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廣花
東漢末年,曹操在和袁紹作戰時,處于下風,他的許多部下對勝利沒有信心,都和袁紹進行秘密聯絡,以留后路。官渡之戰后,曹操打敗了袁紹,從袁紹那里繳獲了一些書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讓人全燒毀了。有人問曹操: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紹勾結?曹操說:“這些跟我打仗的人誰沒有家庭兒女,誰在絕望時都會找出路。當時,我也沒有信心,何況是他們?所以,不追問也罷。”那些原來惶恐不安的人都感恩戴德,從此對曹操忠心耿耿。
這段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換位思考是一種融洽人際關系的最佳良方。對于師生關系、家校關系而言,也是同理。
換位思考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轉換位置和角度,調適固有的心理定式,從而求取更符合實際的認知。換位思考的可貴之處在于“換位”,在于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在于設身處地、贏得人心。在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需要坦誠相待,更需要懂得換位思考,只有不斷地換位思考,才會更好地相互理解;也只有不斷地換位思考,才會獲得更多的尊重。
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很雜,有面對學生的,也有面對家長的,有些問題又比較棘手或“頭痛”,容易使人焦躁。但如果能做到常換位思考,常想“假如我是你……”,“假如是我的孩子……”,即使心中有再大的怒氣與怨氣,也會煙消云散,面對學生的錯誤也可以心平氣和。情緒得以改善,問題解決起來也就變得容易了。
換位思考
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假如我是你……”,站在學生的角度能讓教師多了些耐心和愛心。成長中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像教師要求的那樣一切皆完美無缺,就是好學生也有偶爾犯錯誤的時候,何況還有“問題學生”。作為教師,應該怎樣與學生相處,尤其是與“問題學生”打交道呢?
首先,教師要時時把自己當學生,降低大人的心理高度,降低權威感、優越感,蹲下身來,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想想“假如我是你……”。經過這樣的換位思考,教師也許就會理解學生有哪些難言之隱,心中的期望是什么,遇到的困難又有哪些。
例如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學生連續幾天未能按時交作業。作為班主任,以往我肯定會大發雷霆,可是掌握了換位思考的方法后,通過以“假如我是你……”這樣的換位思考,我發現這位學生也因為交不上作業而擔憂和著急。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家里的原因,也有課堂上的原因。有些是這個學生可以應對的,有些又是他無法改善的,需要我的幫助。換位思考讓我在遇到問題時多了一些冷靜和理智,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實質。
其次,教師要把學生當朋友,經常運用談心、便條、書信、電話、短信或網絡等方式與學生進行及時溝通,走進學生心靈,幫助學生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愛戴,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后來,那位之前常無法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經過與我的幾次溝通和輔導,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也克服了一些自身的問題,不但每次按時完成作業,還參加競選,成為我的課代表。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學校的教育基礎,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教師常思“假如我是你……”,把真愛灑向每個學生心田,尤其尊重學困生,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他們盡可能多的尊重和信心,師生關系就如同擁有了潤滑劑。從本真意義上說,愛從來都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與互動的。當不斷處在被學生愛的環境中的時候,教師也就有了人生的幸福感。
換位思考
是家校聯系的催化劑
“假如是我的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能讓教師多了些寬容和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最完備的教育是二者的結合。”夸美紐斯也形象地說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像一架飛機的兩翼,缺少任何一方都會出事。”可見,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須重視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然而這其中也容易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比如,基于愛孩子,一些家長經常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要求。作為教師,要充分理解家長的訴求,處理好家校關系,這中間同樣需要換位思考。
首先,教師要常用“假如是我的孩子……”的心理,與家長交流溝通。要受得住委屈,調整好心態,不歧視,不冷漠,不牢騷滿腹,不頤指氣使,跟家長一起分析孩子存在的問題,和家長一道不放棄對孩子的管理。這樣的心理狀態才會讓教師多些寬容和理解,這樣的換位思考才會讓教師遇到問題能更好地與家長合作和達成共識。其次,教師要真誠交流,引導家長理解學校的教育內涵,認真聽取教師對孩子的全面看法,理解教師的辛苦,相信教師的能力,配合教師一起為孩子的更好教育而不懈努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教師真心為了孩子,辛勤付出,家校就一定容易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長。
當我們手捧鮮花送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臟的是自己的手。良好的家校關系,不僅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形成家校合力的土壤。教師掌握了換位思考的藝術,就如同擁有了催化劑,加快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步伐。
“人心換人心,黃土變成金”。換位思考看似是非常簡單的道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卻很難人人時時處處都做到。很多人總是會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體諒自己,而自己呢,卻也很少能想到或者真正做到全面去理解他人。而擁有了“換位思考”這樣一種站在對方角度的思維,抱著多為他人想想的態度,問題也許就不會那么復雜,思路也許更加清晰,方向也許會更加明確,就會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多了些耐心、信心、愛心、責任心和同理心,就會讓我們找到更多更優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