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松
摘要: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能有效靈活地傳授知識,同時還要激活課堂氣氛,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讓英語課堂綻放生命的光芒,以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的三維目標的統一,教者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忽視了語言情景設置,忽視了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合作學習方式的合理利用等,本文就其這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英語課堂;自信;小組合作;導學案;興趣
農村小學缺少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教學信息相對比較封閉、學生家長的英語水平較低、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思想保守、走出學校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些都極不利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作為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理念,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因地制宜,趨利避害,創設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靈活多變地教學,讓農村的孩子在現有的條件下,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輕松愉快的學習并逐漸愛上英語。新課堂的改革可謂是一場及時雨。結合我校實際,英語的新課堂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
小組競爭。這是最常用最簡易的競爭機制。將學生劃分若干小組,并將各組號列于黑板,在組號下畫五角星。要強調的是,劃分小組時,要將各組的“優”生與“差”生進行適當調配,以便各組學生實力均衡。只有旗鼓相當的競爭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為了提高課堂實效性,我認為有效的小組活動應包含以下要素:
1、積極互賴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積極的相互信賴和面對面的激勵互動;
2、個體責任小組成員在共同任務中的分工的個人責任;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并同時掌握所分配的任務;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感受到自身對于集體的價值。
3、促進互動促進性的互動是指小組成員之間互鼓勵和支持,彼此為取得良好成績、完成任務、得到結論等而付出的努力。在課堂上通常表現為:個體相互提供足夠和有效的幫助;交流各自所需的信息和材料;互相提供反饋信息;對彼此的結論進行質疑等。為使互動富有成效,建議小組規模不能太大,3-4人為宜。
4、人際交往和合作技巧由于學生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會造成小組學習的內耗,教師必須教會學生一些技能,使他們彼些認可信任,準確交流,高質量的合作。
5、小組互評小組必須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對成員完成任務的加工和評估,以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這種自評能夠:使學習小組成員維持良好的工作關系;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學習;使組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保證學生在元認知水平上,同樣也在認識水平上進行思維,為強化小組成員的積極行為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提供手段。
總之,發揮孩子們得潛質,讓孩子們能夠充分的去發揮,教師在小組活動中一定要給每組指定的任務,讓每個小組都能通過合作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讓孩子們學英語更加有信心。
二、導學案的充分利用
導學案”的設計理念是: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有效學習有賴于教師有效設計。“導學案”的設計,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其核心是:根據學生的有效學習的需要,以及班級授課的特點,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
1、我們使用導學案,要真正取到實效,不能照搬別人的模式,我們的班額大,學生程度不一,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老師要多注意學習教學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學會如何同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編出水平較高的導學案,這樣才能使學生樂于用導學案。
2、英語課不同于語文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導學案要與課件相結合。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保持好奇心,不能將上課的每一點東西都讓學生知道,有些東西只能臨時展示。并不是每一節課,每種課型都需要提前預習。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學案,如復習課,評講練習課。
3、對于一個60人的大班,老師應該在小組合作和分層教學以及形成性評價上下功夫,這樣才能使導學案發揮真正的作用。老師的設想再美妙,如果沒有學生的好好配合,一切都是白費勁,關鍵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小組合作和形成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英語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學科,關鍵是讓學生學會說。英語技能的形成要依賴于課堂教學,但又不能拘泥于課堂。僅靠每堂課40分鐘,每周兩課時的時間,對于學習一門語言來說太少了。因為語言學習接觸的頻度比長度更為重要。并且語言的學習在于運用。我們反對“啞巴英語”,就是因為他不會說、不會用。針對農村較封閉的條件,較狹窄的學習途徑。為此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創造了I can speak English。“I can speak English”就是一切時間,一切機會、一切交流,都是英語課堂,學生學過的單詞,句子都要在日常交流中去運用。就是使英語變大,變廣。并不是一開口全是English才叫說英語,可以在漢語中練習學過的英語。比如剛學“pen book”等簡單的單詞后,學生可在交往時說:“我能用一用你的pen嗎?我有一本新book 。等到學了相應的句子時再代替原來的句子:May I use your pen .? I have a new book..時時處處說英語,與遺忘規律作斗爭。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英語,達到學習的目標要求。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 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相信,只要我們真誠,踏實地去探索研究,我們一定能開辟出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新天地,使我們的農村學生更加喜歡英語、熱愛英語、運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