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珍 趙莉 汪強 林勇翔


摘 要:對安徽省芝麻的生產、加工現狀進行了調研,闡述了芝麻的種植、生產規模、生產方式,以及芝麻加工技術、生產企業、銷售流通情況;通過分析安徽省芝麻產業的優勢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芝麻產業化的發展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芝麻;產業化;存在問題;發展對策;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8-0049-04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sam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Xu Guizhen1 et al.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sam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Anhui Province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sesame cultivation,production scale and form,as well as processing technology,enterprises,sales circul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same industry were proposed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sesam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Sesame;Industrialization;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Anhui Province
芝麻(Sesamum indicum L.)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屬于胡麻科(Pedaliaceae)胡麻屬(Sesamum)。芝麻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籽粒中含油量一般在50%以上,其中油酸和亞油酸占85%,蛋白質含量約25%,同時含有大量的芝麻酚、芝麻素和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對改善血液循環、進新陳代謝調節膽固醇含量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食品、制藥等方面應用廣泛[1-4]。
芝麻是安徽省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安徽種植芝麻歷史始于4世紀東晉南渡以后,宋時較為普遍,至清代栽培更廣,民國年間已有具體種植數字可考。但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安徽省的芝麻種植面積正在逐年減少,品質不穩,商品率不高,此外,芝麻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和裝備都有待于提高,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安徽省芝麻產業的發展。本研究對安徽省的芝麻生產基地、加工企業進行了調查,對當前芝麻的生產、加工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進安徽省芝麻產業發展的相關對策和措施。
1 安徽省芝麻生產與加工現狀
1.1 芝麻生產現狀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位于東經114°54′~119°37′與北緯29°41′~34°38′,總面積13.96萬km2。全省光能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4~17℃,年平均降水量1 072.87mm,年日照時數1 912.04h,能夠滿足芝麻生長發育和高產形成的需要。全省芝麻種植面積較大的土壤類型為淮北平原的砂姜黑土,長江和淮河間平原及沿岸潮土,江淮丘陵崗地黃褐土;皖南和大別山區的黃、紅壤也有一定芝麻種植面積。其中,2/3的芝麻種植在一年兩熟制阜陽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和長江、淮河兩岸灘涂地區及河間平原。
據《安徽統計年鑒》和《安徽農村經濟統計年鑒》資料顯示,1988—2013年安徽芝麻種植面積平均為9.88萬hm2,總產平均9.3萬t,單產平均970.5kg/hm2,面積和產量僅次于河南,居全國第二位。從1988—2013年,安徽省芝麻的種植面積變化呈現波動性,2002年是歷史上產量和種植面積較高的年份,全省芝麻種植面積為16.61萬hm2,總產16.92萬t,自2003年以來,芝麻種植面積出現大幅下滑。但芝麻單產總體呈上升趨勢。
本研究調研了阜陽、安慶、六安和合肥等地的十幾個生產基地,種植制度多為一年兩熟種植制度,分別為小麥/芝麻和油菜/芝麻。芝麻種植面積7~70hm2,有些村莊、農場的種植規模達135hm2,平均單產800~
1 650kg/hm2。舒城縣南崗鎮過灣生態科技示范園和合肥豐寶雜糧專業合作社為綠色環保型,其余均為普通型。阜陽地區主要種植品種為豫芝11號、皖芝1號及地方品種“小籽白”等;安慶、六安、合肥和滁州地區主要品種為皖芝系列、中芝系列和豫芝系列品種。生產方式主要有種植大戶、國營企業、私營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除種植大戶和農戶自發種植無技術人員指導外,其余基地均有專人負責和技術人員進行指導(表1)。
1.2 芝麻加工與銷售現狀 安徽省芝麻加工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基礎,產品主要有水洗純白芝麻(脫皮)、水淘芝麻、炒芝麻、小磨麻油、芝麻醬、芝麻香菜、芝麻蛋白粉、芝麻糖、麻酥、麻餅、麻烘糕、白切、芝麻粉、黑芝麻糊、精致芝麻油、黑芝麻提取物等。其中,以水洗(脫皮)芝麻、小磨麻油、芝麻粉、芝麻醬和芝麻糕點等初加工產品為主的小型加工企業遍布全省。阜陽、安慶、滁州、合肥地區的芝麻產品在上海市場占有較大的份額。阜陽寶鼎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盛和牌”小磨麻油、安徽燕莊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燕莊牌”芝麻油、安徽龍溪外貿麻油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龍溪一滴香芝麻香油、安徽省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生產的御膳純芝麻油等享譽國內外,其中有些企業還從事芝麻產品對外出口貿易或轉口貿易,如安徽燕莊油脂有限責任公司、阜陽寶鼎糧油有限責任公司、安徽龍溪外貿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省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安徽中盛糧油進出口有限公司等。產品的銷售渠道多采用公司+商場(超市)的模式及直接團購、酒店配送等,也進行零售和網售。達到無公害標準的產品,主要出口韓國、埃塞俄比亞等國家。
2 發展優勢及存在的問題
2.1 安徽芝麻產業化優勢
2.1.1 經濟效益優勢 由于種植芝麻生育期短、茬口早、耐旱耐瘠薄,便于養地和下茬種植,與同季旱作種植效益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本次調研的安徽主產區12個生產基地,近3年的平均產量為1 140kg/hm2,產值為18 090元/hm2,扣除生產成本,經濟效益為10 050元/hm2。
2.1.2 產地優勢 安徽淮北產區主要為砂姜黑土,土壤含鉀量高,有利于芝麻成蒴,形成高產和提高抗倒性,結出的籽粒色澤潔白、含油率高;沿江和沿淮芝麻產區多為潮土,土壤適耕和適播期長,地溫提高快,有利于芝麻成蒴和提高含油率;江淮崗地黃褐土,雖然土壤耕性差,但通過改良、增施有機肥和鉀肥,仍可獲得高產,加上本地區芝麻生長季節雨水充沛,有利于灌漿和成蒴結實。因此,該地區生產的芝麻含油率高、籽粒色澤潔白、口感好、風味香,是我國芝麻主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2.1.3 技術優勢 一是科技支撐。國家芝麻產業技術體系建立以后,基本建成一支多學科團結協作、分工明確、相互支持的科技創新團隊,初步建成了從餐桌到地頭、從源頭創新到試驗示范的技術支撐體系;并篩選出一批優質、高產、多抗芝麻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在主產區進行示范推廣。二是創新集成“品種選擇、播前準備、整地除草、播種、苗期管理、施肥、旱漬病蟲害防控、收獲”等為主體的《江淮地區芝麻高產輕簡化栽培技術規程》,以提供生產技術指導。三是各生產基地生產經驗豐富,在精細整理、適時播種、及時間苗、科學施肥、防治病蟲、適時收獲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確保了芝麻的穩產、增產。
2.1.4 區位優勢 安徽鄰近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與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六省接壤,以安徽為基地,向周邊省份覆蓋的人口約5億,占全國人口的30%,市場廣闊。此外,安徽省處于中國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較為有利的位置,市場銷售便利。
2.2 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
2.2.1 機械化程度很低 安徽省芝麻生產中機械化程度低,缺乏芝麻專用機械、專用品種,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滯后,生產成本高,嚴重制約著安徽省芝麻產業的發展。
2.2.2 產量不穩,年季變幅較大 芝麻在栽植過程中易受氣候因素、病蟲害、管理措施的影響,造成芝麻籽粒色澤差、癟粒多、品種穩產性差,嚴重制約了芝麻商品的競爭力和產品的加工質量。雨水較多導致病害較重,安徽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澇漬害,有些地方水利設施落后,存在澇不能排、漬不能降等現象,對芝麻產量形成一定威脅;連作會導致土壤養分失調,有害微生物數量增加,蟲口密度增大,根部病害(青枯病、黑根病和枯萎病等)較重,致使植株生長發育不良,單株蒴果數減少,蒴小籽秕,產量降低[5]。
2.2.3 中低產田面積大,施肥不科學 在所調研的基地中,大部分土壤為砂姜黑土或黃褐土,屬于中低產田。目前,各基地的施肥習慣仍是“重氮磷鉀、輕中微量元素;重化肥輕有機肥”,這將導致施肥比例失調,施肥結構不合理,既影響芝麻產量又影響品質。此外,生產上缺乏N、P、K高效利用品種,不能根據主栽品種需肥需水特性進行配方施肥。
2.2.4 企業規模小,加工業滯后 目前安徽省很多芝麻加工企業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弱,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生產效率落后,加工綜合性不強,沒有形成系列化產品生產能力,缺乏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目前,在加工出口方面,一些企業引進了先進的篩選設備及高性能色選機械對異色粒進行篩選,雜質率可控在0.5%以下。但現有多數加工企業規模小,產品單一,缺乏創新,芝麻油采用全自動螺旋壓榨,自然沉淀時間過長,需要15~20d,低溫時有白色絮狀物,增加了資金運轉成本,效益不高,加工工藝落后于發達國家。
2.2.5 質量保障與監測方面的問題 所調研的各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的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生產加工的芝麻籽粒和芝麻油等主要產品符合質量檢測技術標準。但當前產區在芝麻產品質量保障與監測方面尚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一是芝麻種子,在品名包裝、純度、芽率等方面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二是芝麻油中勾兌大量其他油類難以檢測;三是有些地區環境受到污染,土壤中重金屬超標,芝麻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均給芝麻產品質量保障帶來隱患。
3 發展安徽省芝麻產業化的措施
3.1 完善芝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控制體系 我國芝麻加工業的質量標準體系、檢驗監測體系、食品安全體系及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絕大多數企業沒有通過HACCP、ISO9000和ISO14000認證。應加強質量標準化建設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可由政府牽頭,生產、科研、加工、銷售等各行業通力協作,組織成立“芝麻行業協會”,促進各行業之間的業務合作,加強芝麻產前、產中和產后技術服務和質量安全監測公報,加強信息交流,建立高信譽度的市場營銷網絡;加強市場監督與管理,規范經營秩序,為市場主體提供法律保障,形成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3.2 篩選和選育抗裂蒴、適于機械化收割打捆的品種 篩選和選育抗裂蒴、適于機械化收割打捆的品種是當務之急。加快篩選和選育推廣優質、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專用型品種,如不間苗、耐密植品種;高芝麻素、高VE、富硒等特色品種;穩產性好、抗病抗倒、耐漬性強品種等。
3.3 加快研發相關機械設備,推進芝麻產業化生產 針對安徽省芝麻人工收割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成本高現狀,引進和研發具有適應性好、結構緊湊、可靠性高、傳動簡單、性能和效率高的收獲機械,這樣可大大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現階段要加快研究和推廣分段收獲機械及配套技術。研制田間間苗機械和化學間苗專用機械;篩選和研發芝麻專用間定苗噴藥設備和化控試劑,達到間定苗準確,行距和株距均勻、合理,提高工作效率。研制適用于平原和坡地砂質土、粘質土和壤土等不同土壤類型的芝麻專用播種機;研發開溝、免(旋)耕、施肥、播種、覆蓋一體化的播種機械及配套技術。
3.4 完善優質高產芝麻栽培管理體系 研究提高芝麻土肥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栽培品種水分需求,試驗摸清不同區域主要土壤養分豐缺指標;研究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合理配比,研發主栽品種的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芝麻有機栽培、綠色栽培技術研究,篩選氮、磷、鉀肥高效利用品種;針對南方丘陵旱地,開展田間積雨、抗旱播種、膜下滴灌、水肥耦合、覆蓋保墑等農田節水技術研究。研究推廣芝麻病害、草害新型防控技術,選育抗芝麻莖點枯病、枯萎病、青枯病等主要病害的新品種,篩選耐除草劑品種,研究推廣芝麻病害、草害新型節本高效防控技術。
3.5 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芝麻深加工 政府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健全上中下游結合、育繁加銷一體化的芝麻產業化運作機制,扶持芝麻種植區的龍頭企業,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開展產品精、深加工,在鞏固芝麻香油等傳統初加工產品的基礎上,發展芝麻植物蛋白、芝麻素、芝麻蛋白和芝麻酚等產品精深加工,探索芝麻產品多元化開發利用新途徑,提高芝麻產業和加工業的總體效益[6-7]。
參考文獻
[1]趙國志.世界芝麻生產與貿易概況[J].糧食與油脂,2005(1):31-32.
[2]梁少華,汪學德,魏安池,等.芝麻加工貿易現狀及技術需求的調研[J].中國油脂,2009,34(8):10-15.
[3]張鵬,張海洋,鄭永戰,等.芝麻種質資源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8,30(1):71-78.
[4]趙國志.世界芝麻生產與貿易概況[J].糧食與油脂,2005(1):31-32.
[5]郭護團,李君,郭永華.陜西省芝麻產業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02(10):33-41.
[6]郭鵬燕,左聯忠,王彩萍,等.我國芝麻市場前景分析與發展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07(2):128-129.
[7]劉澤,孔令聰,汪強,等.提升安徽省芝麻出口創匯能力的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3):3223-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