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課堂教學產生以來,觀察課堂的行為就一直存在著,但由于對課堂觀察認識不到位,導致很多人對課堂觀察僅僅停留在表面,僅僅是聽評課的狀態。在許多人眼里,課堂觀察也許只是我們學校中常見的聽評課活動的翻版。作為教師日常工作一部分的聽評課,為何未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原因在于傳統的聽評課活動很少具備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本位旨在闡明課堂觀察的意義,揭示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的不同。
關鍵詞:課堂觀察;傳統聽評課;不同;意義
隨著新課標的倡導,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課堂教學改革,如何進行改革這一問題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通過聽評課的形式,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可以發現教師的問題,也可以發現學生的問題,可以為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指導方向。然而,傳統的聽評課形式收效甚微。聽評課流于教師日常教學和工作中的一種形式,相當多的一部分教師,課前草草決定聽哪節課,然后帶著筆記去,隨便記錄一下課堂教學流程,加以形式點評而結束,毫無課后反思,總結報告。還有相當多一部分教師把聽評課當作一個政治任務來對待,每學期被迫完成幾次聽評課。這些行為的結果,導致了教學變革的困難。
一、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它對于了解和認識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在傳統的聽評課中,聽課者只是當作一個觀摩課來對待,缺少一種鑒別和挑剔的眼光,而課堂觀察源于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而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于1960年提出,后經他自己不斷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動分類系統”,即運用一套編碼系統,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學行為,則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
二、課堂觀察的特點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它與傳統的聽評課存在一些區別,有著自己的特點。
1.目的性
在傳統的聽評課中,聽課人與上課人之間沒有交流,聽課人只是簡單的記錄上課流程,沒有帶著具體的觀察點進入課堂,而課堂觀察的目的是指向一定的教育問題,有很強的目的性。聽課人通常會預先設計好觀察工具,借助觀察工具來幫助自己進行科學的教學研究。
2.系統性
研究者通常對觀察的整個過程做出系統的規劃,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后會議。每一部分都是課堂觀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這三部分的完美結合,才是科學的課堂觀察的保障。
3.理論性
課堂觀察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這些理論既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的指導,也包括社會學的指導等等
4.選擇性
觀察者進行觀察課堂,是帶著具體的觀察視角進入課堂進行觀察的,觀察者可以從68個點,20個視角,4個維度來進行課堂觀察。
5.情境性
課堂觀察是在現場進行的研究活動,它要在行為和事件發生的同時就予以記錄。觀察者在情境下進行課堂觀察,能夠保證課堂觀察這項教育研究的準確性。
三、課堂觀察的意義
1.以學生為本
課堂觀察的起點與歸宿都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課堂觀察主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生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么樣等等。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學習效果的改善。
2.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課堂觀察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要求。課堂觀察能夠發現教師進行教學的問題,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結語
課堂觀察指向于課堂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就是一種研究,或者說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課堂觀察需要運用來自課堂教學的數據和信息來評判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由數據驅動的研究,而數據的收集需要精確的技術,因而課堂觀察也就是有技術支撐的研究。理想的課堂能否在到達學生層面依然理想,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是教師專業生活之所,離開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不過是無本之木。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崔允漷.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J].教育發展研究.2007(09).
[3]崔允漷.沈毅.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崔允漷.沈毅.課堂觀察[J].當代教育科學.2007(24).
作者簡介:
高洋(1992-),男,漢族,山東臨朐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