣了手機,特別是習慣了使用微信之后,要求您一天不能使用手機,您會自覺地做到嗎?即使您想這樣做,心里是不是會癢癢的?而之所以有癢癢的心理感覺,那就是習慣在起作用。
實際上,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尤其是玩得很投入、很開心,那是對孩子最強烈的誘惑。因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榜樣,您可以玩,孩子認為自己也可以玩。所以,當您搬出種種理由,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孩子往往是難以接受的,他會覺得不公平,心里面不服氣。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少玩手機,說話的權威性就會大大提高,因為您以身作則的好習慣讓孩子心服口服。
有人會問,習慣到底是什么呢?習慣就是習以為常的行為,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條件反射。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更深刻、更形象: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習慣培養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其中,被動階段的心理特征是遵從,主動階段的心理特征是認同,自動階段的心理特征是內化。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兩個轉化:由被動到主動的轉化,由主動再到自動的轉化。
良好習慣的培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有差異的教育,達到有差異的發展。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培養兒童的好習慣:
北京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正上五年級,寫作業喜歡磨蹭。在心理學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對兒子采取習慣培養的措施。
媽媽先下功夫觀察兒子到底是怎么寫作業的。她發現,兒子寫作業時,一個小時能站起來七次,一次打開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次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總之不到十分鐘就會站起來,在家里轉兩圈——這樣寫作業,能不磨蹭嗎?
于是媽媽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數了數,一個小時里你站起來七次,是不是太多了?我覺得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三次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愣,想不到媽媽挺寬容的,于是說,三次就三次。媽媽繼續說,如果你一個小時內站起來的次數不超過三次,當天晚上,動畫片隨便看。兒子聽了高興極了。媽媽又說,先別開心,有獎必有罰,如果你一小時里站起來的次數超過了三次,當天晚上就不能看電視。母子就此達成了協議。
結果,五天下來,兒子有三天達到了要求,晚上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還有兩天,兒子忘記了協議,沒有達到要求,無論他怎么央求,媽媽都不讓他看動畫片,他急得直蹦。就這樣,孩子慢慢地變化了:一想到一個小時只能站起來三次,就會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并用爭取晚上看動畫片的目標來激勵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經過90天的訓練,這個孩子終于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好習慣。
我覺得這個媽媽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我從她的成功經驗中,總結出了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您想讓孩子養成什么樣的好習慣,就千方百計讓他不斷地出現好的行為,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就越牢固。我們可以借鑒這個做法,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過程,讓他們慢慢地把壞習慣改掉。
好習慣與壞習慣主要是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呢?根據我們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提出如下五條具體建議:
一是在尊重生命與權利的前提下,把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環節來抓。所謂核心環節,就是把習慣養成當作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既體現于教育過程,又體現于教育目標。
二是從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出發,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必須是具體細致的。《弟子規》中倡導的一些好習慣就可以視為范例,如:“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時必須告知父母,回來后也要面告父母。
三是習慣養成貴在協調一致和持之以恒。首先,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盡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學校為龍頭,推進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次,我們必須明白,任何行為習慣都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在反復訓練和實踐基礎上養成的。好行為堅持的時間越久,好習慣穩固得越牢。因此,學校、家庭和社區應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學校每個學期重點培養學生養成一個好習慣,而家庭和社區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計劃,齊心協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道德習慣的培養不只是單純的行為訓練過程,而是道德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要素循環往復的過程。榜樣教育就是養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每一個榜樣都具有鮮明的個性,都具有良好的習慣,引導未成年人發現各類榜樣人物的習慣養成經歷,其啟發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五,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過程中長大的,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大人們要以身作則。也就是說,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與教師應當首先養成好習慣;為了讓孩子改正壞習慣,父母與教師應當帶頭改正壞習慣。譬如,孩子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等于在心里裝了一臺成長的發動機。那么,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父母首先應當帶頭讀書,探索新知,因為書香之家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值得注意的是,運用培育優良家規、家訓、家風的方法,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選擇,但只有親子共同遵守規范才能落到實處,如果父母以身示范效果更佳。
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異與權利,是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習慣培養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把人培養成為主人,也可能把人訓練成為奴隸。因此,習慣培養的原則,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而習慣培養的目標,是解放孩子的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的、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培養少年兒童的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習慣做起。我們抓住習慣培養這個根本,就抓住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條途徑。當然,我們必須警惕把養成教育變為奴役兒童的教育,而把養成教育定位于培養健康人格的教育。總之,我們應當牢牢抓住行為習慣養成這個關鍵環節,這既是為未成年人的良性發展奠基,也是為文明中國奠基。
(摘自孫云曉《習慣養成有方法》自序,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