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杰 趙佳
摘 要:隱性課程,指學生在作為主要信息源的教學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可持續性學習能力,是大多數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的一個必備要素。本文嘗試從大學英語隱性課程對學習者興趣動機,無時空限制及其對學習者情感價值觀的影響方面闡釋大學英語隱性課程教學對學習者可持續性英語學習能力構建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隱性課程;可持續性英語學習能力
在院校教育中通常所說的課程是指有固定教材或教學內容,在計劃授課時間內開展教學的課程,這也是公認的教育實施的主體部分。伴隨這種顯性課程進行的,還有一種非正式的,未有界定教學內容的課程,即隱性課程,又稱隱形課程,隱蔽課程,潛在課程等(任友群2001)。一般來說,隱性課程包括物質情境( 學校或班級的建筑、設備)、人際情境(班級氣氛、人際關系)和文化情境(校園文化、習慣、禮儀)等。
一、隱性課程的研究發展
隱性課程這一術語據考最初由美國學者杰克遜(P. Jackson)在其著作《教室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1968)中明確提出并使用。而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這對相對概念最初出現在布盧姆(B. Bloom)《教育的無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書中。布盧姆認為,隱性課程的主要目標與學生的學習有關,也與學校所強調的品質以及社會品質有關,學校的組織方式、人際關系等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的因素對于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強有力的持續影響。
隱性課程從人類文明中出現教育教化伊始就是客觀存在并貫穿學校教育始終。學生從學校的組織和制度的特性中習得了價值、規范和態度,學校在無形中完成了社會化,服從、溫順的訓練,階級結構的維持等功能。因此,沃勒(W. Waller)早在1932年就在《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書中提出了學校文化(school culture)的概念,在我國也常稱之為校園文化。這可以看作是教育學者最早涉及隱性課程因素的研究。
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所說,也許對教育的最大誤解就是認為人只學習他正在學的東西。也就是說,他認為從態度、愛憎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間接學習可能而且經常比具體的授課內容更重要。
另外,我國學者班華(1989)認為,隱性課程是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 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教育影響因素。唐曉杰(1988)認為隱性課程是指學校( 含班級) 社會關系結構以用學校正規課程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價值、態度、信仰等非學術性的知識。
基于中外學者對隱性課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隱性課程研究更多的是從社會學的行為意識模式的角度出發,研究對象也多是中小學階段學生,更多強調學生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形成階段受到學校環境的影響。而面對高等教育階段的研究對象,其研究的重心仍然是圍繞研究對象在低齡階段對其施加的隱性課程對其影響的追蹤。而隨著教育學者對隱性課程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隱性課程發生作用的影響遠大于意識形態價值觀形成之本身。
二、大學英語隱性課程對學習者可持續性英語學習能力構建的意義
就語言學習而言,可持續性學習能力是大多數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的一個必備要素。在顯性課程有明確陳述的,并要在測試中考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基礎上,其實施過程中的隱性課程更能對學習者的可持續性英語學習能力構建起到關鍵性作用。接受蘊涵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存在于參與者內在素質之中,與參與者的個人經歷,修養,知識積淀,意識等抽象因素相關的隱性課程所涵蓋的一切更能促進,延緩或阻止學習者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培養特有的學習興趣。這種影響和作用是不可以任何規章制度,教材等加以限定和規定的,它伴隨著顯性課程的正規教學內容隨機出現,其影響難以預期,因此也更值得課堂實踐者加以關注、參悟、領會并以各自可能的方式引導促成學習者構建可持續性英語學習能力。
具體來說,大學英語隱性課程對學習者可持續性英語學習能力構建的意義有三:
其一,大學英語隱性課程對于調動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隱性課程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主要指英語教師的教法,教態,對教材輔助材料的選擇,對課前任務的設定,以及與學生的互動。其內容是存在于教學參與者的潛在素質中,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展開的課堂授課中所體現出來的參與者的經歷、修養、知識、意識等抽象的內在因素都構成了隱性課程因素。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盡管兩者外在表現形式有所差別,其實質內容及結果卻是相輔相成的。隱性課程對于調動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積極有效的大學英語隱性課程有助于學習者突破時空限制展開語言學習。
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語言的教與學,我國的語言研究者張國揚、朱亞夫(1996)曾提到理想的外語教學環境應該是讓學生沉浸在使用目標與的環境之中,其中語言教學所重視的語言環境的營造僅僅依靠課堂內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許多沒有出國經歷的英語學習者發現,個人所學英語知識在任何求學階段都不僅局限于教師課堂所授內容,隱性課程的無時空限制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課堂教學中效果的提升,把語言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從而使語言學習成為一生的學習行為。
其三,大學英語隱性課程應對學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作用于其可持續性英語學習。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現已是新課改明確提出的三維目標,是一種更為廣泛的人為涵養,這種素質的養成,不是外部強加說教的結果,而是通過一定的情景中的實踐與體驗內在地生成。大學英語教學所衍生的隱性課程可以幫助教員學員達成這個目標,任何院校不需要也不可能專門為此設置一門課程。其中情感態度既是學習的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投入、過程與效果,又是教育的目標。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各種各樣問題的設置,對學生回答的點評,影響引導學生的行為傾向,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陶冶其愛己、愛校、愛國等情感,幫助他們為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打好基礎,而這種積極的價值觀反過來也會對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起到良性作用。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通過隱性課堂突破時空限制,發生在眾多不同的環境中。教育過程中無目的的結果往往比有目的的結果更有意義。大學英語隱性課程是學習者可持續性語言學習能力的構建過程中一個必要且重要的環節,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教學參與者和管理者探討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把語言學習變成一個終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Bloom, B.S. 1972. Innocence in education[J]. The School Review. 1972(3): 333-352.
[2]Jackson,Philip W. 1968. Life in Classrooms[M[. New York,NY: Teachers College.
[3]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M[.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4]班華.隱性課程與個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44.
[5]唐曉杰.西方“隱蔽課程”研究探析[J] .華東師范大學(教科版).1988,(2):12.
[6]任友群.2001. 隱性課程的國際研究及其教育社會學意義[J].上海教育.2001,(22):31-33.
[7]張國揚,朱亞夫.1996.外語教育語言學[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8]張華.2000.課程與教學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坤杰(1978— ),女,碩士,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
(作者單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基礎部外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