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禧
家庭暴力離我們遠嗎?答案是否定的。家庭暴力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這種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大約有24.7%的家庭曾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也就是說,每5個家庭中,就至少有1個家庭發生過家庭暴力。在我國農村一些地區,家庭暴力可謂司空見慣,丈夫虐待、毆打妻子的事情時有發生。除了觸目驚心的數字,由家庭暴力引發的惡性案件也逐年增多,有些家暴甚至導致被虐待者死亡。
董珊珊家暴案曾轟動一時,這位結婚剛滿10個月的妻子因丈夫的家暴離開了人世。從2008年12月董珊珊與丈夫王光宇成婚后,噩夢也開始了。王光宇在家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毆打董珊珊。董珊珊回娘家時,她的母親發現她臉上、身上總有一些瘀傷。問她是怎么弄的,她都說是不小心磕的。原來,毆打過后,王光宇還常威脅董珊珊,不許她報警,不許告訴家人同事,不許離婚,否則就會讓董珊珊的家人同事都不好過。被王光宇嚇壞了的董珊珊選擇了忍耐,因此當母親問起時也不敢告知真相。一直忍了半年之久,董珊珊才開始有所反抗,但每次反抗,王光宇會打得更狠。董珊珊及其家人開始嘗試通過躲避或離婚等方式來解決,但換來的卻是王光宇對其實施的非法拘禁和更加狠毒的暴力。根據后來王光宇的供述,其家暴“最重的一回是8月5日左右。我用拳頭打她,用腳踢她,從臥室門口,一直踢到床上,哪兒都打,哪兒都踢,直到她倒在床上為止,也不知踢了她多少腳”。也正是這次家暴,奪走了董珊珊年輕的生命。2009年10月19日,董珊珊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原因為多發傷、腹膜后巨大血腫、多臟器功能衰竭,來自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的尸體檢驗鑒定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
如此血淋淋的極端案件讓人不寒而栗,國家相關部門為了解決家庭暴力帶給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危害,也在多部法律法規中都有關于家暴的條文。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05修正)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或者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受害人可以提請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而對于青少年和兒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
令人振奮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一部包括預防、制止、救助、教育與矯治措施在內的反家庭暴力專門法律,既可以完善國家社會領域的立法,為相關部門有效開展工作提供法律依據,而且有利于預防和打擊暴力行為,為受害人權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通過法律途徑成功解決家暴問題的例子要數瘋狂英語李陽家暴案了。2011年8月31日,“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妻子KIM(李金)在微博上爆出自己遭遇家庭暴力,并公布數張帶傷照片,引起軒然大波,“你把我打倒在地,坐在我背上,用兩只手狠狠地掐著我的脖子,然后將我的頭猛地撞在地板上。當我試著掙開卡在脖子上的手時,你使勁抓著我的頭發,往地上撞了十多次。”她一字一句的血淚控訴,一下子把這個著名的英語教育專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9月10日,李陽在微博上正式回應了家暴傳聞,稱“我向KIM正式道歉,我對她實施了家庭暴力,造成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嚴重傷害”。然而,李陽的道歉并不能作為家暴事件的最終結果,根據李金的微博:“女兒Lydia嚇得尖叫,抓著你的胳膊阻止你。你停下來后,我站起來拿著我們的護照,帶她一塊跑到了派出所。”為了孩子,李金選擇了訴訟離婚。2013年2月3日,歷時一年多的“李陽家暴門”離婚案有了結果。法院認定李陽家庭暴力行為成立,準予李陽和妻子李金離婚,李陽向李金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財產折價款1200萬元。
同樣是家暴案件,為何董珊珊和李金的命運如此不同?也許有人會說,因為李陽是名人,因為社會輿論效應,等等,然而排除其他外在因素不談,單說家暴的受害人一方,董珊珊和李金存在哪些差距呢?董珊珊在遭遇家暴的頭半年里一直選擇隱忍和逃避,正是這樣一次次的軟弱讓施暴者愈發囂張。根據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人或動物是否會強化某一行為,受到其行為后獲得強化(獎勵)或懲罰的影響—受到強化的行為會增強,而受到懲罰的行為會減弱。對于施暴者而言,利用暴力發泄情緒,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對其暴力行為的一種強化,而受害者的忍耐導致施暴者并沒有因施暴而付出任何代價。因此,家暴行為在如此的強化下愈演愈烈,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導致重大人身傷害甚至受害者死亡。
董珊珊家暴案在當時掀起了一輪反家暴的熱潮,但隨著時間遠去,如此命案似乎并未使眾多家暴的受害者警醒。根據數據披露,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選擇報警,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在遭受家暴后如此能“忍”呢?在對家暴受害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時,我們也來看一看這背后隱藏的不合理觀念,以及今年頒布的《反家庭暴力法》是如何幫人們打破這些觀念,解除受害人后顧之憂的。
“家暴是家務事”
“我的家務事不用你管,我打小孩關你什么事情?”日常生活中,鄰里之間看見家庭暴力出現,左鄰右舍相勸時,施暴者往往用上述蠻橫的話回絕勸告者。也許還有不少人觀念中覺得丈夫“教訓”妻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事實上,家暴可不是“家務事”。《反家庭暴力法》明確了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反家庭暴力法》從法律的高度上明確了家庭暴力的性質并非“家務事”。
家暴非但不是“家務事”,還是“公務事”。《反家庭暴力法》具有強制報告制度,其第十四條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委會、村委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也就是說,向公安機關報案是上述機構和人員的責任和義務。
“忍忍就過去了”
有一部分受害人在家庭暴力發生后往往覺得這是偶然事件,遇到一次、兩次,忍忍也就過去了,畢竟家和萬事興,“家丑不可外揚”。有的家暴受害人因為已經育有子女,為了給兒女一個完整的家,也在苦苦支撐,僥幸希望家暴只是對方“一時沖動”。雖不排除有個別情況下的家暴真的是施暴者偶然為之,大多數的家暴都是有其反復性的。根據研究顯示,家暴常常出現三階段的循環模式。第一階段為“緊張狀態階段”,雙方出現言語攻擊和敵對狀態的同時,施暴者通過控制受害者接近家人、朋友、錢等方式孤立、隔離受害者。在第二階段“暴力階段”,緊張、壓抑狀態爆發為對受害者的施暴。在最后的“親密階段”,隨著緊張的緩解,施暴者可能表現出對受害者的歉意、溫柔。受害者常滿懷希望,認為施暴者會改變。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循環會再次簡單地重復。發生這一現象的大部分原因源自前邊提到的“強化效應”,而為了子女選擇忍耐的做法也是不明智的,家庭暴力只會給子女帶來更多的傷害,而不是溫暖。
“我怕!我越反抗,
他就打得更狠!”
這是董姍姍生前跟母親的一次哭訴中說的,帶著強烈的恐懼,聽著又那么的讓人揪心。當已經忍耐了很久的受害人開始有所反抗時,對施暴已如家常便飯般的施暴者往往會施以更為惡劣的暴力,還常常伴隨著威脅與恐嚇,“下次你再敢跑,看我不打斷你的腿!”相比于拳打腳踢,言語的威懾有時候會對受害者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一種對受害者心理的控制。《反家庭暴力法》的另一大亮點就是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法規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保護令內容有禁止家暴、禁止騷擾、禁止跟蹤、禁止接觸、責令遷出等,還有其他措施,“人身安全保護令由人民法院執行,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協助執行。”有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為受害者“撐腰”,希望能使家暴的受害人“挺直腰桿”,擺脫恐懼的陷阱,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自2016年3月《反家庭暴力法》頒布以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者人數寥寥無幾,這與遭受家庭暴力的人數形成巨大的反差。反家庭暴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國家法律法規和政府各部門機構的大力推進、社會觀念的轉變外,更重要的是受害人自身“挺直腰桿子”,積極尋求合理的方式幫助自己擺脫家暴的噩夢。希望有朝一日,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從越來越多,走向真正的“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