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灣
大學里的成長類心理咨詢案例多數有個共性,來訪者會說“我之前從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這次感覺真的過不去了”等類似的話,感覺他們正經歷著有生以來最大的挫折事件,如一直向陽的向日葵遇上連綿數日的暴風雨,看不到成長的力量和方向。雖然他們談論的事情可能各不相同,但這些事總結起來可以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壓力源,顧名思義,是給他們造成壓力,影響到心理和生理狀態、甚至社會功能的刺激事件。那么,這些壓力源真的如學生們想象得那么糟糕、難以逾越嗎?我想通過下面的咨詢案例分享一些關于壓力應對策略的經驗和看法。
承認正面臨壓力:失戀是一件讓人難受的小事
男生A第一次走進咨詢室的時候,頭發亂蓬蓬的,眉頭緊鎖,表情看起來很難過,又有些憤怒。傾聽下來,發現是一個失戀的故事,和小A在一起4年的女朋友5天前突然提出分手,沒有任何征兆,但是很堅決。因為異地的原因,小A第一時間趕去女友所在的城市試圖挽回,兩天之后發現,對方已變心,分手已成事實。回校后的小A很消沉,上課走神,獨處時會難過流淚,想到和女友在一起的時光就很崩潰。小A說:“我知道跟她現在是不可能繼續了,而且她還背叛了我,理智上我應該跟她切斷聯系,忘了她,好好過我自己的生活,但我現在就是做不到,我幾乎每一天都會想到以前的事情,會想她,然后就難過得什么都做不了……”
戀愛這件小事很美好,它提供給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自我成長的機會,然而,在我們享受關系滋養的同時,我們也同樣面臨著關系喪失的可能性。當戀愛關系結束、因各種原因兩人分開時,失戀就變成了我們的壓力源,帶來了很多不愉快和消極的狀態。幾年前有個針對北京高校學生失戀情況調查的報告中總結,98%的大學生在失戀后會出現情緒崩潰、回憶閃回、無法集中精力等應激反應,持續時間從兩周(70%)到半年(20%)甚至更久不等。案例中的小A出現了失戀這個壓力源下很正常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受損,這種自然的反應因為小A的不承認和不接納變成了“沒出息”的表現,從而演變成對自己的自責和不滿意,致使他陷入另一個情緒怪圈。
這種突發事件造成的壓力可以總結為創傷型壓力,就像我們身體會被割破受傷,創傷型壓力就像是在心理劃出了一個傷口,受傷了自然會疼、會叫、會難過,需要包扎傷口、需要靜養,如果感覺自己難過得什么都做不了,不如先從承認自己受傷了開始,接受和時間是應對的良藥。
尋找更多的可能性:表達孝順的方式不止一種
女生小B正為畢業的去向而苦惱,她的壓力源來自于跟父母的意見不一致。父母希望小B在畢業后回到他們身邊—一座南方一線城市,“方便盡孝,還能彼此照顧”,而小B正在北京一家不錯的單位實習,且有機會留下來。咨詢室里,想到逐漸逼近的畢業日期,小B哭得梨花帶雨,她舍不得自己理想的工作機會,又不想做個不孝順的女兒,讓父母不開心。
這種人生規劃的壓力事件與上一個故事中的創傷型壓力不太一樣,如果沒有合適的應對策略,可能會影響到之后的生活、工作乃至親密關系,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我療愈。小B很在意對父母盡孝,這是設立下一步應對策略的前提,正因為之前的小B有且僅有回到父母身邊生活這一種盡孝的選擇,非黑即白,當她內心有一丁點不想回家工作的念頭產生時,馬上給自己貼上“不孝順”的標簽,負性情緒隨之而來。在這個案例中,我陪伴來訪者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對父母盡孝道的方式都有哪些?聽父母的話回家去真的就算是孝順女兒了嗎?……在探索過程中,小B發現,如果回家自己不開心,每天讓父母看到不開心,也不算盡孝;在北京的單位工作一段時間,積攢一定的經驗和人脈,將來一樣可以抓住好的機會轉回家鄉工作,也能達成父母心愿。她開始開拓自己的思路去尋找更多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更多的與父母相處的模式。
有的時候,重壓之下會讓我們的視野變狹隘,如果可以的話,停下來作個覺察,問問自己最在乎的問題是什么,然后花一些精力去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答案,最后你會發現,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那些曾困擾自己的壓力源好像變得越來越輕,最終轉變為動力,承載著自己生命新的可能性一起飛向空中。
換個角度看世界:原來是壓力讓我不斷進步
女生小C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學業上遇到了障礙前來求助。小C的學習之路可以說一直順風順水,她聰明、勤奮,最終考進了心儀的學校里最好的專業。而在大二下學期,她遇到一門“難以征服”的專業課,課程內容晦澀,老師要求嚴格,她突然不知道怎么能學好了。詳細了解之下,發現小C的成長經歷中曾有過幾次咨詢經歷,一段在初中中考前,一段在高中文理分科前,加上這一次咨詢的背景,都是出現了一些讓她不是很有把握又很想挑戰去完成的壓力源。當我跟小C一同回顧前兩次壓力事件的結果和她的感受時,小C的表情依舊嚴肅,但眼神中多了一種光亮,她說:“中考前因為這種不確定覺得害怕,于是更加努力復習,最后比平時成績高出很多。文理分科前也因為擔心分不到想去的理科班而花了更多時間在比較弱的科目上,最后如愿以償了。”
就像思辨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屬性都是雙面的一樣,被合理利用的壓力同樣可以變成我們突破自己、強壯自己的動力。小C在壓力源襲來之時,沒有選擇逃避和自怨自艾,而是積極運用包括心理咨詢在內的各項資源去應對和解決壓力事件,我們的咨詢僅進行了四次,她便笑著跟我說,雖然課程還是那樣的難懂,但是上課時總有一種玩游戲打怪獸的快感,對該專業課也不再感到無力,反而充滿了挑戰的樂趣。所謂“頓悟”,可能就是這樣發生的吧。
存在主義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觀念,每個人的人生路、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面對困難、想方設法與困難和平共處或克服困難的過程,所以,當一些困難發生時,也許正是你要從一個階段成長到新階段去的信號。就像是經過風雨的向日葵色彩會更加絢麗一樣,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壓力事件來臨時,當這些“以前從沒經歷過的坎”擋在眼前時,學會承認自己正面臨壓力,冷靜之后覺察自己最在意的關鍵問題,積極尋找更多的可能性,將自己正擔心的事情看做一次“升級”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同樣可以活出絢爛的自己,創造更精彩的人生。到那時,可能你會覺得,應對壓力這件小事,原來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