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芬
晚自習上,學生們正在安靜地做作業。突然,“砰”的一聲,教室門被猛地推開,豪一臉怒氣地破門而入,在自己的桌子里亂翻一通,拿上紙筆后,又使勁兒地甩門而去。
伴隨著關門聲的回音,教室里幾十號學生齊刷刷地看向我,眼神驚奇詫異。我的反應很平靜,仍舊看著書,好像什么也沒有發生過,沒有立即要拿豪是問的架勢,更沒有派學生去追豪。學生見我沒有發話,又各自開始學習。
過了好一陣子,豪回到了教室,他怒氣已消,沒有再大力推門,但也沒有喊報告,只是徑直走向自己的座位坐下。學生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向坐在教室后面的我。我依舊繼續看書,這讓學生們很是不解。三分鐘后,教室里重新恢復了安靜。
我用余光看見豪正在寫著什么,正準備找他談話,誰知,他已經站了起來,輕輕地走到我的面前,不好意思地把一張紙條交給我,紙條上面寫著:“老師,對不起,剛才是我太沖動了,請您原諒!”我把紙條折好,夾在書里,示意他回到座位上。我看得出他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這樣的歉意能否得到“老班”的原諒,“老班”又會對他做出怎樣的處理。
晚自習后,豪主動跟在我的后面,來到了辦公室:“老師,我真不是故意的……老師,我真不是對您有意見,不是沖著您的!”我仍舊一言不發,這讓他心里有些發怵。
在我的辦公桌旁,留著一把“交心椅”,是專門給前來和我談心的學生或者家長坐的,這是為了拉近談話人心靈的距離,真正做到“交心”。沉寂片刻,我拉開椅子,讓豪坐下,他卻怎么也不肯。我說:“那多不平等啊,我坐著,你站在那里高我一個頭,是不是讓我也站著和你談話?”豪這才斜著身子拘謹地坐在了椅子的一角。我說:“現在說吧,怎么回事兒?”
豪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我事情的經過:在英語課上,同桌找他說話,卻讓他遭到了英語老師的嚴厲批評。他不服,與老師頂嘴,而之前回教室就是為了拿紙筆寫清事情經過,向英語老師“訴冤”。
我問:“還有呢?”“還有就是進教室不禮貌,您都知道了。”“事實我是知道,可你心里怎么想的我不知道,這才是你的問題所在,你不說清楚,這事怎能結束?”看我語氣加重,他磕磕巴巴地開始講述,把他受批評時將怒氣發泄到教室門上,故意不喊報告進教室的心理過程描述了一遍。
“那你不喊報告,大力推門甩門的行為,就只是對老師不尊敬嗎?你覺得向老師道歉就夠了嗎?”我問道。“那我該怎么辦?”“教室是大家的教室,你打擾的是全班同學的學習,你明白嗎?”豪認真地點點頭說:“那我到教室里給同學們道歉去!”“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嗎?”“我該怎么做呢?”豪疑惑地問道。“你想想該怎么做?既要道歉,又要反省自己的錯誤才行!”我提示他。“那我回去寫份檢討,明天在班上念。”“不用檢討,就叫心靈自白,算你的一篇習作吧,這篇習作能否合格就由全班同學來評判,掌聲熱烈就合格,沒掌聲就不合格。”豪表示同意這個做法。
第二天,豪的內心自白獲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這篇習作成為范文貼在教室后面供同學瀏覽,這也是豪上初中以來寫得最好的一篇作文。
師生沖突很多時候源于教師面對情緒失控的學生,做出過激言行。教育者認為自己的尊嚴受到損害,權威遭到挑戰,不自覺地表達了內心的憤怒,這容易使矛盾激化。靜是一種無聲的藝術,對學生的急躁情緒有“降溫”的作用,待學生冷靜下來后,矛盾和問題可以在師生心平氣和的交流溝通中予以化解。
(作者單位:湖北省谷城縣城關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