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婷 陳璽名
摘 要:教師懲戒權是基于教師職業身份而獲得的一種強制性管理學生的權利,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教師權力之一。教師懲戒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我國,教師懲戒權目前在概念界定、可操作性、立法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嚴重影響了教師正當權利的規范化使用,阻礙了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行使。通過對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以及對中美兩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比較研究,得出中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改革發展的針對性意見和建議,以期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學教育發展環境。
關鍵詞:中美;教師懲戒權;中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169-03
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習總書記首次倡導依法治國,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國家。國家教育系統如何切實做到懂法、守法、用法,事關教育改革的成敗和教育事業能否健康快速地發展。相比于施教者教師,受教者學生尤其是未成年的中小學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弱者,法律法規強調對中小學學生權益各個方面的保障理所應當。但必須正視的是,隨著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教師受到由教師懲戒權問題而引發的不公平待遇事件日漸增多,中小學教師的合法權利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尤其是面對處在法律意識不強,青春叛逆期的中小學生。中小學教師應如何合理地使用教師懲戒權?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實施范圍有哪些?中小學教師的懲戒權應受到怎樣的法律保障?諸多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教師懲戒權的定義
在“教育懲戒”概念中“教育”二字突出的是懲戒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懲”是手段,“戒”是目的,“懲戒”是作為一種糾正學生行為偏差的手段,其實施的原則必須要保證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其長遠目的是希望學生的不良行為被徹底遏制。教師的專業技術人員身份在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得到確認,該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作為教師享有一定的專業自主權利,在我國法律法規允許下,教師擁有在其職權范圍內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適當行為的權利,教師懲戒權是教師基于教師職業身份履行教育職責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強制性管理學生的權利。
二、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法律法規未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有明確的概念界定
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也提出:各級中小學的教師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體罰、變相體罰學生。我國《教師法》第37條明確規定:教師有體罰和侮辱學生,造成惡劣影響的,一經查實,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我國法律不提倡使用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但也不完全反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實施。縱觀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我們難以發現有對“教師懲戒權”這一概念或名詞的明確提出[1]。《教師法》也指出,教師有權“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等,《教師法》第8條規定:作為教師有權制止侵犯其學生合法權益的一切行為,有權批評和抵制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切現象。這一法律法規明確了學校及教師對學生的管理管教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師懲戒權的存在。從這些法律中我們了解到學校或教師有管理學生的權力,但是卻沒有明確地對教師懲戒權的概念進行界定,也沒有具體規定教師享有懲戒權的具體權力表現和應用范圍,存在法律上的空白。
(二)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不規范實施激化師生關系矛盾
相比較于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中小學階段的師生關系矛盾更為突出。在高中和大學的教育活動中師生關系更為緩和的原因表現在:一是自高中階段,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了較為正確的方向指引,有能力處理好師生關系,并對師生關系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改善。二是高中階段尤其是大學期間,由于學生自律能力的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干預能力也有所減少,甚至在大學階段沒有“班主任”這一具體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輔導員”,進行整個年級學院的管理,管理較為松散,師生之間不容易引發正面沖突激化矛盾,很少出現由教師懲戒權引發的問題。而中小學階段一是由于中小學生的思想觀念沒有形成正確的指引,加之中學時期青春叛逆期的出現,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容易思想激化與老師產生矛盾。三是在中小學階段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明顯,扮演著重要角色,師生關系緊密聯系,為使得中小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通常會以嚴肅認真的態度處理問題,必要時會加以懲戒。此時教師懲戒權的具體操作性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缺乏法律法規的明確規范極易激化師生對立關系。
(三)中小學教師自身對懲戒權的放棄
由于法律法規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具體的內容規定,應用范圍和實施監督等的缺失,導致中小學教師擁有的諸如懲戒學生這類教育活動自由裁量權等職責范圍內的合法權利難以得到合理使用。在提倡鼓勵教育、賞識教育等新教育理念的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提及“懲罰”,在中小學教師們眼中對學生是罰不得,罵不得,已經達到“談罰色變”的階段。似乎懲罰學生是最不理智、最無益處的愚蠢之舉。有老師將學生看作自己的“飯碗”,對自己的學生加以懲戒就相當于自己用手打砸自己的“飯碗”,大概沒有人會樂意和自己的“飯碗”過意不去吧。進而導致許多老師開始對學生過激言行不敢管、不敢訓、不敢問,對每一個學生都采取說服式教育,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懲罰教育,教師自身就放棄了自己的懲戒權利。長此以往會使校園彌漫著一種“老師拿學生沒辦法”“老師不敢管學生”“學生輕蔑老師”的文化,助長少數學生胡作非為,桀驁不馴,蠻不講理的戾氣,學生在這樣的校園文化中浸泡著如何健康成長?這是社會所期待和所追求的教育嗎?
(四)學校和學生家長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過度干涉
學校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過度干涉表現在,有時教師稍微教育一下學生便被定性為暴力對待學生,尚未明確責任校方就以息事寧人為主,片面要求教師向學生和家長道歉,不依據客觀事實的對教師進行處罰。這種做法使得中小學教師不敢放手教育和管理學生,卻使有些學生找到了“欺負老師”的理由,更加明目張膽地不尊師敬道。如此情景,教師人格和尊嚴一掃而光,施教者權利的喪失還何言教育他人?這也就很容易地去理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會感慨“現在的教師職業越來越難當”。學生家長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充當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輔助者,而現在由于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影響,更多的家長視孩子如至寶,家長的溺愛和對自己孩子的偏愛,當孩子犯了錯,本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時卻在不對事實加以考究的基礎上,選擇站在教師的對立面,少數家長常常當面指責甚至斥罵教師,過度干預教師懲戒權的行為已屢見不鮮。法律關于懲戒權利的規定不夠明確,教師一直期待出臺基于教師立場的法律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三、中美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比較
(一)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概念的界定比較
我國對于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沒有明確清晰的法律規定,而在美國的法律法規中,對教師懲戒權有著比較清晰明確的規定,學生有受教育的權利,盡管學生在校期間有某種不當的行為,作為學校不經過適當程序是不允許剝奪的。但是也賦予教師一定的權利,如教師為維持課堂秩序,對學生可以實施一些懲戒措施,甚至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體罰、停課、開除和強制轉校等。美國有20多個州的立法,明確允許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對學生在校的所有活動,均有詳細的規定,使學校和教師有法可依。同時,為了防止學校和教師濫用懲戒權,相關的法律條文也對學校的懲罰方式做了諸多的限制和監督。
(二)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可操作性比較
我國由于法律法規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規定的空白,使得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實施無法可依,甚至教師對課堂一貫粗魯、無理取鬧和搗亂的學生無法采取有效的具體行動,可操作性差。雖然每個學校有自己的制度規范和要求,但是內容太多,雜亂無章,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化管理,導致執行困難。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是一種權力的運用過程,它有一定的靈活性,會因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其形式也就多樣化,立法不可能窮盡所有方式,只能給出一定的原則限定,列出主要形式,以便為教師的選擇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在美國,各地區在校學生的行為規范及實際運用中,中小學教師擁有的懲戒權主要有以下幾種:言語責備、隔離措施、剝奪某種特權、沒收、留校、禁止乘坐校車、停學、長期停學、強制轉學、開除、體罰等[2]。在美國基本上各個州都有針對本州關于學生的行為規范的系列章程,州內各學校的校紀校規管理都是以本州的規范章程為依據。在此章程中對學生在校的一切行為活動做了詳細的規定。對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違紀違規行為的處罰措施也明確給出,因而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美國的教育懲戒操作性很強。具體表現在:其一,規范內容簡單明了、內涵豐富,學生和教師均容易記住。其二,對違紀的處罰講究民主秩序,與社會機制吻合程度高,教師行使權力有法可依自然游刃有余,有效的監管體系使中小學教師懲戒權得以規范化的施行,促進教育合理有序發展[3]。
(三)學校和家庭協作性比較
在中國,學校和家庭協作性不夠及時,聯系性不強,學校和家庭對違紀學生的管理方法上缺乏溝通協作,方法老套基本上采用說服教育,寫千篇一律的檢討書,在學校受到的批評教育,回到家得到家長的安慰會讓學生產生“犯錯后果不過如此”的想法。學校和家長協作性的缺失不能從根本上讓學生領悟道理,改變錯誤行為和意識。在美國,學校和家庭協作性非常密切,如學校會定期向家長以公開的方式發通知,告知學生的在校行為讓家長陪同監管,有的學校制定相關的學生家長簽字制度以此來共同營造良好的中小學教育環境。
四、美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改革發展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
(一)明確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概念界定
教育立法部門應當明確提出中小學教師懲戒權這一概念,并賦予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合法地位。另外,還要對其進行嚴格的法律界定,進行必要的法律定義、法律解釋及相關的解釋說明。要進一步完善起訴和申訴制度,對中小學教師懲戒權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使其規范化地施行。同時,以法律形式規定教師懲戒權的基本行使程序,形成統一的規范化管理程序,確保教師在行使其權力時合法有序,增強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可操作性,既維護了教師的合法權利,保障了學生的合法權益,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有序穩定發展。
(二)建立起一套針對教師懲戒權的監督管理機制
教師懲戒權作為教師教育權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其職業身份而獲得的可強制管理學生的權力,它的權利主體是教師,處理對象是在校期間有違規行為的學生,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師行使懲戒權時必須做到懲戒對象、懲戒行為、懲戒主體和懲戒權限四者相一致,遵循“四懲一致”法則[4]。懲戒只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采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但卻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教育方式。作為教師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采取說服教育和懲戒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并對教師懲戒權具體的操作范圍和力度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懲戒是一把雙刃劍,缺少懲戒和過度懲戒都會影響到教育效果,要建立起一套針對教師懲戒權的監督管理機制,避免出現懲戒權利使用過度的現象。
(三)加強學校、家長和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
有效的學校家長之間的協作對于確保學生良好的行為舉止非常重要。家長應當是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平等互利的師生關系的橋梁,家長應以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受教育活動中來。在明確權責的基礎上進行協作,不包庇不袒護,將說服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結合,共同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校園文化,促進民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包括通過與家長簽訂養育協議的方式確保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問題采取措施,以防事態發展到將學生開除出校的地步[5]。將說服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結合,共同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校園文化,促進民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五、結語
在面對贊美教育、鼓勵教育和賞識教育的當今大社會環境下,選擇適當的懲戒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堅決杜絕學生存在老師拿他沒辦法的態度,不能讓教師對暴力、不規矩、破壞紀律的學生束手無策。但是教師采用的懲戒方式不是簡單的粗暴體罰,更不是教師對于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傷害,懲戒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變自己的錯誤想法和行為,進而增強自己的過失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理智教育。教育是一門藝術,懲罰是教育藝術之精華,教師在懲罰學生時,憑著對學生的滿腔熱愛以及高度負責的精神,科學地懲罰學生,同時要遵守職業道德,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6]。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的教育,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合理使用對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教育事業的有序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木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95.
[2] lan Birth,lngo Richter:Comparative School Law:Fredric H.Jones:Positive Classroom Discipline.A mold P.Goldman;Steven J.Apter
and Berj,1987.
[3] 杜啟明,江芳.中美兩國中小學懲戒權比較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5).
[4] 馮建軍.教師懲罰權的合理性及其使用[J].思想·理論·教育,2004,(4).
[5] 李茂.英國教師獲新增法定懲戒權[J].中國教師報,2007,(4).
[6] 張傳民,張傳梅.教育決不能沒有懲戒[J].今日教育,2010,(6).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