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瀾斕
摘 要 高校的思政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隨著近幾年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重要性開始體現出來。本文從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出發,探討了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 情感認同 高校 思政教育 認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4.036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alents.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ident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an to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Based on the role of emotional ident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emotional ident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otional identit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ntity
0 引言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任務是極其艱巨的。要在年輕一輩中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立場,就要在意識形態教育上下足功夫。大學階段是學生意識形態逐漸發展和穩定的關鍵階段,在高校中,學生們有充足的時間廣泛涉獵各個學科的知識,各種思想和思潮不斷沖擊著大學生,加上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達,各種不良思潮侵蝕著大學生尚不穩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高校思政課程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感,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堅定對社會主義發展的信念,用實際行動捍衛偉大祖國的榮譽和尊嚴,這也是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高校的思政教育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情感認同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形式對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1 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的發展開始逐漸由單一的知識的教學過渡到學習方法的教學。科技的不斷發展促使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所以教師在解決學生學習疑惑的同時,更需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要想真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情感認同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而言,情感認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情感認同具有選擇作用。對于世界上存在的各種事物,人們所選擇以及所舍棄的都是根據自己的內在標準而參考的。而在這之中,情感認同在人們的內在參考標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人們的選擇行為產生影響作用。一般而言,如果某種事物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那么人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迸發出一種強烈的想要接受它的欲望。相反,如果某種事物并不符合或者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那么人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消極的情感,具有強烈的逃離、躲避的欲望。所以,要想讓高校的思政教育符合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主要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情感活動的發展規律來看,情感與人的需求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系,合理的需求能夠對人們的情感進行調整。所以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最主要的需求是對于知識的學習,對技能的鍛煉。因此,能夠讓學生產生積極情感的必然是知識。高校的思政教育只有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知識學習的途徑,并且這種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
其次,情感認同具有驅動作用。人的實踐活動和實際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情感的作用下而產生的,其中需求為這些活動的產生提供了充足的動力,而這種動力的產生則需要一種媒介來激發行為的產生,這種媒介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感。馬克思曾經提出,情感是人們追求行為的力量。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的大學生身上越來越體現出主體性、多樣性的特點,更加適應當前信息化的發展社會。高校的思政教育因其獨特的教育性質決定了其教學方式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因為思政教育不僅是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進行教育,也是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只有同時滿足教學的總體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感才能受到學生的認可。
最后,情感認同具有調節作用。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學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挫折和困難,要想解決這些挫折和困難,那么則需要充分發揮情感認同的調節作用。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而對教學知識的講解存在一定的誤區,或者受到其他利益的影響對自己的教學崗位存在敷衍心理;學生也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而在思政學習的時間做其他事情等等。因此,對于這樣的情況則需要通過情感的調整來提高教師或者學生的意志,從而實現提高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的目標。通過情感認同的調節作用,能夠促使主體以一種健康、穩定、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精神,促進實踐認知活動實現。
2 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2.1 教學內容選對情感點
高校的思政教育課的教學內容普遍理論性較強,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便會使整個思政教學課堂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要想提高學生對思政的學習興趣,教師則必須提高教學內容的情感性,使教學內容能夠融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當中。所以,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分別是與時事政治相聯系以及緊貼學生的生活。當前的大學生的思想發展正逐漸成熟,在這一時期他們的思維尤為活躍,對于國家的時事新聞貼別關心,同時又情感豐富,親情、愛情、友情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情感激發點。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對未知知識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好奇心理,如果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有新的發現便會產生愉悅的情感。所以,在此基礎上,高校的思政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時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案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體會到教學內容的情感性,產生積極的情感。例如,當學習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積極聯系當前社會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社會中比較突出的熱點事件,如柴靜所調查的北京霧霾事件。這些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的問題往往是大學生也所關注的問題,通過從這些案例切入進行思政教育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
2.2 教學方式緊扣動情點
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應當緊扣動情點,從而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積極情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情感感染法、活動激勵法等等,通過適當的教學方式的情感引導,學生必將在思政學習中投入更多的情感。例如,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知識點時,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作用,可以采用情感感染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視頻的內容為在中國特色主義道路引導下我國近幾年所取得的發展成就,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社會主義道路所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再如,在學習社會主義道德價值體系時,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身邊的道德模范以及道德素質較高的人,自己所需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并將道德素質時時體現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2.3 提高教師的個人感染力
教學活動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僅包括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而學生則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所以師生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師生之間的良好和諧關系也是一種情感認同的體現,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一種積極的情感態度來面對學生、感染學生并影響學生,從而提高思政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個人感染力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的個人感染力較大,那么學生往往會對教師所帶的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教師的個人感染力不僅不包括教師的知識水平,還包括教師的道德素質,是建立在教師長期修養的基礎上的。所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師需要提升個人感染力,利用自己的感染力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傳授知識,解決問題,向學生傳達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改變學生,使學生在不自覺當中向著積極的方向靠攏。
2.4 注重思政實踐教育
當前的高校思政課大部分是理論方面的內容,純理論的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僅僅依靠純理論教學顯然不足以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改革當前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形式,加入實踐內容成為了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良好的公民意識和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不會依靠人的自覺產生,學生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要培養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大學生,高校必須加大實踐環節的力度。當前高校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實踐環節的教學,首先是營造高校內民主公平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自主決定與他們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各項事宜,自主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文化氛圍,例如學生可以投票決定圖書館是否可以增設咖啡屋,食堂是否可以引進地方小吃窗口以及通宵自習室的管理章程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在學校內擴大民眾參與度、加強輿論監督、弘揚社會正義等基礎上,在高校校園中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激發學生對民主政治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自己所應承擔的政治參與活動,認真對待并深刻感悟,從而樹立起堅定的政治認同意識。
3 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僅是一個認知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所以情感認同因素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政教育應當盡快認識到情感認同的重要性,并努力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從而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任志芬.情感認同:思政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因素[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版),2008(1).
[2] 王繼云,朱宗友,張繼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的思政教育——基于對皖北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調查數據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 于紅梅.民族高校“思政課”中的情感教育運用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2).
[4] 劉宏宇.理性及情感融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