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婕 陳曉璐

借助綠色生態的消費理念,這個鄉親們眼里盡出“洋相”的放豬倌,靠青山綠谷和野豬資源,開始了“野豬、家豬雜交育種+深山生態放養”模式的雜交跑山豬飼養,歷盡艱辛,終于成功,也帶著大家發起了“豬財”
農歷羊年臘月廿三的山西襄汾東山雨桿溝內,趁著投喂胡蘿卜的功夫,梁志強熟練地把聞聲跑來搶食的“豬伙計”巡視了一遍,隨即挑揀、鎖定幾頭,記住耳標號,安排拉往定點屠宰場,為大大小小幾十筆訂單供貨。
“兩年了,總算沒白折騰”,眼見著辛苦繁育的頭茬雜交豬陸續出欄供不應求,梁志強的心頭格外熱乎。2014年春,借助綠色生態的消費理念,這個鄉親們眼里盡出“洋相”的放豬倌,靠青山綠谷和野豬資源,開始了“野豬、家豬雜交育種+深山生態放養”模式的雜交跑山豬飼養,歷盡艱辛,終于成功,也帶著大家發起了“豬財”。
七頭母豬開啟創業之旅
襄汾縣東山,自古植被繁茂、礦產豐富。梁志強祖祖輩輩生活的洞溝村就坐落在大山深處。2013年,羊肉價格持續走低,以養羊、種地為主業的山民收入銳減。“老梁,試活試活放豬咋樣?”2014年年初,上山調研的鄉鎮干部無意間的一句話,令梁志強頗為心動。
“放豬?從未見過。倒是滿山放養的羊比山下圈養的羊更鮮香多汁。”看著自家歡實的羊羔,梁志強決心一試。“你可別‘洋相,豬愛亂竄,放出去可收羅不住。”誰想父親先潑了冷水。梁志強開始思量“豬怎樣放”的問題。在山上轉了十來圈后,他找到了放豬的好地方——偏遠僻靜、周圍山上植被好的雨桿溝,這里人跡罕至、時有野豬出沒,不僅適合生態放養,還有可向野豬“借種”,繁育雜交豬。
2014年開春解凍,梁志強拿出老本,就著山溝地勢打窯洞、挖豬圈,一鼓作氣買回7頭當地優種母豬,在鄉親們疑惑的目光中,卷鋪蓋住山溝,當起了放豬倌。
放豬倌不好當:母豬發情了野豬卻不來;百十頭豬崽消化機能差死傷慘重……梁志強備受打擊卻越挫越勇:他每天與豬“廝混”在一起,趕母豬上山散步散播氣味、悉心為豬崽熬稀飯煮玉米……心焦了好幾個月,終于引來了野豬。
往后的日子,野豬時不時來豬窯圈里“做客”,母豬也跑到六七里外與野豬“約會”。2015年正月十八,頭批18只雜交豬崽出生,梁志強如獲珍寶。短短一年,多批繁育,目前,養豬場的雜交豬已近200頭,梁志強的“洋相”著實出了名堂。
摸爬滾打進階放豬高手
暴雨沖塌豬圈、徒步扛麥麩、雨天下溝給食一摔滿身泥……在梁志強看來,這些創業艱辛與掌握雜交豬放養技術一比,根本不值一提。
斷奶期豬崽不進食是頭一難。2015年4月,頭批雜交豬崽斷奶鬧絕食,拌麥麩、大米粥、煮面條一律不吃,以往喂養經驗概不好使,梁志強急得團團轉。通過咨詢畜牧專家、查閱資料,他了解到,幼豬斷奶后的第一個月,消化機能還不完善,生活環境突然改變,應從營養、管理多方面采取措施。有人說喂幼豬飼料試試,他斷不采納。百般無奈下,梁志強在窯圈里墊上木板、鋪上衣被,努力模擬豬媽媽喂奶時的溫度環境,豬崽們這才動了口,絕食問題終于迎刃而解。
“一切都得按豬的習性來,來不得一點馬虎。比如,喂胡蘿卜要看豬下菜,把握好投喂量,吃多了豬拉稀、吃少了缺營養;再說這野豬‘親戚,不能嚇、更不能人為干預,這樣才會常來‘探親。”兩年的摸爬滾打,梁志強儼然成了放養雜交跑山豬的行家里手。
山貨下山帶著鄉親致富
原生態放養、絕不喂飼料,在梁志強近乎偏執的堅持下,他的雜交豬呼吸著海拔1100米大山上的新鮮空氣,漫山遍野、自由自在覓食,吃百草、嘗山果,既營養又防病,肉質香滑鮮嫩,與“速成豬”“四月半豬”有著天壤之別。2015年,他依循村里石碑所載,將古村名“魚里莊”注冊為自己雜交跑山土豬的商標。
洞溝村地處深山,鄉親們守著大山脫不了貧、家里的山貨出不了山,梁志強的心里一直不是滋味。2015年秋,梁志強的非雜交跑山土豬出欄,每天山上、屠宰場、縣城來回跑,忙得不可開交,一位老顧客建議:“你家的豬肉有香味、膘子少,銷量大,這樣一單一單送多費事,不如開個店,我們直接去店里買。”梁志強一想,“可不是,有了店鋪,山里的山貨就不愁賣了!”
歷經三個月籌備,2015年年底,大鄧東山志強山貨銷售部開業了。村里各家地里長的、山里采的、樹上結的、家里養的,各種山貨擺上了柜臺。營業一個多月,山貨店售出土雞近300只、土雞蛋100多公斤、面粉30余袋、核桃上千斤,“都是沾了志強的光啊”,訂單不斷、生活有了奔頭的鄉親們交口稱贊。
梁志強把雜交跑山豬肉定價為50元一公斤,許多人對他好貨賤賣的做法很是不解,但他自有一套道理:物美價廉、擴大影響,讓大山里的山貨都賣出去。“老話說‘靠山吃山,東山就是我們創業的‘金山!”說起規劃,梁志強一臉的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