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鏢
摘 要 學習困難阻礙了學生與他人的交流,限制了學生新知識的獲取,扭曲了學生的人格。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書本,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環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逐步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能有效改善學生學習困難的局面。
關鍵詞 交流意識 學習困難 轉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71
“學困生”是指在目前的情況下學習成績落后于同齡人的學生。由于長期唯分數論的導向,他們的內心往往會有一定的自卑感,不愿意與同學、老師面對面地交流,也沒有發表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看法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討論、形成的過程,促進學生與問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多方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交流意識,減少學習困難的發生。化學學科是一門有豐富感官刺激和思維碰撞的自然學科,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嘗試交流意識的滲透教學。
1 培養交流意識的意義
交流意識,是指人類通過大腦感官來發表或接受他人的思想,與他人共同探討某一問題的自覺行為。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化學語言、肢體動作、實驗結果展示等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另一些學生從描述或展示中獲取信息,辨別正誤,糾正和彌補自己已有的知識,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樣使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條理性得到訓練和提高。每個同學都可以通過交流討論汲取營養,查漏補缺。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容易受到感染,積極參與其中,獲取知識,改善學習困難的局面。
2 培養交流意識的準備
2.1 情感準備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2.1.1 改善學生與化學學科的關系
化學學科的特點是知識點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廣,在一道化學題中往往會考查多個知識點,使得“學困生”害怕學習化學,更不用談與同學老師交流化學知識了。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從事自己愛好的事情,往往心靜如水,不急不躁,哪怕問題再繁雜,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樂在其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發揮化學知識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等優勢,引導學生喜愛上化學。教師在課堂上、作業中、活動后不失時機地給予“學困生”鼓勵,對于他們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學習化學的天賦,讓“學困生”不害怕化學,喜愛上化學。
2.1.2 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系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老師的感情和態度直接決定著對這門學科的態度。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教師要放下分數的偏見,多關注“學困生”。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整節課“學困生”都是低著頭,沒有任何交流。教師要關愛所有的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課堂上多給“學困生”一些機會,讓他們嘗試著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教師的一聲聲“請回答”“請坐下”“課堂的知識還有哪不懂?”都溫暖著學生的心房,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2.1.3 改善學生間的人際關系
交流意識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主張,而表達的對象主要是他的同學,所以學生間的人際關系也左右著交流學習的效果。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尊重、幫助、關心、勉勵,互相交流學習方法和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學習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教師應及時把握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消除誤會及隔閡,避免學生搞小團體,鄙視“學困生”等現象出現,讓學生處于和睦團結的氛圍中共同提高。
2.2 能力準備
現在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嬌生慣養,很少與他人交流、合作。“學困生”往往在學習上沉默寡言、行為上獨來獨往,這些都會影響班級學習氛圍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合作、分享、交流習慣的養成。
2.2.1 學會表達
表達是交流學習的前提。在學習活動中,要讓學生大膽地說,怎么想就怎么說,適時也可以用肢體語言來幫忙。例如,在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中,對于現象的描述,學生通過看教材、做實驗后都能說出來,但每一個現象與性質是怎樣對應的,可能就說不太清楚了。現象“響”是怎么回事?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可以是反應放出氫氣的嘶嘶聲,也可以是反應放熱后金屬遇水的嘶嘶聲。只要學生肯開口,表達能力是會一步步培養起來的。
2.2.2 學會傾聽
不能很好地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影響交流活動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要告訴學生“傾聽”是一種美德,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如有不同意見,須等別人說完了再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2.2.3 學會討論
在以前的一些實踐中,不少討論不是變成一個學生的演講,就是演變成一場正反兩面的爭論。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討論時“不爭搶、不保留”,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充分的討論,在討論中進步。
3 培養交流意識的實踐
交流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在實踐中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3.1 營造樂觀情緒,激發學生主動交流學習的欲望
學習情緒與學生的思維密切聯系,積極樂觀的情緒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反應迅速,產生主動交流的欲望。
(1)化學學科的優勢就是化學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體現。教師應多收集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中化學知識,把一些索然無味的化學問題形象具體地聯系到身邊的事情或現象中,讓學生感覺這個反應就在我身邊,我有話要說,充分發揮生活中的化學的教學價值。
(2)化學學科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前沿緊密聯系。教師要在綜合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化學的眼光去觀察新問題,研究新領域,提出新見解和匯聚新思想,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和交流,能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主動交流的欲望。
(3)化學學科有著豐富多彩的問題和答案。年輕的學生喜歡探索新問題,尋找新答案,化學學科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一些經典的題目不必反復講解,“變換題型、變式提問、變位思考、怎么答都對”等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大大滿足學生的求新求變的心理需要,只要學生參與思考和交流,就能在問題的探索中有收獲。
3.2 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在交流中發展各種能力
教學中采用交流、討論等教學模式,往往需要花費一些周折。但只要教師在設計課堂時,有過充分的考慮,放開手腳讓學生去交流討論合作。即使當學生遇到困難,也不要急著插手,要相信他們通過交流討論會解決問題。例如學習原電池部分,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求學生預習課本相關知識內容,自主準備實驗器材和用品,教師只是一個旁觀者和適時的促進者。“哪一小組能第一個組裝好一只原電池?”“誰能總結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誰能寫出電極反應式,書寫時有什么規律和步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就在緊張而和諧的交流討論合作中得到圓滿的解決。整個過程鍛煉了學生的閱讀、組織收集、動手實踐、歸納總結、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學困生”也會因為沒有壓力,主動參與和質疑,這時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充分相信他們,他們也會給你更多的驚喜。
3.3 交流中穿插評價,讓交流更有目的
學生的學習就像大海中行駛的輪船,有時會漫無目的地航行,有時還可能偏離航向。這時評價的作用就像大海中的燈塔,讓迷途的輪船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
因此,課堂教學中,及時的在交流中穿插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
(1)教師與學生間的評價交流。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形象十分高大,教師的話對他們的言行有著一定的引導作用。在學生交流中,教師需要因材施教。“這個想法很好,你們繼續交流。”一句肯定的評價就像給學生注入一針興奮劑,讓他們投入更多的激情。“這個做法可能有些危險啊。”一句警告性的評價讓學生的交流回到安全的道路。教師對學生交流過程的評價有利于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學生與學生間的評價交流。學生對其他同學想法的善意評價是值得提倡的。教師要鼓勵同學間的交流評價,表揚優點,提出質疑,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同學間的友誼。在交流評價中,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這樣就不會出現課堂上的“局外人”。
學習困難是相對的,只有不想去學的知識才是困難的。教師要在情感上、思想上、能力上改變“學困生”,著重培養他們在學習化學中的交流意識,讓他們更多關注化學學習的過程,充分感受化學學科的魅力,最終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陸海珍.加強學生數學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3(23):44.
[2] 沈慧.為不再有“被遺忘的角落”——初中化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初探[J].化學教與學,2012(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