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陜北“三大寶”,秧歌、民歌和大嗩吶。陜北大嗩吶那種長銅桿嗩吶的音樂讓人如癡如醉,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
提起陜北大嗩吶,不得不提及它的第三代傳人汪世發,他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一生與嗩吶不離不棄。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汪世發形成了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的不同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曲牌。
因貧窮,與嗩吶結下不解之緣
十二歲時,因為家庭貧窮,汪世發跟著吹嗩吶的師傅曹來前學習,從此便與嗩吶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剛開始接觸嗩吶是想賺錢,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發現自己漸漸喜歡上了吹嗩吶,每次吹奏嗩吶都讓我覺得很快樂。”汪世發回憶道。
十九歲時,汪世發出師了,并且創立了自己的班子。二十一歲時,他有幸被延安歌舞團錄取,但面對常年有病的父親、尚未成年的四個妹妹和一貧如洗的家,汪世發最終選擇了放棄,他說:“我是家里的頂梁柱,應該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一晃多年過去了,他經歷過熱情接待,得到過贊揚肯定,不可避免地也受到過冷嘲熱諷、譏笑白眼,但是無論遇到什么事,他都與嗩吶形影不離。
因喜愛,與嗩吶不離不棄
1984年,電影《人生》在綏德縣四十里鋪鎮王橋村拍攝,汪世發有幸參與了電影中迎親部分的嗩吶演奏,他吹奏的《大擺隊》很快便被傳播出去。隨后他也迎來了事業的巔峰,鄉里鄉親的大事小情都要請他的班子助興,最多時一年演出一百多場。
同年,受陜西省文化廳的邀請,陜西省出版社出版了錄音盒帶《陜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全國各地。1998年,“綏德漢嗩吶團”成立后,汪世發作為主力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大型演出演奏活動,受到了觀眾和演藝界的好評。2012年,汪世發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在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的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除了經常溫習傳統曲牌,汪世發還會嘗試著創作一些新曲牌。他通過新老改編吹奏,創作了《迎春令》《獅子令·變奏》《雙鳳蓮》《苦思鄉》等新曲牌。
“無論生活多苦多累,我每天都會堅持吹嗩吶,不僅要學習新曲牌,還要溫習老曲牌,五十多年我從來沒有厭煩過,嗩吶讓我覺得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汪世發的語調里充滿了興奮和向往。
因責任,將嗩吶傳承下去
汪世發師承曹來前,是陜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他不僅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還授藝第四代傳承人張曉紅和劉佩云。嗩吶在陜北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陜北婚喪嫁娶、宗教祭祀、民間社火、節日歡慶等各種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每一個陜北人從呱呱墜地、喜慶滿月、結婚拜堂直到老死入土,都離不開嗩吶的吹奏。
提起嗩吶的傳承,汪世發有說不完的話,他說:“陜北嗩吶主要以大碗嗩吶為主,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能發揮出大碗嗩吶的氣勢,更傾向于學習小嗩吶。我要多進行一些專業的培訓,讓后人了解和欣賞真正的陜北嗩吶。”這位六十八歲的老人決定再吹三年后,要將重心放在培養徒弟上。
綏德縣文化館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襲所,這為汪世發提供了平臺,他計劃著去那里教授嗩吶課程。“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嗩吶,并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汪世發滿懷期待地說。
陜北大銅嗩吶的表現力是非常魅力的,那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魅力,是一種容易入住心靈深入靈魂的魅力,是一種地動山搖的魅力,希望大嗩吶保持這種魅力傳承下去,讓嗩吶文化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