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冬冉
摘 要:我國的文化歷史十分悠久,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文字作為這些文化的主要載體,外國的學生們可以通過對于漢語的學習來深入地了解我國的文化。伴隨著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全世界已經被連接成為了一個整體。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對外的漢語教學來讓各國的人民去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不斷加強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度理解,從而避免文化交流障礙現象的出現。本文主要在于探究在跨文化的視角之下,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模式創新。
關鍵詞:跨文化視角;對外漢語;教學模式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跨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以及國際化的教育開始蓬勃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和發展趨勢之下,我國對外的漢語教學必須要直接地面對來自各個國家的不同學生,多樣化的語言以及文化開始相互交流、激烈碰撞。所以,我們要將對外的漢語教學模式建立在跨文化視角的基礎之上,不斷加強對外漢語的教學實踐,從而不斷推動中外的文化交流與溝通。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尊重其他各國的文化,加強世界文化的融合,不斷突破中外文化的交流障礙,繼而創造出更加璀璨的全球文明。
一、當前我國在對外的漢語教學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我國民族語言的文化表現問題。在對外的漢語教學過程之中,詞匯教學當中的名俗語義詞包含概念意義和文化語義兩種。例如漢語中的“東西”一詞,這個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之中它的含義也是不相同的。在我們的漢語詞典里,“東西”這個詞指的是物品的代名詞,很多時候用來指物,而用來指人的時候則表示不太友好的意思,“像你這種東西”、“你算什么東西”等等這些短語,外國學生們理解起來還比較容易,可是像“老東西”、“小東西”這些詞匯對于外國的學生們來講就有一定的難度。這里同樣是在指人,前者指的是對于老人的一種不尊敬,后者則指的是對于小孩子的一種喜愛之情。另外,我們一般將“老”定義為貶義,而“小”定義為褒義,可是“老朋友”以及“小朋友”當中的“老”與“小”卻都是褒義的。由此可以看出,倘若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握文字在不同的語境之下的各種語義,那么就難以對某些特殊化的文字進行使用了。
(2)我國的民俗文化帶給外國學生們的困擾及問題。在我國,我們如果在不經意之間碰到的話經常會采用一些隨意的方式進行問候。比如當我們早晨看到熟人時會問:“起來了?”,在看到人們提著菜籃子出去時會問:“上街去買菜嗎?”,在看到別人從公園的方向回來時會問:“你出去鍛煉身體了嗎?”等等。這些非常隨意且讓人們感到被他人關切的問候方式在我們中國是十分普遍的。我們用“吃了嗎”這句漢語來舉例,一般這種問候的方式會出現在吃飯之前以及吃飯之后,它屬于一種非正式的問候方式,它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要問你到底吃飯了沒有。可是很多外國學生對于我們中國這樣的問候方式十分不理解,他們認為我們在打探別人的隱私,所以大多數外國學生在遇到這種問候時會回答:“我還沒吃”,這時如果那個問候的中國人沒有對他們發出吃飯的邀請,他們就會感覺自己好像受到了愚弄一般。另外,有的外國學生雖然了解這種中國的問候方式,但是卻不了解有時這種問候的時間以及地點如果和所問候的內容一致的話,也會使人感覺尷尬。
二、探究跨文化視角之下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1)不斷提高我國漢語教師的漢語教學質量和水平。現如今,我國漢語教師們的專業知識以及授課的技能都已經相當成熟了,但是他們往往太過于專注對于語言專業知識方面的教授,而忽略了漢語教學課堂的能動性,嚴重缺乏創新文化方面的理念,從而造成了教學的質量不佳。所以我們要不斷增強我國漢語教師們的跨文化意識,加強漢語教師對于我們本國文化以及其它國家文化的深入了解,然后通過進行比較以及分析,來緊緊把握中國文化的講解力度,不斷提高漢語教學課堂的質量和效率。另外,漢語教師們還要隨時準備去充當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我們不可以只是在課堂上面給學生們講解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成為學生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老師。比如在漢語教學的課余時間,老師們可以把學生們請到他們的家里來做客,通過與學生們一起包粽子、包餃子等等,和他們探討其中習俗以及文化的歷史由來。在休息時間,漢語教師們還可以教學生們下象棋,練習我們中國的書法。我們只有讓學生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到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才能讓他們真正地喜歡我們的中華文化,從而學好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
(2)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漢語課堂教學模式。雖然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互結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但是卻難以真正地做到。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徹底掙脫掉已有的傳統教學模式,而且也沒有一個專門化的文化大綱來對其的實施進行科學的指導。當前,我國校內的文化課程其內容雜亂無章,而且涉及的范圍較廣。所以我們要從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漢語課堂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內容方面要從簡到難,不然會打擊到學生們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在教學的初期我們要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大力營造出一個更好的漢語學習氛圍,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們學習漢語的熱情與興趣。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還要和外國學生們的母語進行結合。因為世界的文化有著多元化的特點,我們要通過將各國母語與我國漢語的結合來減小中外文化的差異性,通過將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來大大加深學生們的學習印象,從而不斷加強他們對于文化的理解。
(3)我們要尊重各國學生,并且深入去了解他們。我們在面對來自于不同國家的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漢語教學對象時,首先必須要嚴格遵循跨文化當中的最基本的同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而且平等待人。因為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著它們的獨創性,各個民族的文化在價值層面上一般都是相等的。所以雖然外國漢語學習者的祖國文化與我們中國的漢語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我們不可以因此而驕傲自大,繼而一葉障目,我們一定要充分地去認識彼此,尊重各國漢語學習者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從而避免發生一些文化方面的沖突現象。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各國的漢語學習者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性格以及學習動機等等,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老師們應該針對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來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漢語教學計劃,最終確保對外漢語教學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現如今,全球范圍之內掀起的一股“漢語熱”對于我們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揚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可是在我們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當中也遇到一系列急需解決和處理的矛盾與問題。世界的文化有著多元化的特點,我們對待其它國家的文化要十分地尊重和理解,同時,我們對待我們本國的文化也要不斷地去發展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從而為全世界人類創造出更加豐富、更加璀璨的文明。
參考文獻:
[1]王潔.跨文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顏色詞教學研究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西北大學2010(學位年度)
[2]李旭中.孟斌斌,張蔚.跨文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PKUCSSCI-2013年7期
[3]李靜.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視角與漢語言教學——以漢英民族動物文化詞詞義的異同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4期
[4]韓銘.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畫鑒賞與傳播.漢語國際教育.山東大學.2012(學位年度)
[5]李慶本,宇文.所安:漢學語境下的跨文化中國文學闡釋.《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豐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