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芳
場景1:
姐妹倆想去游泳,偏偏我腳受傷不能下水。于是我和姐妹倆說好:“媽媽不能下水,你倆要游泳就得姐姐負責照顧妹妹,妹妹要緊跟姐姐,不能去深水區。媽媽在外面看著你們。”
姐妹倆爽快答應了。
下水之后,姐姐主動照顧妹妹,游到哪里都把妹妹拽在身邊。平時霸道的妹妹也唯姐姐是從,緊緊跟隨姐姐。
剎那間,我明白了,媽媽在的時候,姐姐和妹妹一樣,都是媽媽的孩子。但媽媽不在的時候,就沒有“媽媽的孩子”了,只有“姐姐”和“妹妹”的角色,姐姐自然會主動負起姐姐的責任,妹妹自然也愿意聽從姐姐的意見,沒有爭風吃醋,也沒有明爭暗斗,只有相親相愛。
場景2:
周末,我們讓姐姐當家,用100元錢給全家人采購一天需要吃的食物,剩下的錢姐姐可以機動處理。買完菜和水果之后,姐姐手里還剩了15元。妹妹想買8元一個的驚喜蛋,也是姐姐超級喜歡的,但很明顯,姐姐手中的錢不夠買2個,姐姐馬上說:“那買一個吧,我的不買了,我們一起吃!”
買了一個驚喜蛋之后還剩下7元,姐妹倆精挑細選,兩人各買了一盒3元多的好多魚。排隊結賬時,妹妹又看到了柜子上的彩虹糖,非要不可。我試圖勸說妹妹放棄。這時,姐姐看了下價格,發現彩虹糖價格與好多魚差不多,她說:“那你拿一盒彩虹糖吧,我拿一盒好多魚,我們倆人一起吃!”真是皆大歡喜啊!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媽媽掌權時,姐妹倆總要爭奪權益,不停地爭執:“她為什么有?”“我為什么沒有?”無論是物質的占有,還是精神的關愛,都可以成為她們爭奪的對象,因為決定權掌握在媽媽手中,她們是瓜分媽媽手中的資源的競爭者。而我們賦予姐姐責任之后,姐姐就會表現得非常姐姐,處處考慮妹妹,并兼顧大局。妹妹也明白了,姐姐才是當家的,姐妹倆立刻變成了堅不可摧的共同體。
一位同樣也家有兩寶的媽媽對我說:“孩子們總是打架,真是哪天不打架,太陽就沒辦法落山。”
另一位兩寶媽也說:“每天爭來吵去,不是為了玩的就是為了吃的,怎么說都不聽!這邊剛罵完,沒兩分鐘又打起來了!”
我家兩娃雖然沒有打架,但是爭起來也絲毫不遜色。其實,他們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想要以此來判斷媽媽或者爸爸到底愛誰更多一些。
如果爸爸媽媽在孩子們爭吵打架時,都插手處理,那肯定要判定誰是挑釁者,免不了要對尋釁的小家伙一通訓斥,這樣的話,可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爸爸媽媽不插手呢?實際上,我們可以想一想,沖突往往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很多錯誤根本無法評判,因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事情。有時候,在你看來的“正確”,有可能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上來看肯定就是不公平的。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要競爭,要爭吵,都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如果爸爸媽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作過多干涉,做適度隱形的父母,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就會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
出現不良行為后,如果我們懲罰其中一個孩子,就容易鼓勵另一個孩子告密,加強孩子之間的競爭,讓孩子對立起來,激勵孩子尋找他人的認可,而不是合作和貢獻。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爸爸媽媽應該不斷地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真正呆在一起。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有一段話:“不論孩子們發生沖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試著幫孩子扯平或者進行決斷只會讓孩子之間的沖突更嚴重。當父母干預孩子間的沖突時,其實是在剝奪他們自己學習解決沖突的好機會。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沖突和爭執,要想培養出應對沖突的技能,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養育兩個孩子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手足相親相愛時的那份溫暖甜蜜,還在于每一次手足相爭都可能是孩子學習合作貢獻和承擔責任的機會。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姐姐還在睡覺,妹妹起床時和姐姐開玩笑,用身體去壓姐姐,企圖喚醒姐姐。剛開始,姐姐妹妹好像挺和諧的,一個壓,一個推,兩個一起咯咯地笑。漸漸地,我聽到姐姐吼起來:“不要壓我呢!我跟你說過了你還不聽啊!”緊接著是妹妹的大哭:“媽媽,姐姐把我弄痛了!”“是她自己先弄我的!”姐姐憤怒地吼著。
于是,妹妹跑到我面前哭哭啼啼地告狀。
我決定不插手干預,只是說:“這是你們倆自己的事情,你們想想看,自己有錯嗎?有錯就向對方道個歉。”
姐姐堅定地認為自己沒有錯,妹妹也確認自己沒有錯。
我想了想,還是決定不干預:“那你們兩個都站在房間里,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說。”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
最后,姐姐說:“媽媽,我真的沒錯,是妹妹老弄我,我可以向你道歉,但是——”她瞄了瞄妹妹,不再說了。
妹妹過來說:“媽媽,是我錯了!我不該壓姐姐。”
于是,姐妹倆又重歸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