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強
生涯教育,即職業前途與選擇教育,它從職業教育發端并逐步影響到普通教育的各個階段,讓學生從學前教育階段開始,建立對社會職業的觀念與認知,選擇自己的職業并獲得謀生能力。時任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的馬蘭于1971年提出“生計教育”的構想,可以說是生涯教育的發端。他認為:“生涯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計劃,其重點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從幼兒園到成年,按照生涯認知、生涯準備、生涯熟練等步驟,逐一實施,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并建立個人的生活形態。”下面,筆者通過對美國和英國生涯教育方面的經驗分析,為我國的生涯教育提幾點建議。
一、美國的生涯教育
作為生涯教育的發源地,美國國會于1974年通過了全世界第一個生涯教育法案。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分別設立了職業指導與人事服務司(聯邦)和職業指導與人事服務處(州),學校層面配備生涯教育教師,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生涯教育管理網絡和專業的生涯指導師資隊伍。
美國在初、高中階段教育中均開設有生涯教育課程,為了更好地推行生涯教育,美國教育專家和人力資源部門將2萬多個社會職業劃分為15個職業群,涵蓋了工、農、商、學等各行各業。在中學階段把生涯教育分為生涯探索和生涯準備兩個階段,7~8年級主要是了解這些職業群,為以后選擇職業類別做準備;9~12年級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與能力。中學畢業后,學生或進入勞動力市場,或進入社區學院和大學里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或者從事學術研究。
在美國的生涯教育中,教育者強調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階段進行有差異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除課堂教學外,根據不同課程內容和任務的要求,生涯教育課程還有職業體驗、模擬操作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方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生涯教育課程使學生獲得了系統的職業認知,對學生的生涯選擇和人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英國的生涯教育
20世紀90年代,英國政府開始在中學階段實施生涯教育,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英國政府頒布的《1997年教育法案》強調,所有公立中等學校為9~11年級(即初三至高二)的所有學生提供生涯教育是學校的法定責任,必須確保學生得到生涯指導和最新的職業信息。2003年,英國教育與技能部制定了《全國生涯教育框架》,它涵蓋了英國中學階段生涯教育的目標、內容、活動方式和實例等方面,為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更好地開展生涯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參考。
英國中學階段的生涯教育主要是通過在學校開設生涯教育課程來實現的,除此之外,各地方的教育部門還設有專門的生涯服務機構來協助學校實施生涯教育。英國教育與技能部要求所有公立學校指定專門的教師負責生涯教育的課程教學與實踐指導,這些教師不僅要按照政府要求為學生提供直接的生涯教育與指導,還要聯系企業、工廠和其他一些機構,為學生提供到公司、企業現場參觀和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和職業觀。
三、我國的生涯教育現狀及建議
1.我國生涯教育的現狀
我國目前在中學階段尚沒有系統的生涯教育課程,全國只有上海市在中學階段開設有職業生涯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為了加強學生就業安置,原來開設有就業指導課,現改為職業生涯規劃課,是德育課的一部分。雖然近兩年我國在高中階段已經開始重視職業生涯教育,但還存在缺少專業教師、沒有系統的教材和指導、過分傾向于大學專業報考等問題,尚談不上有一個系統的學校課程和社會合作機制。
2.對我國生涯教育的建議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重要的轉折點上,面臨著職業、人生的重大選擇。而在我國中學教育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出于各種原因,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缺乏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比較模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甚明確,對社會的職業需求更是知之甚少。除了升學,學生和家長幾乎都找不到明確的發展的方向,在勞動態度、學習和生活習慣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與社會未來的職業要求有很大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1992年,美國的艾凡斯(EvanS)等人運用“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對生涯教育在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方面進行了研究,證明生涯教育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很有幫助。對于我國的生涯教育,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對生涯教育立法予以支持,建立一個從上而下高度重視,從初中到高中為期六年或四年(初中、高中各兩年)的課程體系,對生涯教育開展科學研究,把生涯教育融入到中學教育的全過程,同時要培養一批優秀的生涯規劃指導教師。讓學生從初中開始,認識職業世界,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其次,初中階段的生涯教育可以寬泛一些,可以分不同的地區介紹本地區相對集中的產業對職業的需求,多進行職業體驗,也可以將課程直接設在職業發生的場所,這也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支持。讓適于和樂于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可以選擇職業教育,這樣就可以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合理分流。高中階段的生涯教育可以多與大學的相關學科結合,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不同學科的發展方向與學生的興趣是否契合。最后,在學校的課程教育之外,應該建立生涯教育的社會協調機制,讓各個行業都參與到對學生的生涯教育中來,體現自己的社會責任,為整個國家的公民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生涯教育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到實施過程,都體現著民主化、平等化、終身化的特點,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的教育。人們正逐步認識到,生涯教育對于改變偏重升學教育的弊端作用明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應該盡快建立起生涯教育體系,這種體系應該貫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真正讓教育回到本源,并貫穿于人的一生。■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