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明 余利 黃偉東
摘 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在新形勢下催生的農業組織形式,其對人才的需求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該文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形勢和經營主體的發展態勢,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人才需求方向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解決“誰來種地”與“地怎么種”等相關問題的重要途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大批既懂專業技術,又懂管理、會經營、善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業農民的培養和培訓,鼓勵和引導農科大學畢業生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生力軍以及全社會要為有識之士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等對策。旨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人才需求方向;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003-04
Abstract: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are new types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creat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which has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in the demand for tal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rend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the direction of talent demand of agricultural new management subject is analyze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s the important ways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who farming” and “how farmi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needs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at understand not onl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but also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rade skills. Finally,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farmers,encouraging and gui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become a main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e entities. Meanwhile,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people who have a vision to be the operators of new type of business entities.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w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above efforts.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Land circulation; Talent demand direc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新階段,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土地以流轉、入股和托管等方式加速集結,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經營主體蓬勃興起,日益彰顯生機與活力,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擔綱地位明顯,代表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已發揮出改革生力軍的重要作用,經營主體所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以上。在農業經營主體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的基本主體。專業合作社為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的基本主體。新型經營主體的架構和組織形勢已比較清晰,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支撐研究卻明顯滯后,人才相對匱乏已嚴重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本文就如何給新生的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人才支持展開研究。
1 培養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所需人才的緊迫性
1.1 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創辦人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重要途徑 由于從事小規模農業工作周期長、效益低,大部分青壯勞力選擇遠離農業到城市當農民工,農村真正務農人口數量銳減。農田的打理主要依靠留守老人、婦女等,更有甚者好多農村變成“空心村”,大量田地撂荒,20世紀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幾乎無人選擇在家務農。以后的農村“誰來種地,誰來建設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三農”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政府的支持下,圍繞當地主要糧食作物,集成推廣綠色高效增產模式,推廣節種,節肥、節藥、節水新技術,實現糧食產能提升,生態安全,完全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新型經營主體的大力發展能夠帶動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脫離土地或暫不愿種地的農民可以將土地流轉到專業大戶或家庭農場中,這樣以來新型經營主體將日益成為種田的主力軍,將逐步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所以,需要一批有魄力和革新精神的種田能手或是熱衷于農業發展的企業家、科技人員和大學生等各類人才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當家人”。
1.2 解決“地怎么種”的問題迫切需要新型專業人才 種地若能收到較好的效益,必須擴大規模,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每戶堅守“一畝三分地”,無論種什么1a的收益都不會太高。但是農地集中到新型經營主體中后,有了很多土地,這樣的種植規模顯然不同于農民往常的“一畝三分地”的經營方式了,那就需要解決“地怎么種”的問題。“地怎么種”簡而言之,需要有長遠規劃和戰略眼光,需要熟悉市場;小而言之,需要深諳種地的技巧,既所謂的“心靈手巧”,這樣才能把土地經營好,才能產生效益。對于大多數傳統農民很難應對這種新變化,這就需要培養新型人才。
1.3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高效農業需要新型人才支撐 新型經營主體代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水平,屬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高效農業的范疇。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土地占用、耕地減少難以避免,水土資源緊缺矛盾將更加凸顯,尤其是社會對環境保護和質量安全的關注度日益增強、要求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產品仍以初加工為主,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需要快速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建設高效農業。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更多的糧食等農產品以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大面積科學種田、提高單產。還要注重節約用種、用水、用肥、用藥以及動態監控農資的質量,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種糧效益,與此同時不盲目隨意用藥、用肥以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上述目標的達到需要農業經營主體具有科學種田的本領,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科學防控的實踐知識以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理念。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人才需求方向分析
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農業專業技術人才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首先需要新型的專業技術人才。新型經營主體所需求的人才必須全面系統的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對“大農學”和“循環農業”等知識都要有所了解。經營主體技術人員不但要熟練掌握作物栽培學、遺傳育種學、植物保護學、土壤肥料學、農業生態學和農場管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善于運用現代農業的科技成果,這樣其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質量才能符合產業標準的要求,從而增強競爭力。如種苗的選擇,應該了解供種公司主要作物種子的特性、適種條件;再如病蟲害的防治,應該了解主要植保措施的優缺點和適用條件,嚴格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用“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統防統治”和“農業標準化生產”等新理念來引領農場植保的建設和服務。最為重要的是在選擇用藥方面,應該選用高效、低毒和安全的農藥,首先選用綠色生物農藥。這些都充分說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人員所必須掌握的“看家本領”,只有努力跟蹤掌握最新農業科技成果,新型經營主體才能健康穩定的發展。
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懂管理,會經營、善貿易型的技術人才 農業是傳統弱勢產業,受市場波動影響程度較大。農地大量兼并,其種植風險會相應加大,倘若1a種植失敗,其資金鏈就會斷裂,影響后續發展,一些農場主由于經營失敗而不能付租金而“跑路”的現象屢見報端。為了避免市場波動而造成經濟損失,經營主體在準備種植之前需要加強調研,針對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何時生產、如何生產、如何加工、如何包裝和如何銷售等都要展開論證,不能盲目跟風,隨意種植,盡量降低風險。因此,現代經營主體需要大量懂管理、會經營以及具有風險防范意識的人才。專業大戶、農場主等生產的產品最終都要以商品的形勢銷售出去才能體現價值,產出的產品也才會逐步被社會所認可,從而獲得更好的收益,實現良性循環。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的名、特、優農產品還要進行商標注冊,參與國內外競爭,打出品牌,實現品牌效應。除此之外,在電子商務大力發展的當今,還要求具有利用特色農產品營銷等電子商務創業的能力,掌握網上銷售農產品的能力。因此,新型經營主體還需要具有市場開拓能力、具備國內外貿易知識、金融投資知識以及法律知識的人才。
3 培養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人才對策分析
3.1 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職業農民的培養和培訓力度,使其快速成長 農村專業人才和技術短缺是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創新方式培養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人才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當地政府和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可聯合建立培養培訓機制,加大對專業大戶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骨干農技推廣員和種地能手的培養和培訓力度:主動調整培養目標和方向,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雙證制”,探索建立工學結合、農學交替、分段學習、半農半讀等教學方式;在培訓方式上,應更多采取現場培訓、田間操作、經驗交流、市場考察和技能比武等教學形式,合理開設“實用型”教學課程。根據培訓人員的不同層次需求,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容,將教育培訓與農時季節、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經管理念和政策解讀等緊密結合。“百聞不如一見”,可有計劃的組織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和農場主到成績優異、效益顯著的示范社和農場參觀考察,學習經驗,增長見識。通過培訓使新型經營主體的工作人員確立集約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以規模化生產提高規模效益,以產業鏈延伸獲得增值收益,最終使農業成為有效益的行業。通過以上措施,努力培養一支理念新、眼界寬、懂管理、善經營、守信用的優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隊伍。
3.2 農科大學畢業生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3.2.1 農科大學畢業生有成為現代農場主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內在意愿 高等農業學校是農業科學家和農業企業家的搖籃。培養出來的人才一方面要成為農業科學的研究者和踐行者,另一方面要成為農業企業家,這其中就包括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創辦者和服務者。現代新型經營主體是我國在新形勢下催生的農業組織形式,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經營得好同樣會有豐厚的利潤回報,是農科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用武之地”。農科大學畢業生經過大學4a的專業思想教育,大都已牢固樹立了“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有關農業方面的科技知識,能夠學以致用,只要潛下身去埋頭苦干,完全有能力當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人,能夠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3.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農科大學生的加盟 在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所以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許多嘗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規律可遵循。新型經營主體也是朝著多元化發展,除了大田種植業以外,還有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在信息科學發達時代,經營者還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善于獲取市場信息的意識和能力,然后捕捉利用信息,只有生產出受市場歡迎的農產品,才能有好的效益,也才能維持新型農業主體的持久發展,這一任務唯有學農大學生才能擔當起來。所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需要有知識、有闖勁、有韌性的優秀農科大學生加盟,以應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高素質的農科生加入該隊伍后,將優化目前主要由土生土長的農業大戶形成的農業經營者隊伍,為新型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3.2.3 地方型農業高校應借機“彎道超越”,自我革新,為新型經營主體培養人才 高等農業教育要順勢而為,培養大批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者以及能夠指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畢業生是應用型農業高校發展的重要路徑,尤其是地方農業高校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在培養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安徽科技學院長期扎根鳳陽縣辦學,形成了“艱苦奮斗,服務三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近期調查顯示,安徽省縣(區)以下基層農業部門超過20%的技術人員是安徽科技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為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得出當今農科大學生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有了大體認識,部分畢業生已初步形成了畢業后主動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領辦人或為其服務的愿景。因此,學校應因勢利導,從學生和社會兩個層面調研分析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業經營主體的負責人或服務者要系統掌握的專業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后及時修訂培養方案,及時更新農業專業知識,增加農業經濟管理和現代企業制度等方面知識的教學。要通過選修課、專題學術報告等形式,加強當好現代農場主等方面的教育和教學,學校農場、種植園等教學實習單位要成為大學生嘗試當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到安徽省內新型經營主體的場地實地參觀考察,增加感觀效果,從而為學生投身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鋪平道路。除此之外,學校還要適時邀請在農場主等崗位上從事農業經營并取得不凡成就的優秀畢業生回校作成才報告和形勢教育,激發學生為成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而努力學習。總之,地方型農業高校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期,借機“彎道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發展。
3.3 全社會要為有識之士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者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3.1 完善政策和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 近日,農業部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運行規范(試行)》,以進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新型主體的發展創造制度條件。各地應根據中央政策要求,不斷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環境,破除一切束縛農業生產的不合理機制和體系,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建立健全農業投入機制,形成國家、集體和個人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的機制,逐步幫助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政府要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鼓勵涉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高新技術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合作,共建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基地,促進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和成果轉化,涉農部門要優先選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品種、新技術等示范和試驗推廣項目。探討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造生產服務設施、建設原料生產基地用于擴大生產規模,建立科技研發機構用于推進技術改造升級,提升生產技術的科技含量。再就是營造農業創業和就業的良好環境,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工、基層農技人員創辦經營主體或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業,并享受國家和省規定的優惠扶持政策。
3.3.2 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創建良好的社會服務體系 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方面在創業初期,新型經營主體群體尚未形成時,政府要加強規劃和引導,對流轉形式要進行監管,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評價,確保土地流轉合法,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另一方面,大批新型經營主體大量形成后,要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并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諸如莊稼醫院、動物醫院、收割服務隊、產后營銷網絡公司、物流公司、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民經紀人等各種社會化服務性企業和個人。
3.3.3 建立符合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農技推廣人才梯隊 建立健全以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農技指導員為骨干、農技員為基礎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以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工作責任為主要模式,重點發揮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性、主導性作用,加強農技員業務技能培訓。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工作或兼職,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服務型人才支撐。
3.3.4 不斷優化創新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結方式 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協作,積極探索培育農業產業聯合體。鼓勵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的產業聯合體,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民互利共贏。根據市場導向和資源優勢,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集群,著力培育核心產業,切實提高龍頭企業尤其是核心企業的帶動力和輻射力。經營主體應根據不同產業、產品的特性,不斷創新適宜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不斷優化配置資源要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在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生產領域,為實現高產高效,大多可采取“規模經營戶+社會化服務”模式;在果蔬茶等園藝產品生產領域,為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則采取“規模生產基地+合作社”模式;而在養殖業生產領域,為保障質量安全,則更多地采取“規模養殖場+龍頭企業”模式,這些都大大豐富了不同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結方式。再就是要因地制宜,鼓勵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在專業合作基礎上支持相同產業、相同產品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
參考文獻
[1]高麗萍.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山西農經,2016(1):46,81.
[2]王悅,李含琳.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思考[J].甘肅農業,2016(3):15-16.
[3]徐學慶,吳滿朝.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6):56-59.
[4]茍露峰,高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幾點解析-以膠州市為例[J].農業經濟研究,2015(2):112-117.
[5]韓俊.準確把握土地流轉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J].農村經營管理,2014(11):13-15.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