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飛
摘 要: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對記者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要求更高,作為電視媒體記者采訪更要有耐心、細心、決心,只有這樣才能挽留住更多老觀眾,吸納更多新朋友,欄目才能在百花齊放的媒體時代迎來新一輪的春天。
關鍵詞:基層;媒體;記者;采訪;能力;提升
隨著地方經濟與文化水平的提升,廣大觀眾對電視新聞欄目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人民群眾獲取新聞的途徑日趨多樣化,尤其互聯網在廣大農村的普及以后,很多觀眾熱衷于從其他途徑獲取新聞事件的報道,對于地方臺的新聞欄目關注度在減低,新聞欄目通常作為地方電視臺的核心節目,為地方發展和政府信息發布提供媒體平臺,如何將地方政策與當地信息高效的傳播給基層群眾,這需要我們新聞記者不斷提升發現新聞的敏捷度和反應能力。將老百姓身邊的新聞點加以收集、采編、調查、回復,這樣具有地方特點的新聞欄目才能被土生土長的觀眾所認可與喜歡。
由于地方電視臺普遍存在業務培訓不足、資金設備相對不完善的現實情況,在日常新聞欄目的采編工作上,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對新聞的采集很高效,但是缺乏后續的調查與評論,導致一些新聞事件播出后無反饋,沒有能達到解決此類事件的目的,觀眾看起來也就有點頭重腳輕,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新聞記者過多的關注新聞的采訪,而對后續的跟蹤報道沒下足功夫,若想改變這種現象,就要求我們新聞采編記者,在日常做新聞欄目的工作中,不斷學習聞理論基礎,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性,同時還要有意識的加強稿件編寫能力的訓練,扎扎實實落到實處,無論對于那個級別的電視臺人的因素遠遠比技術因素更重要。
記者就是欄目的把關人,直接決定了觀眾能夠接受什么樣的資訊,只有加強記者隊伍建設,才能使得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真正的突破困境,實現新的飛躍。關于如何加強地方電視臺新聞記者業務能力建議下面將進行一一陳述。
一、記者要敢于面對不受重視的采訪環境現狀
基層電視臺在實際工作中常常處于一線采訪,這給記者采訪帶來了困難,甚至還會感覺尷尬,與其他媒體記者一同采訪時表現消極。其實基層媒體成為弱勢媒體是時代的因素,而不是人為因素,記者大可不必自卑,而是應該更積極、更主動的采訪,更應該發揮親民性強的特點,更應該與被采訪對象多多溝通,這樣做除了更加深入的采訪外,還可以起到宣傳的作用。
二、記者要善于運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盡管多年來電視媒體從傳統的新聞、社教等欄目逐步發展到互動性更強、更富有時代特征的“即時評”等多種節目形態。但內容仍然是以新聞為主。這就要求新聞稿件要通俗化、口語化。語言要具備可聽性,要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就縣基層電視欄目而言,它是最基層的新聞單位,地方特色是它的一大優勢。基層媒體離新聞事實的發生地近,離群眾近,這就決定了它的節目設置、組合甚至語言都有可能與上級臺不同。因此,基層記者在采訪時要多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只有真正了解他們的語言,才能用他們的語言寫出他們的心聲。
有些基層廣播電視臺記者,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記者,寫稿時,用書面語言、網絡紅詞較多,生怕稿件沒有時代氣息,其實這正是記者的大忌。采編語言不怕土、不怕俗。這里的“土”“俗”,不是語言庸俗化,而是口語化,更加貼近百姓大眾。此外,寫稿時,還要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復。
三、基層記者更應做足采訪這門功課
新聞采訪究其本質來說,具有明顯的調查研究的性質。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的觀點,新聞采訪的主題是記者,客體(對象)是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采訪從性質而言,就是記者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對客觀存在的事實所進行的調查研究。這些關于新聞采訪的定義適合報紙、電視臺、電臺等任何媒體。但媒體記者而言,新聞采訪的重要性更強,因為這種媒體,沒有畫面、照片的補充,完全靠記者從現場的所見所感所聞來反映新聞事實,這就要求記者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采訪也應根據對象的不同做到區別對待。基層是最基層新聞媒體之一,因此對農節目較多,記者可以說就是工作在農村生產一線。采訪對象也以農民為主。這部分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見識有限,對媒體可能還會存在敬畏和神秘感,在采訪中往往表現為怕說錯話,畏手畏腳。所以基層記者首先要根據這部分人的特點,學會與他們打交道。真正做到撲下身子,敞開心扉,耐心傾聽,甚至要循循善誘,引導他們大膽的說出心里的所想所感。在平時工作中,有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總是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而被采訪對象有時甚至像是受“審問”一樣,可想而知這種不平等的交流是不可能真正全面、準確的了解新聞事實真相的。
記者應該把自己定位于一個普通人,努力做到提問得體,不魯莽、不盛氣凌人、不咄咄逼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四、記者更應重視新聞事實的真實性
新聞的靈魂就是事實,真實是一條新聞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是它的本源反應,也是令人信服的基礎。記者更要牢記這一宗旨,努力還原新聞事實本相,包括細節在內都必須做到準確無誤。因為基層電視臺報道的都是本土新聞,都是百姓身邊的人和事,一旦新聞出現不實之處,往往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可估量和挽回的損失。
五、注意記者自身新聞敏感性的培養
身為一名記者,工作的敏銳性主要來源于個人工作經驗的累積,主要通過勤奮的工作以及自身對敏感事件的反應性,因此也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刻意發掘新聞價值,對于一些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新聞現象,也要有意識的進行深度思考,判決該事件是否具備值得深挖的潛力,對于新聞熱點的發掘工作,一方面需要自身素質,一方面需要單位加以科學培訓,對一線的新聞欄目記者有針對性的進行采編培訓,通過培訓提升新聞記者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能夠更好的對新聞背后的新聞進行全面報道,作為新聞欄目記者,在采編工作中要加強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學會通過現象發現規律,只有這樣,我們采寫的新聞報道就不但但是對新聞事件的簡單敘述,才能讓新聞欄目有血有肉,值得品味,這才是真正具有高價值的新聞采編工作。
總之,作為一名記者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更加富有激情的工作態度,更加專業的采訪水平,更加精準的寫作素質,來振興和重塑基層電視媒體的輝煌。
(作者單位:遷安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