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杰 敦志剛
摘 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融資困難、人才短缺、產業結構畸形等制約性“瓶頸”問題。這些困難和挑戰都是因為供給側和結構性方面的矛盾導致的,而矛盾的解決重在激活中小企業發展活力,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升全要素的生產率,提高中小企業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019-02
引言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1]這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我國當前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主張政府應放松對中小企業供給方面政策的管制,鼓勵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生產,通過新供給為經濟社會創造更多的新需求,進而提高經濟發展的潛在增長率。
中小企業本身具有天然的競爭性、適應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它們是促進經濟增長、創造經濟活力的源泉,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和重要載體,是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一個中小企業眾多且生命力旺盛的經濟是充滿活力的經濟,這樣的社會也將是穩定、健康和持久的社會[2]。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我們需要轉變對中小企業的觀念,重新審視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激活中小企業發展活力,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瓶頸”
(一)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整體規模偏小、信用能力較差,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融資環境不公、融資成本高和融資渠道單的困境。融資環境的不公體現在:中小企業難以得到當地政府的金融政策支持,一些金融機構對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提出了具有歧視性的貸款條件;融資成本高體現在:中小企業每年支付的成本利息在20%左右,它們需要投入5倍于大型企業的精力才能獲得相應的貸款;融資渠道單一體現在:中小企業信用比較低,且證券市場門檻高,這使得其很難通過發行債券或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
(二)人才短缺
中小企業工資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個人發展空間狹小,其在發展過程中吸納的只是初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才,能夠吸引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非常有限。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使得中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具有創新意識,其生產的產品結構單一,很容易被其他企業生產的產品所替代。管理人員的缺乏使得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具有決策的簡單化和專斷化傾向,很難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不利于技術人員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產業結構畸形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產品供給面臨嚴重的結構畸形,一方面社會需求緊縮的中低端產品生產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社會緊需的高端產品供給嚴重不足。有些中小企業已經是失去了創造價值能力的“僵尸企業”,其本生產的產品已不是市場所需要的,難以滿足現在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變化了的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致使大量的消費需求外溢。
二、激活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
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經營機制方面,中小企業比較靈活,這使得它可以根據市場變化迅速地調整其決策機制,將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起來公關某個項目;在用人機制方面,中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有利于調動所有成員的積極性,發揮每個人的才能,為創新活動的開展創造比較輕松的環境;在創新能力方面,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能夠發現和創造未知的市場,尤其是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多品種、小批量產品市場,它能夠迅速地根據客戶的需求傾向不斷地推出不同種類的新產品;在科研成果轉化上,中小企業可以靈活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協作迅速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并推向市場。
(二)中小企業是保持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
中小企業在促進競爭、減少壟斷、保持經濟活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地抑制國有企業的壟斷,使產品市場更加接近完全競爭的狀態,從而使產品的生產在長期平均成本最低點的產量水平達到帕累托最優;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本國貿易的發展,其可以通過向大型國有企業生產零部件或參與外包服務間接增加出口,也可以通過生產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直接出口。
(三)中小企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業在創造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維持社會穩定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中小企業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為主,主要散布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其規模的拓展可以吸納更多的當地社會勞動力,從而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經營靈活、組織成本低、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能力強,其既可以在經濟蕭條時期吸納大企業因大量減產而導致的裁員,也可以在經濟繁榮時期通過擴大生產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激活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措施
(一)建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
建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將政府和銀行、擔保機構等多項資源整合起來,為中小企業獲得信貸資金的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務[3]。在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中,通過成員擔保機構的篩選把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集合起來,再通過合作銀行的集合融資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以打包的形式統一發放貸款,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最終實現了政府、擔保機構、銀行和中小企業多方的互惠共贏。
(二)搭建創新要素集聚平臺
搭建創新要素集聚平臺,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創造發展的平臺,最終形成以政府、中小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集政策指導、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聯合體,匯聚資金、人才、技術、專利以及關聯中小企業等創新要素,形成技術創新的合力,打造成果轉化的產業鏈。
(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政府有必要構建和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措施和服務性政策:對中小企業實施稅收減免、利率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幫助中小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其發展能力,淘汰落后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向創新領域、新興領域發展[4];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把政府手中的權力讓給市場、讓給中小企業,讓市場活起來;制定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傾斜的合作創新政策,加大產學研合作創新政策支持力度[5];建立健全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體系,用法律的手段保護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
(四)構建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
支持服務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解決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社會資源嚴重缺乏的問題。一方面,政府要構建包含市場組織網絡信息系統和知識成果信息系統的公共信息平臺,實時共享信息[6]。另一方面,政府還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機構,推動建立服務中小企業的社會中介組織,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咨詢服務。
總之,中小企業在我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將成為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一支強有力的生力軍。我們要把各方面的積極力量凝聚起來,激活中小企業發展和創新的活力,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顧遠,向崇學.中小企業——創造經濟活力的源泉[J].商業研究,2002,(11).
[3] 李巧麗.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 張銀平.“供給側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J].上海企業,2015,(12).
[5] 徐其東.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 孟慶敏.科技服務業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知識轉移研究[D].南京:江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