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杰
摘 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應對國內外環境挑戰、破解發展難題、回應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強而有力的智庫支持。高等學校智庫建設要努力解決好諸如方向凝練、隊伍建設、綜合改革及創新研究方法和手段、拓展成果轉化渠道等關鍵問題,以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的決策服務能力。
關鍵詞 高等學校 智庫建設 關鍵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4.001
Abstract Nowadays, China is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t need a powerful support by think tanks that to respond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 to solve puzzles o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nk-tanks developing, the universities needs to define clear goals and objectives, to enhance the fostering talent of think-tanks, to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s, to innovat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expand the conversion of their research achievements. As a result, the decision service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will further enhance.
Key word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ink-Tanks developing; key problem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習近平同志多次就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出重要批示,為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劉延東副總理在教育部主持召開“繁榮發展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強調了中國特色新型高等學校智庫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并就如何推進高等學校智庫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高等學校如何積極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以服務國家和地方建設為己任,真正做到“國家有需要,學校有響應,學者有行動”,需要重點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明確主攻方向
發現和找到真正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明確主攻方向是高等學校新型智庫建設的首要關鍵點。這就要求高等學校要積極引導科研工作者做到個人興趣與國家需求相結合,突出問題意識,強化問題驅動,以問題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凝練和明確主攻方向。
一是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多學科綜合優勢,緊緊圍繞服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聚焦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把“問題”作為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發現、認識問題)和最終旨歸(解決、證明問題),不斷聚焦重點,凝練方向。
二是密切跟蹤重大決策,建立重大決策跟蹤機制。全程緊密跟蹤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及時提供動態監測、實時預警、效果評估和信息反饋。
三是加強戰略研究,提升預研預判能力。準確把握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善于捕捉改革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課題策劃能力、提升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持續開展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的政策研究,不斷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政策建議。
四是直接承擔重大委托任務。要建立與需求對接的新模式,邀請實際工作部門直接參與選題征集,或接受實務部門的委托項目,共同確定智庫的重點任務,聯合組建研究團隊,從源頭上解決科學研究與決策需求脫節的問題。
2 匯聚高端人才
人才隊伍是智庫建設的重要資源和第一生產力,沒有人才隊伍支撐,智庫建設就是空談。
首先智庫首席專家要具備領軍人才或戰略科學家素質,在相關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該領域公認的代表性人物。
其次要建立智庫核心人才庫,凝聚一支政治立場堅定、學術功底深厚、研究視野寬廣、決策咨詢經驗豐富、結構穩定合理的專職研究隊伍,實現高水平人才的有效集聚。
第三,注重加強青年學術隊伍建設,培育并長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強青年智庫人才儲備,充實力量。高等學校要善于發現人才,對于基礎理論深厚并具有較強社會洞察能力的人才,要有效引導,加強培養,使其較早成為智庫研究的高端人才。
第四,實現人才的有效流轉。設置兼職崗位,吸引政府、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咨詢研究人員到智庫工作;推薦智庫核心人才到實際部門掛職鍛煉,推動智庫人才有序流動。
此外,高等學校要努力做到涵養環境育人,創新機制用人,創造條件留人,支持和引導他們圍繞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以及難點熱點問題開展研究,激發優秀人才參與決策咨詢的能力和活力。
3 深化綜合改革
深化高等學校綜合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打破現有制度框架對智庫建設的約束,激發智庫的創造力和活力。
一是明確智庫的實體性地位。在高等學校現有的體制機制架構內,理順高等學校智庫與學校主體之間的關系,明確智庫的實體性地位,具有相對獨立的辦公場所,在人、財、物等方面具有相對獨立的自主權限,并給予一些配套性的政策支持,促進高等學校智庫作用的有效發揮。
二是推動管理和組織形式創新。打破壁壘,建立校府、校部、校校、校所、校企協同合作機制,構建國家部委、高等學校學者、地方政府、企業團隊等深度融合的組織管理運行機制,共同參與和指導智庫建設,如:成立智庫建設指導委員會、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等,推動各部門、各單位聯合共建研究平臺,聚力攻關;聯合設立研究項目,深度聚焦;與需求緊密對接,拓展渠道落實服務;真正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協作機制,等等。
三是探索靈活的聘任和薪酬制度。鼓勵智庫探索實施智庫首席專家負責制、團隊負責人制、合同聘任制、待遇協議制等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提高創新能力的靈活的聘任和薪酬制度,實現人員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智庫機構之間的有序流動,并建立有效的引進及退出機制,完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為智庫建設提供智力保障。
四是建立多渠道籌資機制。智庫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具備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賴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保障智庫研究活動的相對獨立性,因此,也鼓勵智庫探索實行基金化運作模式;同時要規范資金的管理與使用,為智庫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五是創新智庫建設評價機制。加強績效評估,建立競爭機制,把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實際貢獻作為智庫評價的核心標準;探索建立以政府、國家相關部委、企業行業等服務對象為主的評價機制,并評估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同時,要創新智庫成果評價,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采納、中央和國家部委文件采納等智庫成果,以及基礎檔案整理挖掘、基礎數據采集等工作都要相應地納入職稱評審及年度考核等評價體系中。
4 創新研究方法
智庫研究一定要走進現實,避免研究活動只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書齋”到“書齋”;鼓勵智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智庫建設和發展水平。
一是搭建智庫建設公共支撐平臺。優化人文社科實驗室及數據庫建設,支持智庫機構圍繞國家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重點建設一批社會調查、統計分析、案例集成等專題數據庫,和建設若干社會科學實驗室,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信息、資源、成果共享,為智庫建設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二是創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多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加強定量分析能力,突出數據意識,從數據采集、調查指標開發、數據多維使用和深度挖掘、數據可視化處理等多個層面為智庫建設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撐;吸收自然科學的相關研究方法,以模擬仿真和實驗計算研究為手段,探索推動大數據條件下智庫建設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與研究范式的創新,提高智庫決策咨詢科學性。
5 拓展應用渠道
拓展成果發布應用渠道,打造智庫成果發布平臺,這是智庫建設最終發揮效用的一個關鍵性環節。
一是傳統成果發布渠道。通過出版著作,發表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和工作簡報等形式,及召開公共專家聽證會、舉辦國內國際高端學術論壇或學術會議等途徑,提高智庫成果的影響力和傳播能力。
二是與國家部委等實務部門直接對接。建立和暢通與需求部門直接對接的新模式,服務于政府決策;發揮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通過承擔對政府官員、行業企業等人員培訓的任務,間接影響重要決策。
三是提高智庫的國際影響力。推動高等學校智庫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和一流智庫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開展深層次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合作研究,謀劃設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支持智庫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組織,鼓勵學者積極開展國際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組織(研究機構)和國際學術刊物任職,爭取國際性科研獎項。同時,鼓勵智庫積極參與公共外交,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合作,在對外宣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定期舉辦“海外學術周等”活動,集中發布智庫成果,提高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話語權。
四是拓展智庫成果形式,支持智庫專家積極參與高水平發展規劃制定、法律法規的起草以及高端媒體的訪談等工作,支持智庫專家積極開展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和社會服務工作,傳播先進文化,提高公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五是運用大眾媒體、新媒體策略,加大智庫成果的推介力度。以電視、報紙、網絡等為媒介,通過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語言、影像等呈現方式向社會公眾及時、準確地闡釋和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發揮智庫專家的專業技能,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綜上所述,高等學校要善于抓住建設和發展的機遇期,在智庫建設中,以厚重的理論基礎,多學科的研究視角,依靠高端學術隊伍,整合優化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構建高高等學校校智庫品牌,最終實現高等學校智庫建設“特”“新”“專”“優”的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衛紅.高校在新型智庫建設中的使命擔當.人民日報,2014-02-16:005.
[2] 張東剛.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中國教育報,2013-12-30:001.
[3] 打造高校教育智庫 為教育改革發展做貢獻——高校智庫建設座談會發言摘要.中國教育報,2013-08-21:004.
[4] 胡鞍鋼.建設中國特色一流高校智庫.中國智庫,2013(3).
[5] 文少保.高校智庫服務政府決策的邏輯起點、難點與策略.中國高教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