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
近日有報道稱,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將對旗下生產恒溫器和煙霧探測器的智能家居部門Nest Labs(以下簡稱Nest)進行重組,今后將成為Google物聯網部門的一個部分。這對長期以來“不務正業”的谷歌來說,意味著什么?
為何依舊“不務正業”?
長期以來,谷歌都以“不務正業”著稱:在核心互聯網業務占據主導地位的前提下,谷歌發展了各種看起來與核心業務關系不大、又存在高風險的“新興概念”部門,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氣球網絡項目和可以監測血糖的隱形眼鏡等項目。在新Alphabet的架構下,這些業務將紛紛脫離谷歌,成為Alphabet旗下的獨立子公司,擁有自己的CEO。
筆者認為,谷歌重組Nest主要出于四點原因。第一是回應華爾街此前對公司不專注不透明(投資健康、醫療和汽車領域)的批評。第二是降低新開發領域的發展不利(如汽車業務導致的虧損、訴訟等)對主要領域造成的負面影響。第三是開發新品牌,讓谷歌品牌僅用于互聯網業務。第四是激勵內部創業,創造更多的內部升遷機會。
也有人說這是佩奇在效仿沃倫·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因為有知情人透露,佩奇其實早在2014年年底曾就“如何運營一家龐大的復雜企業”向巴菲特進行過討教,巴菲特表示,“將關系并不緊密的業務獨立經營,這或許才是治理‘龐然大物的長久之道”。

“廣告機器”的標簽如影隨形
雖然谷歌希望通過此次重組向外界表明,新興業務將會和傳統業務一樣受到同等重視。但實際上,谷歌的重組依然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廣告作為最初的業務盈利來源,仍然要為其他所有的業務買單。
搜索廣告是谷歌進入“財富50強”排行榜的原因(在最新榜單上排在第40位),谷歌的廣告業務就像是一臺移動的印鈔機。在谷歌去年660億美元的營收中,包括展示廣告和移動廣告在內的廣告業務占比為89%。盡管在新興業務上投入了巨額資金,谷歌的利潤率仍然達到24%。在Alphabet內部,谷歌仍然保留所有廣告支持的產品,其中包括搜索、廣告、地圖、應用,以及Android的相關技術架構。即使是與橫幅廣告或搜索廣告有很大不同之處的YouTube也被劃給了谷歌。
或許在谷歌創始人眼中,一家新興互聯網公司僅僅依靠廣告作為盈利支撐顯得太過單薄,在科技新興領域有所建樹可以達到提升谷歌品牌形象的目的,外加還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群體對谷歌的關注。但是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谷歌依然是一架廣告機器。
重組背后,“救場式”并購的危害
2014年,谷歌以32億美元并購了Nest。作為谷歌自2012年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的第二大交易。那時,谷歌的做法還被普遍看好,因為當時在智能家居市場,Nest的產品正在被熱捧,而谷歌的智能家居項目Android@Home恰逢失利。
在2012年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一款名為Nexus Q的球狀流媒體播放器被推出。其采用了當時主流硬件配置,融合了無縫、分享和連接的理念。該款產品被外界視為Android@Home計劃進入智能家居的第一步。雖然谷歌的設想非常美好,但是Nexus Q在2013年年初的停售使得谷歌力圖用自身產品證明Android成為智能家居設備主宰平臺的努力付之東流。回顧谷歌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拓展,可以發現在收購Nest之前谷歌對于智能家居的嘗試幾乎全軍覆沒。
收購被熱捧的Nest對谷歌來說,更像是一種救場,看起來似乎可以給谷歌重啟智能家居項目添加更多的希望。正是由于這種迫切的心態,注定了谷歌極易被Nest的表面光環所蒙蔽,缺乏對其深入、理性的了解。
這種吸引加上谷歌“救場”心切,最終將這場并購演變成了“包養”,而讓Nest喪失了創新和自我生存的動力。在Nest被并購之后,Nest并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創新之中(曾曝出高管與高管、高管與員工間不合的人事糾紛),而是利用谷歌的豐富資源和雄厚資金,擴大規模和并購:員工規模從收購最初的280位雇員增加到了1 200人;利用谷歌的資源豪擲5.55億美元收購了在線攝像頭創業公司Dropcam;收購了智能家居品牌Revolv。
就在谷歌對Nest聽之任之時,亞馬遜在2014年年底發布了Echo。截至到目前,市場調研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預計,亞馬遜已銷售出了大約300萬臺Echo,成為業內公認的智能家居的入口。而谷歌直到今年才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處理系統—Google Home,喪失了在智能家居市場本來占據的先機。
以上種種可以看出,谷歌用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行為,告誡業界切忌趕場并購,更不能在并購后采取“大撒把”似的“包養”模式,這樣不僅可能給并購對象以惰性的機會,還會延誤及失去進入新產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