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
人本主義的精髓
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層次的需要。
不難發現,前面的屬于基本需要,匱乏了就要補充,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了動機。第二類需要屬于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后,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人便會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高峰體驗”。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于改善人的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工作有三個重要前提:理解和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人類有巨大的潛力與個人獨特性;真實性十分重要,并與自由與責任密切相關。換言之,注重個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看重個人的自我實現與潛能發揮。人天生具有發揮個人潛能的能力,而遭受到創傷時,人也具有自我療愈的本能,并在條件適合的時候發展成為更高層級的本能。
人本的心理咨詢
什么樣子?
就人本主義而言,心理咨詢具有伴隨、探析、疏導、鼓勵四大功能。其中伴隨是指運用同感共情技巧,與來訪者建立信任,了解問題的性質,建立并維持工作聯盟;探析功能是指運用心理洞察與測量技術,探究來訪者的內心呼喚與人格特質,并確立相應的咨詢技術;疏導功能是指運用合適的咨詢技術與技巧,幫助來訪者自我覺察與成長;鼓勵功能是運用咨詢關系,不斷鼓勵來訪者的求助欲望和向善能量,激勵其不斷成長。在這四大功能中,有兩大功能是與咨詢態度有關的,即伴隨功能、鼓勵功能。這就體現了“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以充分的信任、接納、傾聽、期望和支持來溫暖來訪者成長。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大師羅杰斯曾言:“在心理咨詢的運作中,態度大于技巧?!?/p>
人本的心理咨詢目標是幫助來訪者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中的憂愁煩惱,以激活其自愈功能和成長潛力。換言之,當心理咨詢師抱著賞識、肯定、關注、理解的態度聆聽來訪者講述其人生煩惱時,他就會從來訪者身上發現其在煩惱應對、壓力管理上的閃光點和突破口,以此強化來訪者的自尊自信,幫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咨詢師是在逐漸把來訪者打造成英雄。
通過個人的成長,來訪者更加積極地看待自己的人生經歷?!拔抑v述我的傷心事,你給我全新的解讀;我原來以為自己的人生很悲催,經過你的解讀,我竟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其實挺光輝。”
人本心理學
對我們的啟發
人本心理學對早期教育、學生教育的啟發是比較直接的。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個人生來就是“佛”,帶有“佛性”,惡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環境造成的。
我們不妨建立起對孩子潛能的信念,在自然的、人性的基礎上開展教育,而不是將他們當成一個無能的弱者、一個接受的容器、一個永恒的織布機。潛能是需要挖掘的,就像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那兩個孩子,如果沒有導演的慧眼,或許終其一生他們都無法發現和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同樣,潛能也是需要信仰的,就像年輕的父母欣喜地記錄下嬰兒每一個微小的哪怕是荒唐的進步,為他們的創造性和童趣贊嘆不已,而絕不會像日后那樣,哪怕一點差錯也要嚴加責罵。相信孩子的潛能,關注他們的成長與進步,這就是一種自然的、人性的、無緊迫感和恐懼感的狀態,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非常關鍵。
親朋好友間也應以人本的態度互相交流,即足夠的傾聽、溝通、共情、覺察,理解彼此的內心苦惱,發現彼此的優勢和成功經歷,相互鼓勵,共同成長。
羅杰斯有一句名言:“在我早年的實踐中我總是問自己,我怎樣做才可以治療或治愈或改變我的來訪者?現在我把這個問題變為,我怎樣做才能給我的來訪者提供一種可以令他自我成長的關系?”提供一個溫暖的環境,把你我打造成英雄,這就是人本心理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