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博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事業的初衷是通過系統且有規律的教學培養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表演及教學等人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的教學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職業院校民間舞蹈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組合編創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舞蹈人才的培養,本文分別從中國民族民間舞組合創編的原則、中國民族民間舞組合創編的方法以及音樂和道具的選擇三個方面來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的創編。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 組合 創編
中圖分類號:J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6-0122-03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民族民間舞組合的教學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職業院校民間舞蹈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組合編創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成品舞蹈的表演,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的編排有其自身規律和特色內涵。本文分別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創編的原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創編的方法以及音樂和道具的選擇三個方面來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的創編。
一、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創編的原則
(一)民族性與風格性原則
民族民間舞的民族性與風格性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美學風格的重要標識,是民族民間舞創編之魂,是舞蹈創編應把握的首要原則。即使舞蹈動作編創的再好看、再花哨如不把握此原則就即會使舞蹈看起來似是而非,且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和效果,最后南轅北轍、事倍功半。這就要求編導在創編民族民間舞時應準確的把握該民族的舞蹈風格特點,對該民族舞蹈的基本體態、基本動律、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都要有非常精準的掌握和了解。如東北秧歌的“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維吾爾族舞蹈的“立腰拔背、挺而不僵、顫而不竄”;安徽花鼓燈的“溜起意先行、剎住不斷線”等。這些都是歷代舞蹈先輩經實踐遺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對各民族舞蹈風格與動作特征的準確總結。
(二)目的性與功能性原則
中國民族民間舞學院派教育事業的初衷是通過系統、有規律的教學培養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表演以及教學等人才。民族民間舞組合的訓練是成功表演民族民間成品舞蹈的階梯和有效途徑,每個組合都有自己獨立的訓練目的,體現著強列的功能性,既要保持風格的準確又要達到訓練的目的。所以,民族民間舞蹈組合的創編不能盲目拼湊,一味追求創新,避免主體動作復雜,元素不能太多,應根據教授的具體對象、具體程度,訓練的具體部位、具體目的給予恰當的動作組織和編排。
(三)傳承性與創新性原則
每一個民族的舞蹈都體現著本民族的文化和審美,都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特風格。民族民間舞組合的編排不僅要體現傳承性,也要體現創新性。這使得舞蹈組合既要保持傳統舞蹈的風味,又要與現今時代接軌,與現今觀眾的審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保留傳統不是單純的停留在簡單地再現和風格性展示,因而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是一些基本的動律和體態是不可更改和違背的,應該強調和突出。另外,無論怎樣變化,都不能隨意打破民族禁忌,舞蹈的編排要尊重當地的民族特色與風俗習慣。只有突出其個性特征,才能顯示出它獨立存在的文化價值。
(四)觀賞性與表演性原則
學院派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非群眾娛樂性、健身性、廣場性舞蹈,舞蹈教學雖是在教室內進行,但它最終要走上舞臺,以一個經過提煉的藝術化的形象與大眾見面,所以舞蹈組合的編排還應注重觀賞性與表演性。尤其是綜合性舞蹈組合的創編,舞蹈動作應體現多樣性、豐富性和綜合性原則,使學生從情感、情緒、內心體驗、情景表演等多方面來體驗該民族舞蹈藝術的深刻內涵,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技能,鍛煉學生的舞蹈表現力,還能夠增加學習的興趣,培養特定民族的審美意識,為成功的舞臺舞蹈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創編的方法
(一) 重復
重復是舞蹈編創的基本方法,也是使用最為普遍的編導技法。通過重復,可以起到強化主題動作的作用,并增強動作的肌肉記憶,增加對觀眾的心理暗示,以達到掌握舞蹈風格與技能的目的,是自然的人體向藝術的人體轉變的必經之路。但是,教學過程中不能濫用重復,過度的重復訓練會使舞蹈枯燥無味,所以,在編排組合時,要充分利用中國民族民間舞素材的豐富性、多樣性,采取多種方式,在多種要素重復訓練的同時,適當變化附隨因素以減小重復練習帶來的枯燥感。重復有以下幾種方法:1.單一重復;2.組合重復;3.舞句重復;4.舞段重復;5.間斷重復;6.不間斷重復;7.完全重復;8.不完全重復。
(二) 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它是我國文學藝術領域普遍使用的表現手法,對比也是舞蹈創編中使用廣泛的技法,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因而產生強大的舞蹈感染力和舞臺效果,對比的類型有以下幾種:1.美感對比;2.力度對比;3.速度對比;4.幅度對比;5.方向對比;6.線性對比;7.密度對比;8.光色對比。
(三)對稱
對稱是物體或圖形在某種變換條件下,其相同部分間有規律重復的現象,亦即在一定變換條件下的不變現象。對稱,象征著一種高度整齊的程度,是我國傳統藝術美學的標準之一。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為多。對稱是我國民族民間舞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對稱分可為1.動作對稱;2.人數對稱;3.隊形對稱;4.節奏對稱等。人數相等的對稱,舞臺排列給人一種平衡感,賦予舞臺莊重、穩定的特點,但過多的運用對稱會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
(四)變化
變化就是在原有的動作的基礎上使動作的順序、結構、幅度、方向、速度、力度、動律、節奏、情緒等要素發生改變。變化直接導致舞蹈的不同,有效的變化使得舞蹈動作更具豐富性、可視性。變化的方法有附加、增補、移位、變向、變態、變形、省減、倒序、延伸、收縮、放射、聚集等。
(五)復合
復合是針對舞蹈畫面、舞蹈形式的綜合創編方法,復合的使用使得舞蹈的畫面更有層次感、錯落感、立體感。復合的主要方法有并列、分列、重疊、交錯、接續、遞增、輪作、穿插、對立以及服裝、道具、燈光、布景、色彩等方面的綜合復合。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音樂及道具的選配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音樂的選配
自遠古藝術起源之始,舞蹈便和音樂親密聯姻。我國古代所說的“樂”,就是對音樂、舞蹈、詩歌三位一體的總稱。人們常說的“樂之在耳者為聲,在目者為容”,具體而又生動地說明了音樂和舞蹈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旋律動聽的舞蹈音樂不僅是舞蹈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還為舞蹈增光添彩,增強了舞蹈的流暢度和藝術感染力,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國地大物博,5000多年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各民族也都有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例如維吾爾族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蒙古族的“鴻雁”、藏族的“翻身農奴把歌唱”,東北的“小看戲”等。這些音樂往往風格突出,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還有一些不為人所熟知的樂曲,因具有強烈的風格性和感染力,也成為了舞蹈創編的候選資源。在選擇舞蹈組合的音樂上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民族民間舞蹈組合與音樂風格協調搭配。風格不匹配會直接導致組合創編的失敗。第二,民族民間舞蹈組合與音樂情緒協調搭配。在統一了舞蹈組合與音樂的風格后,舞蹈組合所體現的情緒如:歡快、悲傷、喜慶、激動等也應與音樂達到高度融合。第三,民族民間舞蹈組合與音樂速度協調搭配。應避免選擇的音樂速度、節奏型與組合不符,過快或過慢的音樂不僅會降低組合的表現力、又達不到訓練的目的,產生不和諧之感。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組合道具的選配
道具在舞蹈中的運用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我國歷代舞蹈都有使用道具的習慣。從勞動產生了舞蹈的那一刻起,道具也就和舞蹈聯系在了一起。用石器或木器擊節而舞,于是,舞蹈中就有了道具的運用。尤其是民族民間舞,應用道具表達情意,塑造形象,渲染藝術效果,是民族民間舞的一大特征。道具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是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民族精神的直接體現,也是人們情感的延伸,有著極強的表情達意的功能。我國民族眾多,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地域環境、風俗習慣導致產生了不同的舞蹈道具,如藏族的袖子、維吾爾族的盤子、蒙古族的筷子、漢族的扇子、手絹、朝鮮族的鼓、苗族的蘆笙等。舞蹈道具是舞蹈舞臺美術的造型手段之一。舞蹈道具常常作為創造舞蹈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舞蹈造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具的使用會直接增強舞蹈的表現力,增加舞蹈的視覺效果。民族民間舞蹈組合道具的選配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道具的選擇應尊重、符合該民族的文化傳統。一個道具與一個民族的舞蹈往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編導不應隨意變更,破壞舞蹈的原風貌,產生文化斷代。第二,舞蹈動作的編排應與道具產生聯系。在選擇了道具之后,應對道具在舞蹈中的使用進行深入的研究,道具與動作和諧統一,不能只單純的做動作,與道具失去呼應。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資源和寶貴財富,編創者要立足于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整體認識和教材橫縱關系的把握上,理清編創思路,在遵循民族性和風格性,傳承性和創新性,觀賞性和表演性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重復、對比、對稱、變化、重復等創編手法,并合理的選擇民間音樂及道具,才能準確的體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和內涵,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參考文獻:
[1] 但麗鵬.黃自新.道具在舞蹈創作中運用[J].民族藝術研究.2001.5
[2] 楊慶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排方法[J].藝術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