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香
摘要:在相處的時間里,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顧及其他同學的心情,導致在生活中出現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進而產生孤獨自卑心理以及焦慮等消極情緒影響學習。在職業學校,研究同學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就成為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點。就從這個角度分析了職高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造成的原因以及對策。讓學生在教育者的幫助之下消除負面情緒,更好地與人交往,學會共同生活。
關鍵詞:職高生 人際交往障礙 成因分析 對策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良性交往,往往會產生孤獨自卑心理及焦慮等消極情緒。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學習,也就是說大部分時間要與同學和老師相處,因此,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顯得頗為重要。目前,許多職高學生人際關系緊張,應對能力很差,往往會產生苦悶、膽怯、猜疑、多慮、孤獨、易怒、情緒抑郁等等心理障礙,進而產生過激行為,應該引起我們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一、職高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主要問題
職高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也呈現出許多自身的特點。
1.集體意識淡薄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當國歌音樂響起來的時候,還有這么一批學生,他們有的把手插在口袋里、有的前后同學在聊天、有的目光發呆地望向遠方、有的……而那激昂的國歌聲卻未能夠吸引他們的目光……
“想要我們寢室連續拿五星文明寢室,不用想,難了!”這是班級里一位男生在談話的時候脫口而出的……
這些現象值得讓我們這些教育者們思考,是什么讓他們忘記了“愛祖國、愛集體、愛他人”,精神如此冷漠。這正是集體意識淡漠的體現。
2.同學關系冷漠
從初中到高中,職高學生的朋友越來越少,人情越來越淡,他們覺得別人是虛偽的,把一切問題都歸咎于他人。于是,越來越生活在自己的封閉的世界里,冷漠對待與自己“無關”的人事。從懷疑人情的淡漠到漠然面對一切。
某女生寢室有這樣一幕:晚自修后班主任去寢室里看看,只見其他幾個學生在說笑著,而有一位外地女生卻坐著一聲不響。再三詢問卻仍然不得要領。班主任問其他同學:“她怎么了?”“我們怎么知道,我們平常都很少和她說話的,不清楚!”這一幕讓我們震驚!是什么讓她們在同一個寢室里卻是沒有話說,是什么讓同一個寢室朝夕相處的同學仿佛遠隔千里?
3.“低頭族”現象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學生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已不再是難事。學生手機的普遍使用,運動場上打球的學生少了,教室里看書的學生少了,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也少了;在安靜的寢室里,熱鬧著虛擬的世界。同學們打游戲的打游戲、聽歌的聽歌、QQ聊天的QQ聊天,在封閉的空間里,享受著自己的世界。
4.遇事不會先想自己,找其他人做借口
早自修開始了,老師走進了教室,看到的是垃圾躺在地上、黑板沒有擦,明顯的是早上的值日工作沒有做。老師一看值日表,有兩位值日生已經坐在位置上,就問“你們為什么地還沒有掃?”“我是倒垃圾的,他們掃地的同學還沒有來啊!”老師陷入了沉思……為什么當他們自己有問題存在的時候,不會先想到自己的不足,而是想著其他人哪里不好,責任和擔當意識又去哪里了呢?
5.暴力傾向明顯
職校學生相對較差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將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各類網游。媒體上一些暴力的鏡頭,又使得許多學生在處理問題不自覺地產生了模仿媒體中暴力手段的沖動。他們拉幫結派,和同學以“哥們兒”相處。
在這樣的情勢下,本來存在相當問題的同學之間的交流,就朝著更封閉的方向發展了。同學之間一有矛盾,就以武力相對,就有“鐵哥們”一齊揮動拳頭。職校里打架,甚至有打群架事件時有發生就不奇怪了。
二、職高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分析
1.“競爭”意識的影響
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都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人們的競爭意識越來越強,從某種意義上講,競爭使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有點勾心斗角。比如,同學擁有一本珍貴的參考書,其他同學想借來看。這個同學開始可能會想,我應該借給他,但他轉念又想:“我借給他,他的成績排第三名,我就只能排第四名,我為什么吃這個虧呢?”“競爭時代”的人們,追求成功的喜悅,卻忽視了人的初心。也在不知不覺之間,玷污了同學們稚嫩的心靈。
2.“特殊”家庭的陰影
職高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是家庭里的“小公子”“小公主”,在家庭里凡事都以他說了算,父母不同意他就鬧,最后父母親只能是妥協的結果。較大比例的單親、離異家庭子女家庭環境令人不安;隔代撫養、寄居一族現象也比較普遍。這些“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意念。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缺乏平等、公正、理解和愛的意識。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這樣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缺乏寬容的心態。
3.學校教育的缺失
市場經濟發展之后教育的功利價值明顯,尤其是職業教育在這一點上更為突出,把人看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把職校看成是人力“加工廠”,只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之所以為人”所應具有各種人際交往藝術等人文素養的完善,顯然與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定程度助長了學生自我為中心,自私情緒的增強。
三、建立良好的人際交流關系的對策
人際交往是學生獲取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際關系、處世技巧。”現代社會只有依靠集體合作的力量才有可能登上事業高峰,更何況中職學生還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心理及價值觀都需要正面引導。可見,引導職校學生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學生未來的人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組織主題班會,增強集體榮譽感
主題班會是增強集體意識的一條重要途徑。組織貼近生活、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班會,不僅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和才華的平臺,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教育,增強班級集體榮譽感。細心建構團隊合作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心,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使每一個學生都珍視自己的班集體。對班級里出現的主要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主題班會,在討論中明辨是非。在擁有發表個人意見權利的同時,養成尊重集體的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2.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同學關系升溫
課外活動時間是校園生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親近大自然活動,組織學生健步走,用手機、相機拍下大自然美好的瞬間并班級評比;感恩活動,去敬老院、孤兒院關愛弱勢群體;培養愛心,廚藝大比拼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生之間架起交流的橋梁。密切了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互相理解,互相關懷,增進友誼,增強合作意識。使同學們懂得尊重他人,團結同學,以謙遜的態度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與他人合作,養成集體協作精神。
3.結合技能競賽與技能操作考試,加強團隊意識
隨著中職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高職招生考試增加了技能實際操作考試,中職校學生各級技能競賽也日益常態化。
這些活動都是以專業或班級為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同學們在參加這些帶有競賽性質,又能培養集體意識的活動時,班主任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認識到團隊合作的意義。把原本相對自我的封閉性不良心理調整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合作精神中,從而有效改變職校學生中常見的自我封閉的人際關系。
4.主動與家長溝通,形成家庭學校教育合力
班主任必須全面充分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狀況;學校必須和家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實施的教育活動才有我們希望的效果。班主任與家長保持經常坦率而真誠地溝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礎。雙休日、假期或平時打電話到學生家,向家長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針對性的進行家訪,老師,學生,家長當面交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長,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等。在相互交流中,老師的和藹、熱情、細心、盡責,會給學生和家長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家長在教育工作中積極配合學校,熱情參與學校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美]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