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婷
摘 要:高校社團與其他組織良性的互動,在塑造和維護高校社團形象,建立健全社團文化,擴大社會影響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河北省T校的社會工作者協會和青年志愿者協會為例,通過比較兩個高校社團與校內領導單位、校外NGO和NPO、校外政府及企業的互動情況,對高校社團與其他組織間的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以及互動產生的結果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校社團;組織互動;社會工作者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159-02
一、相關概念
(一)組織互動的概念
組織互動是我們提到的社會學名詞的互動;組織互動是指人們為著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如黨團組織、工會組織、企業、軍事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等,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組織互動有積極的過程,也有消極的過程;過程的結果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二)社團的概念
社團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背景的人們,為實現某種共同的社會理想而自愿結合形成的非營利性組織。高校社團是指學生為了實現會員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自愿組成的、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是中國民間組織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高校這一社會組織內部的一部分。社會工作者協會和青年志愿者協會在奉獻、助人的志愿精神,以弘揚社會和諧為共同社會理想上是一致的,因此列入一類進行比較。
1.社團簡介。(1)T校社會工作者協會。社會工作者協會成立于2008年6月,依托于T校社會工作專業,接受校團委、校社團聯合會領導的由學生自愿組成的學術性和實務性相結合的非營利性的團體。社會工作者協會是以一門應用型學科專業——社會工作為背景,秉承“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與人文關懷精神,以專業的知識熱情主動地為遇到困難的弱勢群體解決問題以達到學以致用、提高社會工作實務能力和預防矯治社會疾病、服務社會的目的。(2)T校青年志愿者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于2004年12月,是院團委的領導下的青年團體,它以樂于奉獻、奮發向上的青年大學生為主體,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原有的系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基礎上成立的一個全新的志愿者機構?,F下在各院系分設15個分支機構。
2.社團比較。在人員組成方面,社會工作者協會受專業的限制,每年僅招收本專業學生,而青年志愿者協會則是面向全校招募成員;在社團成熟度方面,社會工作者協會成立于2008年,作為一個依托于社會工作這一新興專業的新興社團,社團活動量小,影響力相對較弱,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于2004年,作為在國內高校廣泛存在的高校社團組織,青年志愿者協會在成立初期就擁有基本完善的社團運行機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其在組織架構、內部管理和組織互動等方面已經比較成熟,活動影響力也很大;在活動方式方面,社會工作者協會的活動持續性強,有固定的服務人員,青年志愿者協會活動的持續性短,多為一次性的服務,而且沒有固定的服務人員。
二、社團與其他組織的互動
(一)與學校單位的互動
1.社會工作者協會與學校單位的互動。社會工作者協會依托于社會工作專業,接受校團委、校社團聯合會領導,遵守校團委制定的社團規范和活動申報制度,接受學校領導單位的指導與監督;定期向校社團聯合會反饋活動成效和問題以尋求幫助和支持。
該社團與學校單位在互動過程中產生了消極的互動,消極的結果,分析原因有:第一,由于社會工作者協會依托于社會工作專業,所以社工專業在學院的發展直接影響到社會工作者協會的發展。第二,學校領導對社會工作專業認識不夠,不看好社工在學院的發展,校領導曾提議取消社工專業,社會工作者協會活動的開展因此受到限制。第三,社工協會成立之初,曾被學校單位指出沒有專業特色,與青年志愿者協會并無差別,有意將社會工作者協會并入青年志愿者協會。
2.青年志愿者協會與學校單位的互動。青年志愿者協會自成立以來,得到院領導和團委教師的大力支持及各系青協的積極配合,和學校實現良性互動。在校內,同下設的15個分支機構、校學生會、各系學生會、心侶劇社、QAK街舞社、天堂吉他社等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在校外,同兄弟學校K學院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在開展活動中互相支持和幫助。
3.學校單位是社團的管理機構。目前高校的社團一般都歸屬高校團委管理,學生申請后,在校團委發出社團成立的公告后,也就表明該社團從此正式納入團委的管理范圍內,包括社團的人員變動、大型活動的審批、經費的使用等,都要經過團委的審批。
4.困境與對策。學校對學生社團控制多于引導。要擺脫這種困境還需要社團和學校單位的共同努力。學校管理方面,學校單位應遵循“高度規范、充分自由”的原則,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充分認識學生社團的重要作用,加大對學生社團的投入。解決學生社團的經費短缺、場地缺乏問題以及指導教師不到位的問題。而社團自身的運行也要做到廣泛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加強社團的整體運作。
(二)與校外NGO和NPO的互動
1.社會工作者協會與校外NGO和NPO的互動。社會工作者協會多次組織協會成員和其他志愿者去福星養老院、T市世紀星培訓學校、路北區盲聾啞教育學校開展關愛、幫扶弱勢群體的志愿活動。2012年4月社會工作者協會與市婦聯、世紀星培訓學校、市廣播電視報、藍愛鳳城志愿者們共同開展了“關注孤獨癥·你我同參與”的公益創意大賽,他們通過義演、義賣、慈善拍賣會、發放宣傳單頁,共同幫助孤獨癥孩子募集善款。讓更多的人認識孤獨癥,加入到認識孤獨癥孩子、關注孤獨癥孩子、幫助孤獨癥的行列中來。
2.青年志愿者協會與校外NGO和NPO的互動。青年志愿者協會積極響應微善愛護動物協會、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壹基金等舉辦的大型公益活動。2016年5月6日,青年志愿者協會與微善愛護動物協會、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共同舉辦了以關愛生命、善待動物為理念的針對化妝品非動物實驗的“美麗無殘忍”活動。
3.高校社團與NPO在合作過程中的互動。NPO能夠利用自身具備的影響力和資源,為各高校社團提供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平臺;高校社團可以有效緩解NPO人力資源短缺的困難;高校社團能夠利用NPO所掌握的資源,在更大的平臺上,培養鍛煉自身能力,有利于高校社團趨于更加成熟和完善,實現高校社團可持續發展;社團的理念與宗旨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傳播,更好地實現社團自身的目標和價值;NPO可以借助高校這個平臺,使公益的理念和價值深入未來接班人心中。
4.困境與對策。近幾年隨著NPO的蓬勃發展,高校社團與NPO逐步開始協作發展,開創了高校社團與NPO互動發展的新局面。二者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第一,高校社團與NPO的合作范圍還不夠廣泛,合作模式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第二,NPO牽頭,高校社團只是提供人力資源方面的協助。
在高校社團與NPO互動發展過程中,團組織要扮演好合適的角色,發揮相應的監督作用和紐帶作用。監督作用是指高校團委應該進一步對其發展情況進行監督。在對NPO合作問題上,應該對NPO的性質、宗旨等進行審查,對合作的過程進行監督。紐帶作用,高校團委應該鼓勵社團走出校園,利用更廣泛的資源,實現自身價值,而且應當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將NPO資源積極引入到校園內,促成二者更多的合作機會。
(三)與校外企業的互動
企業為社會工作者協會、青協活動開展提供支持和贊助,社團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企業做宣傳。同企業商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校的活動尋找資金的支持,提高了活動品質。總的來看,社團已經爭取到社會資源的支持。
在與企業互動中,要特別注意良好信用的建立。如果希望與贊助商有長期的合作,則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度,主要是指對于項目的認真負責以及與贊助方的積極互動。
(四)與校外政府的互動
1.社會工作者協會與校外政府的互動。社會工作者協會在實際工作中發現,T市有成立社工服務中心的必要性。隨后,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活動,向市路北區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社工服務中心的提議。
2.青年志愿者協會與校外政府的互動。青年志愿者協會響應國家西部計劃號召和全國高校畢業就業工作的要求,公開招募、集中派遣一定數量的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教育、衛生、農技、扶貧等志愿服務,并得到財政部和人社部的相關政策、資金支持。
三、社團與其他組織互動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加強與其他組織互動,在塑造和維護社團形象,建立健全社團文化,擴大社會影響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社會工作者協會和青年志愿者協會作為學校社團,建立公共關系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確立一種高于一般社會認識水平和道德水平的組織形象;第二,在社會輿論形式中,保持和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作用;第三,確保公益活動即使廣大社會群眾受益,又能擴大組織影響,而且還能在與社會各界公眾的溝通中得到幫助和支持。
四、總結
通過兩者比較可以發現,兩個社團在與校外的NGO和NPO和校外企業的公共關系上基本沒有差別。但是,社會工作者協會的發展受到校領導單位對社工專業的認識的限制,而青年志愿者協會并沒有。另外,社會工作者協會與政府的關系的伙伴關系區別于青年志愿者協會與政府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
高校社團在和其他組織的互動中,積極的互動促進社團的發展,消極互動抑制社團的發展。就兩個社團的發展現狀來看,社會工作者協會是一個有50人左右的普通社團,它伴隨社會工作專業的興衰在探索中不斷曲折發展;而青年志愿者協會如今已設有15個下設分支。由此可見,組織互動對于高校社團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常青.高校學生社團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莫憂.依托高校社團平臺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2):80-81.
[3] 魏國,周亞.非營利組織管理理論對高校學生團體發展的啟示[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5):113-116.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