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峰

國家衛生計生委委托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對全國醫療衛生服務改善狀況進行第三方獨立評估,結果顯示,中國老百姓就醫滿意度比較高,其中門診滿意度為91.4%,住院病人總體滿意度為96.2%。令人吃驚的是,與病人相對比較高的滿意度相比,醫護人員的滿意度非常低。65%的醫生認為其工作負荷過重,僅有34%的醫生反映睡眠充足。為何中國醫護滿意度遠低于患者滿意度?筆者結合多項調查數據,發現導致醫患雙方獲得感差異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一、醫護薪酬水平仍待提高
根據本次調查,影響醫護人員從業滿意度排第一位的因素為:“薪酬待遇”(占48.6%),78.4%的醫生認為現行補償制度沒有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但25.9%的醫護人員表示自己去年曾經主動為經濟困難的患者墊付過醫藥費。
薪酬收入滿意度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絕對收入絕對值與增加值,另一方面是相對收入比較。后者比前者往往能夠產生更強烈的影響。
那么醫療衛生行業平均工資有多少,在各個行業中處于什么地位呢?筆者查閱到了國家統計局2015年報,其中發布2014年城鎮就業平均工資水平顯示如下圖所示。從結果可看出,當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6360元人民幣,衛生等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3267元人民幣,這一水平在全部19個行業中居于第8位,低于金融業、IT業、科研地質勘探、電力燃氣、租賃和商務服務、文體娛樂業,甚至低于交通運輸倉儲業。因此,從總體行業水平看,衛生行業僅僅比平均工資水平高出12.25%,遠低于金融業、IT業。
再看絕對收入變化。長期以來,國內實行的是“以藥養醫”,醫護人員的醫療價格較低,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破除以藥補醫,降低虛高藥價,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通過醫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費用,努力減輕群眾負擔”的要求,現在禁止開藥掙錢,所以收入降低。
從醫師成長的投入成本而言,醫學生本科畢業一般需要5年,經歷住院醫生、主治醫生、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的晉升過程,還需要專業外語考試、公開發表論文、科研項目等硬性條件,因此醫師是一種時間投入成本很高、淘汰率高的行業。政府為醫療行業定位的行業精神是“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5),醫院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因此診查、護理、治療、手術類項目價格雖然提高10~30%左右,但是還要考慮百姓的實際承受力來設計合理區間。因此,醫師醫療服務價格不可能過高。
二、負荷超載,執業風險系數偏大
近年來,隨著醫保參保比例擴大,公眾追求生命健康期望值提高,對高水平診療需求旺盛,2014年中國有3.73億人次走進醫療衛生機構接受門診健康體檢。當年,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達76.02億人次、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診療72.59億人次,比2010年分別提高30.21%、31.47%。2014年,全國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7.36億人,參保比例擴大到98.9%。
但是,2010~2014年五年間,全國執業(助理)醫師數量的增長幅度只相當于全國門急診增長幅度的約一半水平。五年間,全國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僅從18人增加到21人(增16.67%),城市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從30人提高到35人(增16.67%),農村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從13人增加到15人(增15.38%)。因此,缺少足夠醫生的情況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于是,平均每名執業醫生必須接診約原來一倍數量的患者,才能滿足當前全國公眾的就診需求。其結果就是,醫生職業的休息時間偏少。因此,本次調查結果“65%的醫生認為其工作負荷過重,僅有34%的醫生反映睡眠是充足的”,是由于醫療服務供應滿足不了旺盛的醫療需求導致的。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所說,“你說看病貴、看病難,現在稍微有點名氣的醫生每天要看50個病人,怎么可能容易?每天看病像打仗一樣,排隊3個鐘頭,看病3分鐘,醫患關系怎么可能改善?”
同時,從病患就醫的醫院選擇類型看,綜合醫院診療人數和住院人數都大幅度超過了其他類型的醫院。這種選擇分配在2010~2014年之間變化不大。因此,綜合醫院診療壓力大增,醫護人員供求更趨于緊張。
三、醫患缺乏足夠的信任
醫療糾紛多發、醫患關系緊張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在本次調查結果中,“社會信任與尊重”(占15.7%)是影響醫護人員從業滿意度的第三位因素。只有38.5%的醫護人員認為“從事的職業受到社會的認同和尊重”。“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占23.6%),“改善就診環境”(占22.1%),“加強醫患溝通”(占15.2%),成為醫護人員認為改善醫療服務的最重要因素和最需要改進的領域。
2015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了《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白皮書的調查顯示,近6成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發生傷醫事件時,院方采取不顧是非、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占4成以上,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很多醫生寒心。
三年來,每年都有轟動全國的傷醫案件。自2014年3月,公安部出臺《公安機關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六條措施》以來,醫療糾紛事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然是治標不治本。由于司法不健全,醫療糾紛處置費時費力。醫患雙方不信任,無論是病人對醫生的不信任,還是醫生對病人的不信任,都會給雙方帶來傷害。
江蘇省人民醫院醫患溝通中心研究證實,醫患糾紛中有六成糾紛都緣自醫患雙方的溝通障礙。醫患溝通是一門藝術,醫生護士需要用更婉轉的方式、讓病患聽得懂的方式與病患溝通,而不能只用醫生自己的理解水平進行溝通。同時,在個人現金衛生支出仍然在上漲、醫療費用壓力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應加快在醫療行業引入第三方調解、完善醫療責任保險有關制度,分擔醫療責任風險。
總之,本次調查暴露出中國醫生數量不足、醫療體制尚需改革的問題。一聲“累”道出了醫護人員當前多種“酸爽”的感受。87%的中國醫生已經決定不讓自己的子女再從事醫療行業,這是一個行業發展的警報,也是社會大眾的不幸。醫生的勞動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醫護人員也要主動先邁一步從情感上關心病患,政府加大醫療行業的投入也是民眾所求。醫療需求供不應求的情況也預示著大健康產業時代的到來。利用互聯網科技,推動遠程醫療、加快醫療信息化過程,是推動醫患雙方作為同一戰壕戰友滿意度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