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興婷



摘要:貝多芬創作的三十二首奏嗚曲在鋼琴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傾注了他的心血,體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本文以他的一首早期作品Op.10No.1為例,通過對其創作背景、風格特征及演奏技巧的分析,加深對該作品的理解,從而把握其演奏技巧。
關鍵詞:貝多芬 奏鳴曲 風格特征 演奏技巧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792-1822年,具有極高的研究與演奏價值,在西方音樂史上是藝術的高峰,在整個音樂界占有極高的地位。
貝多芬在早期的鋼琴奏嗚曲創作中,對鋼琴奏嗚曲的發展有了新的探索趨勢。接下來本文將著重對早期作品Op.10No.1進行分析。
一、創作背景
貝多芬鋼琴奏嗚曲Op10.No.1寫于1796-1798年間,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也是采用c小調寫作的最早奏嗚曲。當時貝多芬經常為一些貴族人士進行鋼琴演奏,他為布朗伯爵夫人獻上了三首奏嗚曲,這首作品Op.10No.1便是三首中的第一首。這時的貝多芬已經出現了耳疾的先兆,聽力開始減弱,時常會有耳嗚,這使得他產生了巨大的苦悶,心情也十分壓抑。這首奏嗚曲雖然旋律樸素單純,但是情感表達十分豐富,三個樂章速度有一定變化,分別為快板、慢板、急板,直接體現了貝多芬心情的強烈變化。這首作品也遭到了同時代音樂評論家的猛烈攻擊,他們認為貝多芬的思想混亂不清晰,矯揉造作,其實正是體現了貝多芬青年時期的創作特點,是他當時的真實情感心理變化的表達。
這首作品是貝多芬所寫的第一首三樂章的鋼琴奏鳴曲。全曲在結構形式上較為緊湊,音樂色彩逐漸豐富,情緒十分激昂,尤其第一樂章情緒激烈速度很快,使貝多芬風格中最有代表意義的英雄性得到充分展現。第一樂章情緒強烈,體現了英雄式的反抗精神,第三樂章情緒激昂,充滿了陰暗的嚴肅氣氛,因此這首奏嗚曲也被稱為“小悲愴奏鳴曲”。這首作品完整、大膽的抒發了情感,它代表了貝多芬極其真誠的內心世界,也是年輕貝多芬英雄戲劇性和悲愴風格結合的典型。它總結了貝多芬早期奏嗚曲的成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風格特征
該作品的構思十分嚴謹、結構緊湊,是貝多芬早期風格得以充分展現的具有古典之美的杰作,在風格上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下文則著重從主題動機、曲式結構及調性布局等方面來具體分析。
(一)主題動機
1.第一樂章:
該主題旋律特點:①上行的附點節奏加強了音樂的緊張度;②強弱對比明顯;③連續的三連音節奏;④和聲織體豐富。
2.第二樂章
該主題旋律特點:①附點及附附點節奏提高了音樂的緊張度;②裝飾音的加入使音樂色彩性更加明顯;③使用了自由處理的四部和聲體系,像是無伴奏的四部合唱。
3.第三樂章
該主題旋律的特點:①左右手雙八度進行;②出現了弱拍起及跳音式的重復音;③波浪式進行的連續跳音。
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都有自己的特點,速度的不同使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也有所不同,旋律中裝飾音的加入及各種不同的節奏型,增強了音響效果,使音樂更具有色彩性,推動了音樂的發展。
(二)曲式結構特征
1.結構特點
三個樂章雖然都為奏嗚曲式,但各有自己的特色,在結構方面有了改變,豐富了音Ⅱ向效果,推動音樂發展。
(1)假再現
第一樂章中,再現部中的副部樂段出現了“假再現”。前18小節在F大調上的再現是副部假再現,因為原則上副部在調式聽覺上應與呈示部保持一致,之前呈示部是大調,而再現部中的真正再現又是c小調,為了緩解調式沖突,所以先用大調的假再現過渡,使小調再現的副部就不會那么扎耳。
(2)無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為柔板,該樂章為沒有展開部的奏嗚曲式,是貝多芬奏鳴曲慢樂章的一個卓越的典范。省略結束部,用副部最后樂句的擴充代替結束部,沒有進行展開部的發展,而是僅用了一小節的屬和弦準備來連接呈示部與再現部。其中高音聲部凌駕一切,眾多裝飾音的出現增添了音樂色彩,豐富的節奏型使旋律有一定的韻味,蘊含了深刻的情感。
(三)調性布局
1.色彩性調性布局
按照古典奏鳴曲的調性規則,對于奏鳴曲式的樂章在調性布局上都會采用近關系調:當主部的調性為大調時,副部則會處于其屬大調上:當主部調性為小調時,副部則采用其關系大調。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主部與副部的調性關系復雜,更多的采用三度調性布局,有較強的色彩性。如:《第五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主部調式是c小調,經過連接部時調式改變,副部主題在E大調上開始進行發展。
2.遠關系轉調手法的運用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中,也經常使用遠關系轉調,這種調性的變化使貝多芬的作品發展豐富,風格上也有了變化,充滿了戲劇性。如《第五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副部主題在E大調上完滿終止后,在展開部時采用了C大調。
綜上所述,該作品在奏鳴曲的基礎上,由于音樂發展與表達的實際需要,在曲式結構上有了一定的變化,調性布局也有了色彩性,已經開始展現了他注重自身獨立個性,在繼承傳統形式的同時積極創新。
三、演奏技巧
(一)旋律特征
在演奏貝多芬的鋼琴奏嗚曲時,對于旋律走向的處理要特別注意。若旋律線條是向上走,則應該處理為漸強,如果旋律線條是往下走,則在處理上要漸弱,當旋律的樂句達到最高音時則要加以強調。另外,一段旋律在句子的開始以及句子結尾的處理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一個樂句的開始往往是為后面音樂的發展做鋪墊,所以在力度情感上都要細致處理,而句子的結尾是對一段旋律進行收尾,所以要有結束感。
(二)踏板的運用
貝多芬對于踏板的使用比較嚴謹,對于不同的樂句,不同的音樂情緒,踏板的使用也大不同,在這首作品中踏板的運用也較多。
1.音后踏板(旋律踏板)
在踏板的運用中使用的最多的應該就是音后踏板了,它能使旋律的進行較連貫,自然地與和聲銜接,展現旋律的優美,使樂曲的旋律既連貫又富有歌唱性。
該句需要踏板幫助銜接,因為每小節的第一個音都是重音記號,而左手又是連續的八分伴奏織體,所以需要踏板的加入,在每個重音后迅速換踏板,使旋律連貫,更好的進行強弱對比。
2.二分之一踏板
二分之一踏板的使用也是為了強調樂句中的重要音,給開始的旋律重音一個推動力,不能一句從頭踩到尾,這樣會使聲音渾濁。特別適用于旋律起伏不大,使聲音不會干澀,全踩就會使聲音太糊,這個時候就最好考慮二分之一踏板的使用。
為了體現出該句的力度以及愈加強烈的情感表達,又不會太干澀,因此每小節踏板在開頭踩下二分之一,給一個推動力之后馬上換掉以免太糊,加強音響效果,但是又不能踩得太多顯得聲音渾濁。
(三)力度特征
1.常見的力度對比
在早期的貝多芬奏嗚曲作品中,力度對比沒有很強烈,一般都是用ff和pp來表達,更多見的是p與f的對比。
2.不同位置的強音
貝多芬情緒變化豐富,因此經常使用力度記號。在情緒激烈時他采用強音來加以強調,并選擇不同的位置來表現。
在這個譜例中,從節拍上可以看出是在強拍時突強,而作為樂句,則是在每句的最后一個調音有一定的色彩性,豐富了音響效果。在彈奏時應左手伴奏和旋起推動作用,右手快速觸鍵,手掌要有力支撐,力量集中,指尖發力落至跳音,突出強音效果。
在這個譜例中,力度記號的加強在第三拍,也就是在弱拍上加強,增加了音樂的色彩性,豐富了音樂效果,使旋律有一定的起伏。力度記號sf為突強,所以在演奏時應強調該音,觸鍵也有一定要有技巧,彈完突強的音符后不要換氣而是手指直接滑落至后面的音符。左手伴奏為連續的八分音符,在彈奏上也應平穩進行,要清楚的彈出前半拍,不能混在一起。
(四)速度及節奏的變化
1.速度
貝多芬的情感經歷相對豐富,因此在速度上會稍作變化來抒發自己的情緒,這也正好體現了貝多芬復雜的內心變化及豐富的生活經歷。
《第五鋼琴奏鳴曲》的三個樂章都有自己固定的速度標記。第一樂章:充滿活力的快板:第二樂章:很慢的柔板:第三樂章:最急板。不過在該作品的第三樂章收尾時速度又有了一點兒變化。這段旋律的速度由Prestissimo變為Adagio,也就是由急板的速度變為柔板,并且這段旋律的力度由ff變為p,速度上自然也會隨著力度的變弱而減慢,有一種漸漸消逝的感覺從而完美收尾。
2.節奏
(1)附點節奏
附點節奏的加入增添了音樂效果,在演奏附點音符時應快速觸鍵,力量要集中,整個手掌要有力,指尖發力。每一句在力度上都有一定的變化,前面弱彈,第三句則為突強,使情緒表達更明顯。使用踏板應該干凈,每一句尾部不留任何余音,干凈的收尾后為下一句做準備。后半句由四分音符逐漸變為雙音到后面成為了八度的彈奏,因此在彈奏時不能因為與前句的對比而處理得過于虛弱,音響效果為逐漸減弱,但是手指依然要保持力度,指尖撐住臂力,八度要帶動著彈不能僵,手指下鍵要有準備不能隨意,使得樂句弱而不虛。
(2)三連音
旋律呈波浪形進行,三個樂句都采用了三連音節奏型,連續重復三次推動了音樂進行。每句之間加入了三拍休止符,連續的休止符為三句旋律起到了連接的作用,豐富了音樂情緒。
在演奏時對于前兩個樂句,由于力度很弱,因此觸鍵不能太過直接,也不能隨意。演奏很強的這一樂句時要注意之前的準備,右手指尖加手臂力量落下,重點在于左手低音的/\度和弦上,全身要用力,而不是單純的手指用力,兩手一起配合,依靠左手的八度低音烘托強音效果,更好的彈奏這一句,突出強音及音樂情緒。
由此可見,對于貝多芬鋼琴奏嗚曲的演奏,技巧上的訓練是必須的,無論是節奏、踏板還是速度的控制,都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實的基本功。不過更重要的是對作品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才能知道樂句、樂段的不同與變化,從而與技巧結合,更好的詮釋作品的情感特征,使之不會空洞。
四、結語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音樂專業,鋼琴的學習也極為普遍。但絕大多數的人無論是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在演奏技巧的學習上,并沒有對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往往只是把曲子彈出來,對于作品的背景以及情感表達完全不理解,更不用說曲子的旋律處理以及強弱對比,因此演奏出來的曲子缺少情感,顯得空洞。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具有極高的演奏價值,無論是情感表達還是技巧都給予演奏者極大的啟發。筆者以貝多芬的早期鋼琴奏嗚曲的代表作品為例進行分析,旨在說明一首作品的完整演奏,不僅僅是把音彈奏出來,更要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結合自己的理解并通過一定的演奏技巧從而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緒詮釋出來,這樣的演奏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