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焱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作曲家張帥《三首前奏曲》結構、創作技法、節奏等方面的分析,試圖揭示該作品中對不同音樂風格等方面結合運用的有效手法。
關鍵詞
前奏曲 曲式結構 爵士音樂 復合調性
前言
“前奏曲”這一音樂體裁最早可追溯到巴洛克時期,起初它只是放在組曲的第一樂章,帶有引子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即興性,在浪漫派時期,波蘭作曲家肖邦發展了這一體裁,創作了《24首鋼琴前奏曲》,使“前奏曲”這一音樂體裁更加的獨立化,之后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等也都為“前奏曲”這一體裁貢獻了大量的作品。
1.各樂章的結構和作品的總體布局
作曲家張帥的這部鋼琴作品《三首前奏曲》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獨立演奏,而第二、第三樂章則是不間斷演奏。
1.1作品第一樂章結構分析
開始6小節為引子但可分為兩個階段,前4小節為全曲的引子,是對全曲五聲性風格的展示,而接下來的2個小節是第一樂章的引子,是對第一樂章節奏和形象上的提示。作品從7-28小節為第一樂段可分為四旬,分別是7-12小節、13-16小節、17-22小節、23-28小節,四個樂句分別體現了起、承、轉、合四個階段,第一樂句主要采用bG宮調式系統并結合局部的半音進行,為主題的原始陳述階段,第二樂句在低音區主要采用bB宮調式系統進一步鞏固了作品五聲性旋律的風格,第三樂句在保持五聲性旋律特點的同時(bG調式系統),在內聲部加入了和弦來進一步強調節奏的爵士風格,在第四樂句中旋律也附加了八度的重復。作品從29-43小節為對比段,該段落旋律雖然任然保持以五聲性風格為主(分別采用bG宮、bE宮、G宮系統),但在音區上則是由低音區開始,并更加突出節奏性,在44小節開始再現。作品的44-55小節為再現段,作者采用的是減縮再現的手法,可分為44-49小節和50-55小節兩個樂句,雖然作者在結構上采用的是減縮再現的手法,但在音樂上則更加熱烈,因此具有明顯的動力化再現因素。作品56小節到最后為尾聲。更多地突出節奏因素,在快速、熱烈的情緒中結束第一樂童。
1.2作品第二樂章結構分析
作品第二樂章也是采用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第一樂段為兩個樂句的樂段,1-8小節為第一樂句,9-16小節為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中共有三個主要材料。
上例中a為第一組材料,主要是由不完全bE宮調式系統和不完全半音階構成的帶有散板性質的音組構成,上例b為第二材料,是由大、小三和弦對峙的切分節奏,上例c為第三組材料,是在bE宮調式上構成的橫向旋律。第二樂句是在發展第一樂句的基礎上進行的,但省略了b的材料。17-37小節為二樂章第二段,這一段落對前一樂段的三組材料進行了重組,與前一段形成了對比關系。可分為四句,分別為17-21小節、22-26小節、26-30小節、30-37小節。之后38小節開始為再現段可分為兩句38-43小節、44-50小節。50小節到曲終為尾聲。
1.3作品第三樂章結構分析
作品的第三樂章為再現的單三部曲式。開始兩個小節為引子,之后兩個樂句(每個樂句4小節)為第一個樂段,并用刮奏的方式結束。之后為樂段的變化重復,但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兩小節引子后是一個樂節群的樂段(13-21小節),同樣采用刮奏的方式結束。接下來的12個小節為補充陳述。從34小節進入展開部分。作品71小節開始再現,采用變化再現的方式,第一個樂段為71-78小節,之后作品在低音區開始向高音區進行,最后在快速、熱烈中結束全曲。
1.4作品的總體布局
整首作品由三個樂章組成,各樂章之間既有對比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首先。作品各樂章速度上的聯系。在速度上各樂章形成了一個快——慢—一陜的布局原則。其次,作品各樂童音樂風格上的聯系。三個樂章雖然采用了不同的主題,但各樂章的主題都具有明顯的五聲性風格,這使得各樂章既形成一定的對比也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再次,作品各樂章節奏上的聯系。表面看各樂章的節奏特點并不一致,但通過分析可看出三個樂章都借鑒了爵士音樂的節奏特點。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雖然作者按三個相對獨立的樂童來寫作,但能夠明確地表現出套曲單章的意圖。
2.作品創作技法的分析
2.1作品中復合調性創作手法的運用
復合調性,簡單地說是指在同一音樂片段中在不同的聲部采用不同主音的手法。在這部作品中也大量運用了此類的創作技法。例如在作品一樂章的第一樂段中,作者在高音的旋律聲部采用的是以bG宮調式系統為主的旋律進行,而在其和聲中運用了大量的半音化進行,但通過對主要低音的歸納(參看下例)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采用的是c小調,下例為一樂章5-27小節的低音聲部,可清楚地看到低音聲部比較多地強調了c和G音,這種四、五度的強調明確了屬、主音,所以,低音聲部的c小調比較明顯,這樣在兩個不同的聲部形成不同的調式和調性即形成了復合調性。
相似的手法還可參看譜例1,此例出現在作品二樂章的開始,雖然該例記譜為一個聲部,但通過分析可看出作者采用隱伏聲部的手法,將不同的兩個音階摻雜在同一聲部,同時,又利用音區將二者有機地分離。
2.2作品中大、小三和弦的對置使用
作品二樂章的2-5小節作者采用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對置使用的方式,從二樂章第六小節又在低聲部加入了五聲性的旋律,而在高音聲部仍然保持了大、小三和弦的音響交替。這種大、小三和弦對置使用的方式使得作品的音響別具一格。
2.3作品中爵士風格的體現
爵士樂最早起源于非洲,在19世紀,美國黑人奴隸最早利用這種音樂來表達自我情緒和生活,逐漸形成現今各類風格的爵士音樂。雖然爵士音樂風格多樣,但特點鮮明的節奏和帶有強烈的即興性仍然是它重要的特點。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也借鑒了爵士樂的一些音樂特點,接下來對作品中的爵士樂因素進行簡單的分析。
(1)作品爵士節奏的運用
鮮明的節奏是爵士音樂重要的特點之一。在爵士音樂中大多采用4/4或2/4節拍,并大量運用切分、三連音或連線等節奏方式,使輕重拍顛倒,造成重拍的不確定性。
上例a是作品一樂章的片段,在a中的下聲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曲家首先利用切分節奏使得第一拍的重音向后移動了一個十六分音符,第二拍正常為弱拍,但作曲家在這一拍的強位上添加了重音記號,同時,在這一拍的最后一個十六分音符的位置上也添加了重拍記號并用連線連至第三拍的第一個十六分音符,似乎使原本是重拍的第三拍的重音向前移動了十六分音符。上例b為作品第三樂章的片段.節拍仍然采用4/4拍,在低音聲部第一拍采用附點節奏的同時利用連線連至下一拍的第一個八分音符,并在第一拍的最后一個十六分音符和第二拍的第二個八分音符標記重音記號,小節的第三、四拍也采用相同節奏型。在作品的二樂章作曲家也采用了大量的切分節奏。這樣的節奏安排打破了原有四拍子一、三拍強,二、四拍弱的律動模式,使得重音飄忽不定,節奏個性更加鮮明。
(2)作品即興因素的體現
爵士樂最早起源于民歌,像許多地方的民歌一樣在演唱或演奏的過程中加入許多即興的因素,因此,即興演奏也是爵士樂重要的特點之一。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并不是采用了即興的演奏,而是借鑒即興演奏的特點在作品中加入了有設計的“即興”,在上例b中的旋律聲部我們可以看到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動中加入弱帶強的進行,并不時地出現32分音符的三連音,這都使得音樂帶有強烈的即興性因素,從而更好地表現出活躍、不安的音樂形象。
結語
《三首前奏曲》創作于1998年,當時作曲家張帥剛剛步入本科階段學習,年輕人對愛情的向往、對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對世事的一知半解等都充分地表現在作品中。不到20歲的作曲家正是學習、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對新技法的研究和嘗試、對不同音樂風格的借鑒和融合在此作品中都得到了有效的、成功的展示。鋼琴曲《三首前奏曲》創作完成后在2000年由作曲家自己首演于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并于2002年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比賽中獲獎,之后作曲家又先后創作了《潯》《年畫》等多部獨奏、交響樂作品。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對作品的結構、節奏和個別創作技法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而在和聲等其他方面沒有做過多的研究,在這里還請作曲家張帥先生諒解。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