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偉
摘要:伴隨著高考改革拉開序幕,最引人關注的是語文學科的改革。語文學科由之前的150分改為180分,由于語文學科本來是大學科而因本次改革而備受矚目。語文教學在平時承擔了太多太多東西,該不該有情感教育?該不該進行法制教育滲透?眾說紛紜。認為在語文教學滲透適當合理的的法制教育是可行的,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語文課堂 法制教育 策略
一、法制滲透的背景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國已進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階段,在社會發展日益迅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培養更趨緊迫的關鍵時刻,加強對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學生的法制工作,引導、保障和促進青少年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從數據調查看,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連年上升,犯罪類型多樣化,犯罪年齡趨于更低齡化。青少年犯罪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會、家庭、學校及自身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除了社會不良文化影響和家庭教育的不當和缺失外,學校對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同時許多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片面追求升學率,不重視德育教育,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疏于管理、教育。而我們學校一直在提倡“全員德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僅僅是德育處和班主任的事,每個任課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語文老師更是可以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及法制教育。
二、語文學科進行法制滲透的優勢
和理科學科相比較,語文學科都是由一篇篇鮮明而富有特色的課文構成,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生活中處處是語文”,語文學科和我們現實生活的聯系更為密切。而作為一門母語,本身又是思想交流性很強的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是表達思想內容的結晶。而在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更是可以很好的法制教育聯系在一起。下面我舉一個我課堂上進行法制滲透課例子,我選擇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五課的一首古詩《次北固山下》:
次本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在賞析這首古詩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內容上整體把握這首古詩,理解哪些是寫景?哪些是抒情?寫什么景?抒什么情?同學們通過賞析得出,詩歌寫的是長江的早春景,通過“鄉書”這個詞可以看出抒發的是對親人的思念,詩人因為旅途在外不能回家看望父母所以希望北歸的大雁給父母帶一封報平安的家信,我就引導學生如果你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你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牽掛?同學們眾說紛紜,有同學認為應該經常打電話,有的同學認為應該在網上買些東西寄給父母;也有同學認為,可以給父母多打點錢,讓他們自己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我拿出一組數據。聯合國規定的一個國家老齡化的標準,即60歲以上的人口占這個國家總人口的10%,而我們國家在2013年超過60歲的人口已達到兩億,占我們國家總人口的15.3%,我們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隨即我又展出了一組“留守老人的照片”讓同學們能更明確的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又展示我們國家在2012年7月新修訂并頒布的一部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章第18條: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光給父母打電話或寄錢而不去看望父母,屬于違法行為。大部分同學了解這個后都唏噓不已。然后,我用《常回家看看》這首歌的歌詞“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洗洗筷子刷刷碗;父母不圖兒女為家庭做多大貢獻。一輩子辛辛苦苦只求個平平安安”,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盡一份孝心。從而在完成教學目標的時候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語文法制滲透教育的策略
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法制滲透教育,首先要求教師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一定要了然于胸,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法制滲透教育更加準確、合理,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其次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當老師接受一篇課文的時候,要能準確而敏銳的發現文章中滲透點,這樣才會使整個課堂教學顯得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在這里要充分創造情景,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課堂更加輕松愉快。再者,合理地拓展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滲透點學生并不能很容易地找出來,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恰如其分的引導,理論聯系實際,因為一切“法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機地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陶冶于一體,發揮課堂教學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四、法制滲透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進行法制滲透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滲透法制教育,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環節必須要巧妙構思巧妙,不能為了滲透而滲透。
2.對我們老師而言,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盡可能多熟悉并掌握法律法規,同時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判斷力。
3.語文學科進行法制滲透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授課老師必須要有合適的手段方法,要學會應材施教,達到有機的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法規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