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樹鈞
2015年11月,上海戲劇學院建校70年華誕前夕,筆者欣喜地讀到一本藝術教育史專著——《凌霜傲雪巋然立——上海戲劇學院·民國校史考略》(以下簡稱《考略》,顧振輝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筆者從事中國話劇史教學近四十年,深感這是一部別開生面的、嶄新的藝術教育史專著。
中國話劇史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話劇史中的話劇教育史更是一門有待深入開墾的處女地。迄今為止我們已出版了兩本有關話劇教育史方面的專著:一本是《中國現代話劇教育史稿》(閻折梧編,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一本是《流亡中的戲劇家搖籃——從南京到江安的國立劇專研究》(謝增壽,張拓元著,四川天地出版社)。這兩本書都為我國的戲劇藝術教育史研究做了很好的拓荒工作。不足的是,第一本書實際上是話劇藝術教育回憶文章的匯編,以史料見長;第二本書,由于作者本人并非藝術教育圈子內的學者,他們主要從一般歷史的角度敘述劇專十四年的來龍去脈,而對藝術教育本體部分較少涉及。
本書作者顧振輝本科畢業于中戲戲文系,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上戲戲文系,畢業后又留校工作,是名副其實的藝術教育圈子里的一名學者。由于他長期以來勤奮努力,專心致志做學問,因此對藝術教育本體(諸如領導班子、教師隊伍、課程設置、演出特色等)部分,也是藝術教育的核心部分,做出較全面、系統的論述。本書有三個顯著的特色。
視野開闊,
宏觀論述與微觀分析緊密結合
這一特色從全書結構便可一目了然。《考略》共五章,既有上戲前身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建立過程的詳述,又有建校早期的曲折——顧仲彝校長主持期間“裁撤風波”的全景展示;既有熊佛西院長主持下劇校進一步發展的論述,又有劇校演出史考略;對劇校學生運動,既有劇校黨支部建立前學運概況的論述,又有學運發展、壯大,直至應變護校迎接解放的縱述。這種宏大的結構布局,正如上戲前院長、上戲1948級校友陳恭敏在本書序言中所指出的:“作者顯然秉承了‘大歷史觀的廣闊視野。盡管歷史的進程,千頭萬續、盤根錯節,但本書對于大的朝代背景和中國戲劇、電影及人才的教育、培訓等方方面面,都有所照應,厘清來龍去脈,娓娓道來,既有全景式的鳥瞰,又有細節的精雕細刻。”
重點突出,
展現了上戲辦校的基本特色和傳統風格
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在校長和師資。特別是藝術院校的特殊性: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十分重視學生個性、天賦的呵護與激發。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創建之初,顧、熊兩位校長高瞻遠矚延聘的師資,均是當時國內最負盛名,專業最優秀的,如:郭沫若、田漢、曹禺、洪深、胡風、李健吾、歐陽予倩……《考略》對此作了重點介紹:他們對文化藝術的遠見卓識和富有個人魅力和色彩的授課內容和方式。
劇校創建時期,精英師資一直是學校引以為傲的。但在以往各種材料里敘述不一。《考略》收集了田漢、郭沫若、史東山、胡風、熊佛西、李健吾、顧仲彝、曹禺、洪深、歐陽予倩的劇校講座記錄文本。在第一章、第三章特設專門章節介紹名師,使上海劇校早期師資隊伍的面貌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呈現。
例如,曹禺作為中國話劇史上的一位著名劇作家而聞名于世,其實,他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戲劇教育家,讀者大多不太熟悉。
書中論述曹禺于1947年1月完成對美國的訪問坐船返回上海。當時,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剛剛涉險度過了“裁撤風波”。熊佛西接替顧仲彝擔任劇校校長。他得知曹禺回國,立即邀請曹禺來校任教。從1947年2月到1948年底離滬赴港,曹禺在將近兩個學期的時間里,受聘于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擔任專任教員。《考略》立足于史料文獻,彌補了曹禺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這段經歷在史述上的空白,并論述了曹禺先生在戲劇教育上的兩個特點——雙語教學與“第四堵墻”式的授課方式。
劇本的生命在于演出。戲劇院校教育離開演出實踐是不可思議的。《考略》一書十分重視這一內容,這也是以往校史研究中忽略的部分。《考略》一書通過對劇校演出的各類資料,如導演闡述、編創演職人員的敘述,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劇校早期教學和實踐的一些特色:主題的多樣化、本土化,在導演和表演中對斯坦尼演劇體系的實踐等。
求真務實,
具有樸實無華、嚴謹的學術風格
《考略》除了在內容上具有視野開闊,抓住重點、深入探索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還開創了將口述歷史同檔案資料密切結合起來的特色。作者在治學上有求真務實、肯下苦功的科學精神。為了廣泛進行調查研究,作者多次冒著酷暑嚴寒,千里迢迢,自開小車奔赴湖北、浙江、福建等地采訪當年校友。
這種認真、踏實的調查研究學風,尤其需要大力提倡。當今社會急于求成,浮躁之風盛行,學術領域也不例外。前輩歷史學家范文瀾曾有兩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指的是做學問一定要扎實,十分需要沉下心來搞調查研究,積累第一手資料,這樣研究者在學術領域內才有發言權,他的論斷才站得住腳,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現在有些青年學者甚至一部分中年教師,他們心態浮躁,缺少扎實的研究基本功。一次,在一個曹禺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筆者親耳聽到一位博士生(還是一位在職的副教授)振振有詞地大談“迄今為止我國尚無一部從舞臺藝術角度研究曹禺劇作的論文和著作”。筆者實在聽不下去,當即請問:“抗戰時期著名戲劇評論家劉念渠出版過一本《轉型期的演劇紀程》,書中有大量論述曹禺劇作演出的內容,不知先生可曾看過?”這一句話便將這位博士問住了,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有這本書,也不知道有劉念渠這位著名戲劇評論家。總而言之,他根本沒有在學術上作過認真的調查研究,然而他居然敢在大會上武斷下此結論,這種華而不實的學風實在有礙研究的健康發展。在學風不正的今天,顧振輝老師能夠踏踏實實進行調查研究,認真細致地分析探索戲劇藝術教育的歷史,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也是這部專著具有學術價值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中國曹禺研究學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