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麗 呂規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性格特征、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和政治觀念等方面呈現出較為顯著而個性化的群體特征。明確人文關懷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對人文關懷的創新需求;研究當前人文關懷工作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改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 少數民族大學生 人文關懷 現狀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4.04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inking mode, value orient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ideas, showing a more significant and personalized group characteristics. Clear humanistic concern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novation needs; to study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ield of humanistic care work, for improvement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uman car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近些年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出現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種種問題,無論是解決老問題還是應對新問題,都必須加強學習和研究。明確人文關懷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解決人文關懷領域存在的問題,力求在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規律研究上有所突破。
1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意義
1.1 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給人以更多選擇和創造機會的人生哲學。①有針對性地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關懷理念,把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保護主體,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處境,創建符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立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自身主體意識的發展,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民族關系的需要,也是新時期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然趨勢。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人文關懷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新常態,真正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習慣,理解他們的現實處境,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讓他們真切體會到學校給予的真情關懷。
1.2 是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我國民族法規政策的應有之義
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壓力,對于自身所屬民族普遍具有較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然而隨著民族主義的傳播,國內與國際范圍內民族問題日益凸顯,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宗教領域關注度也在增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比绻枷胝谓逃ぷ髯霾坏轿?,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就不能真正深入學生頭腦。我們觀察不同民族的成員之間發生的關系是否能夠稱民族關系時,關鍵是這種關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內容。②重視人文關懷,就是要給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加強必要的民族觀教育,適時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準確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使他們熟悉黨和國家對民族家鄉的各種優惠扶持政策,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能夠時刻懷有感恩之情和回報之心。此外,人文關懷需要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使他們深刻領悟到現階段我國民族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自覺做好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1.3 是踐行“中國夢”偉大實踐,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
“中國夢”作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其理論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功能,必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指南。深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是積極踐行“中國夢”理論的重要保障,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弘揚中國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弘揚傳統文化,有著深遠意義。以“中國夢”為生動素材,創新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實現大學文化傳承功能的創新,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條件。要從中華民族統一發展的視角去解讀 “中國夢”,從統一“中國夢”的視角優化文化育人環境,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國夢”的廣泛認同,使他們擔負起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責任,用實際行動將“個人夢”自覺融入“中國夢”的宏偉事業,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2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主要問題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的定位、教育手段的采用、教育管理的實施、教育對象的研究普遍存在著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這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領域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1 人文關懷教育內容的定位缺少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容易忽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存在教育內容重視共性教學而個性化教育定位不明確的異化現象。教師容易將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簡單看成是學生之間認知能力的差異,忽視了其差異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價值定位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目標界定不夠清晰。我們知道,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一個獨具個性的特殊群體,和其他大學生一樣,也存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層次的差異。除了要考慮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使他們能客觀認識自我價值和集體價值的關系,還要考慮到這個群體內部的多樣性。我們必須采用差異化教學模式,立足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設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賦予更多人文情感,改變照抄照搬施教的教育模式。要使學生形成正確客觀的思維方式,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也能對網絡中各個領域的信息或話題有所顯示,才能使思政教學更有針對性,因此教學內容涉及的領域寬泛是民族思政教學內容嬗變的一個重要特征。③
2.2 人文關懷教育手段的采用缺少靈活性
從本質上講,人文關懷應從人性的角度去關心每一位少數民族大學生,重視每個人的自由平等發展。然而,教育模式中的日常教學大多完全依照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甚至不能很好地聯系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開展從課堂延伸至課外的良性互動。少數民族大學生遺傳了祖先那種互助互愛的真誠、樸實而深沉的情感,具有淳樸、守信的民族性格。④教育者面對現實社會的各種事件要始終保持理性,注意保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如果對教學內容研究不夠深入,刻意回避少數民族大學生提出的敏感問題,既不能很好地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形成清醒的認識,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上的深層困惑。因此,真正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情感需求,解決他們當下的困惑,要定期通過座談、個別談心、心理疏導等方式,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對已有的教育方案進行實時調整。
2.3 人文關懷教育管理的組織缺少科學性
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一般采取與漢族學生同樣的方式和內容,較少根據其生活經歷和民族特色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其特有的管理體制。而管理者也容易將少數民族學生遇到的困難簡單看成是學生之間認知能力的差異,缺乏針對性的服務方式,有時無法兼顧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利益訴求,做好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服務。管理方式趨同而缺乏個性化的人文關懷,忽略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群體特點,使少數民族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缺乏認同感。高校應定期深入學生群體,全面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宗教信仰、家庭經濟狀況、文化差異以及所關注的敏感民族問題,重點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存現狀、思想品德、價值取向、人格特征,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五觀”的認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接受情況,管理者依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
2.4 人文關懷教育對象的研究缺少系統性
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受到民族地區地緣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民族心理以及信仰習俗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潮和全球化影響,他們思想豐富、充滿激情與活力,在性格特征、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和信仰等方面普遍具有較為顯著而個性化的群體特征。其次,由于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潛意識里常以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認知結構為前提去思考分析問題,價值觀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性特征,也更傾向于選擇與本民族的學生交往,對現實生活中涉及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民族性內容反應較為敏感。筆者在從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現了種種問題:有些學生由于脫離了原生民族環境,人際關系產生困惑;有些學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支撐,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有些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學習壓力較大;有些學生自律性不強,政治觀念相對薄弱;有些學生家庭困難,心理負擔較重?;谝陨媳尘?,有必要系統性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生活思想情感現狀,開展有針對的學習輔導和生活救助。
綜上所述,全面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立足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實際,研究遵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既符合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需要,又可以激活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體系的內在活力,最終使人文關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青年基金)“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批準號MKS14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 王東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4):135.
②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編寫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
③ 顧元華.網絡環境下民族學生思想教育引導模式研究——基于民族人才培養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5(6):216.
④ 馬木提江.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