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庶慘烈就義
張國庶,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人,1905年9月24日生于一個富裕家庭,1923年考入萍鄉中學。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安源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張國庶受到安源工人運動的影響,開始接受革命思想。1924年冬,由中共安源地委書記汪澤楷介紹,張國庶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由中共湖南省委選派,張國庶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9年春,張國庶從蘇聯歸國后,化名周之德,擔任黨中央派往上海地區的巡視員。同年底,中共江西省委由于叛徒出賣而遭到破壞,脫險的省委宣傳部長吳道一、秘書長馮任于1930年1月來到上海,向黨中央建議中央立即組織新省委,以領導全省工作。在中共中央第112次常委會上,黨中央任命張國庶為新一屆中共江西省委書記。
1930年5月27日,中共江西省委再次遭到國民黨特務的大破壞,張國庶等50余人先后被捕入獄。7月5日,張國庶被敵人裝進麻袋沉入贛江,壯烈犧牲。
張國庶受張國燾連累被埋名多年
張國庶為革命英勇犧牲,卻長期沒有被黨和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一是張國庶犧牲時采用的是“周之德”這個化名,家人根本不知道,找不到他為革命犧牲的證明材料;二是他是張國燾的弟弟;三是說他有“叛變行為”。
1985年9月26日,萍鄉籍的中顧委委員孔原,在首都京西賓館約見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專門就張國庶等萍鄉黨史人物的宣傳問題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說:“張國庶是張國燾的弟弟,他是萍鄉最早的一批團員、黨員之一,不能認為張國燾有問題就說他也有問題。他1927年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畢業回國派回上海,(可能是六屆三中全會前后)被派到江西任省委書記。他到江西不久就被捕,還被敵人殺掉了。我當時做組織工作,因為工作關系,一直留心這件事情。后來有材料說,他被捕后敵人把他殺掉,裝在麻袋里扔下了贛江。從1931年起至今,來看我的人凡談到這個問題,我一直是這個印象,他是犧牲的,而且是英勇犧牲的。萍鄉來人說他們后來發現一個報紙,沒有報名,說張國庶被捕后寫過自首書,登了報。那時,國民黨特務機關經常采取這種辦法,叫什么集體自首,寫個名字,有的本人根本沒有簽字,有的是家里父母兄弟簽的字,偽造自首書,特別是對那些被捕后表現好的、頑強斗爭的人,妄圖采取這個辦法使他動搖,說共產黨不會相信你了。所以,對那些東西,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不可信的,是敵人的挑撥和陰謀。”
楊尚昆為張國燾胞弟正名
為了弄清張國庶的問題,孔原不僅找到當年熟悉張國庶的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了解情況,并且還找了當時擔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楊尚昆說:“張國燾是張國燾,張國庶是張國庶,我們黨歷來是實事求是,應該為他正名,恢復名譽。”
孔原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后,終于在1986年7月31日寫信給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主任馮文彬,信中說:“1930年代初,我曾在中央組織部工作,知道張的一些情況,覺得有責任幫助組織把問題搞清楚。尚昆30年代初也在上海工作,不久以前,我見到他,同他談起張國庶問題,他同我一樣清楚地記得,當時黨組織知道的情況是:張國庶在江西被捕犧牲,沒有破壞黨組織的行為,認為應列為革命烈士……說張國庶有叛黨行為的依據僅是一些敵特材料。這些材料自相矛盾,破綻百出,不足信賴。”
馮文彬對孔原的來信十分重視,當即在信上批示:“我完全同意孔原同志對張國庶問題的分析和意見,因為他的意見是有根據的,分析也是合乎情理的。”并于8月4日將此信轉給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萬紹芬在8月29日批示:“請省委辦公廳與省黨史辦、萍鄉市委聯系,妥善處理此問題,將結果報告常委會。”
由于楊尚昆、孔原、程子華、馮文彬等中央老同志的高度重視,并分別出示證明材料,1986年11月20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張國庶夫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沉默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遺案終于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