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
2015年,在中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安波同志誕辰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之際,為紀念這位功勛卓著的音樂家,更好地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建設工作,12月19日上午8點30分,在北京亞奧國際酒店,中國音樂學院舉辦了“紀念安波誕辰一百周年暨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傅庚辰,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蓋成立,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閆拓時、院長王黎光,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劉輝等全國十余所音樂藝術院校的院長及教授代表以及相關藝術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安波家屬、家鄉代表,包括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作曲系的老師和博碩學生共計200多人參加了此次學術會議。
此次會議的議題:1.回顧、論述安波對中國音樂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回顧、總結安波在中國音樂學院建院初期對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構想、措施與實踐經驗。2.反思當代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之得失,為逐步建立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提出建議。
大會開幕式由樊祖蔭教授主持,王黎光院長、傅庚辰主席、蓋成立副部長、劉輝院長等先后致辭,對安波先生在我國音樂事業發展中做出的豐功偉績予以高度評價。王黎光在致辭中指出:安波“是中國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也是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領航人。舉辦紀念活動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安波先生、進一步懂得并深刻地認識安波先生。通過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的時空穿越,把我們的精神連在一起,讓前輩們的成就和貢獻,成為我們今天虛心學習、奮斗不止的寶貴精神財富。”傅庚辰評價道:“安波同志是文藝界一位卓越的領導干部,是德藝雙馨的領導人才,是扎根生活、深入民間,繼承民族音樂的先行者……他是中國共產黨隊伍中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是我學習的榜樣。”蓋成立強調:“我們紀念安波同志,除了寄托我們對他的懷念之情,更重要的是激勵我們繼承傳統,肩負起繁榮發展新時期文藝的重任……繼承和發揚安波等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光榮傳統,學習他們心系人民的情懷,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和獻身藝術的忘我精神,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劉輝說:“紀念這位功勛卓著的音樂家,紀念他的創作、紀念他的學術思想,紀念他為中國音樂藝術事業的突出貢獻;……紀念是為了不忘初心,繼承寶貴財富,紀念是為了告訴自己和提示后人:牢記使命、責任與擔當。讓我們繼承前人開創中國民族音樂事業之智慧與積累,不負人民期待,不負時代召喚,積極研究和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培養優秀的音樂藝術人才。”星海音樂學院院長唐永葆、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委書記李愛杰也先后向大會致辭,家屬代表安波長子劉嘉捷的發言極為生動地描述了父親在世時的點點滴滴,并倡議“讓我們繼承老一輩的奮斗精神,為讓中國的音樂事業配得上它的大國地位而努力,讓我們不是這專業的人也感受到精神上的文明,傳給我們的后人。”在開幕式上,王黎光院長還向趙塔里木教授和喬建中教授頒發“安波研究項目”聘書的授權儀式。
在“安波研究”議題單元,先是播放了由“安波專題片”項目組拍攝制作的曾與安波一起工作過的老專家的采訪視頻。之后進入專家發言環節。戴嘉枋教授從民族音樂在近年來繼承發展方面的缺失中提出三個視域的反思,從安波的歷史貢獻出發提出基礎民族音樂學科的構建主張。喬建中教授發言的題目為《將生命放存民間文化沃土的音樂偉人》,對安波在1938年——1965年的歷史貢獻進行文獻分析,尤其對安波置身民間挖掘音樂進行了當代學術思考。中國音樂學院的王秉銳教授通過和安波相處中的日常小事窺見安波為人正直、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提倡今天的領導干部和老師向安波學習;沈陽音樂學院許直從他親歷的田野調查中追憶與安波一起搜集民歌過程中的艱難歷程和感人瞬間,并用蒙語動情地唱起了當年同老師一同搜集整理的蒙古族民歌。馬可女兒馬海星親切地稱呼安波為伯伯,說到動情處情不自禁,潸然淚下。星海音樂學院趙宋光、中央音樂學院俞玉姿、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胡爾查等教授,由于身體原因不能來到會議現場,他們的發言稿由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黃虎博士代為宣讀。原冀察熱遼聯合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第二期文學系唯一的一名蒙古族學員胡爾查在文中寫道:“他的這些所作所為,深深地感動了我,他影響了我一生!什么叫共產黨?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黨的化身!”趙宋光評價:“安波總是像一團烈火,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別人,我們堅信,在中國民間音樂的沃土中,安波的精神必將獲得永生!”
下午的研討會由趙塔里木教授主持,中國音樂學院的林中林、姜萬通、趙曉楠、劉小江、徐天祥,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向延生、項陽、李玫,中央音樂學院的陳自明,沈陽音樂學院的王靄林、上海音樂學院的蕭梅、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陶亞兵、西安音樂學院的夏滟洲、浙江音樂學院的林林、《Music in China》主編周勤如、內蒙古的李寶祥、本鋼博物館的史建國、自由作家劉紅慶等,或宏觀、或微觀對安波的民族音樂探索之路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解讀。向延生研究員作為在場嘉賓中最早見到安波的人作了簡短發言,評價安波是“魯藝傳統的發起者和發展者”。項陽教授在發言中回顧了安波先生的研究成果,從方法論上強調當下對傳統音樂的研究要注意整體內涵的把握,對律、調、器、譜等內容要有深入研究。李玫研究員回顧了安波先生具有開創性的中立音記譜方法并從民族音樂學的學科視角出發,闡釋了安波及其“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的開創精神及研究方法。王靄林對安波在秧歌劇創作、秦腔等戲曲音樂藝術及內蒙古、河北、越南等民歌搜集整理上的歷史成就作了發言。周勤如從秧歌劇《兄妹開荒》的例證分析中指出安波創作中的民間音樂創新意識。夏滟洲教授從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來談安波先生的研究特點和方法。
大會從安波倡導建設的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等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安波的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并就安波在全國率先倡導的“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專題進行了研討。趙塔里木教授首先闡釋了中國民族教育體系建設的內涵,然后回顧了中國音樂學院以往的辦學成果和取得的經驗。中國音樂學院退休教授林中林在發言中提議“建設民族教育體系目標,嚴格控制招生指標”。中國音樂學院馬如麟教授建議“把有的課程提高到專業的高度”。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陶亞兵教授作為省屬高校二級學院的負責人介紹了本院在“高校學科建設”中的一些經驗,體現了地方院校負責人的擔當。浙江音樂學院林林教授針對長期以來由于歷史觀念而導致的教育體制問題進行深刻剖析,提出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課程設置,才能建立合理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在自由發言討論環節,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作曲系老師、研究生都踴躍發言,或從理論、或從實踐闡發自己對這一論題的看法、觀點和困惑。
最后,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閆拓時作總結發言,歷史地評價安波同志的一生“赤膽一瞬留心印,忠心一生記英明”。作為中國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安波同志在學院建設發展中,對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宏大主題做出了奠基性貢獻。安波精神將會影響著一代代國音人為中國民族音樂的體系建設而努力奮斗。
中國音樂學院的院領導高度重視安波學術活動的組織和研究工作,使本次學會圓滿成功,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本次會議獨具匠心,現場還單獨開辟小型展覽室來展示安波生前用過的膠片唱機、二胡以及私人日記和公開出版的專著。會議前的背景音樂用的是安波采集的東蒙民歌《牧歌》。這一切都反映了主辦方對此次學術活動的高度重視。通過這次會議,真正達到了中國音樂學院的辦會目的:“讓我們認識安波、懂得安波、深刻地理解安波,通過活動將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的時空連在一起,把我們的精神連在一起,讓前輩們的成就和貢獻,成為我們今天虛心學習、奮斗不止的寶貴精神財富。”此次研討會是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一場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會議。
(責任編輯 吳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