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進展情況,介紹了成員國在貿易投資、便利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合作成果,同時客觀評析了合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有針對性地探索解決方案與發展思路,展望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問題及前景
一、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概況
1.合作背景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成立于2001年6月,其前身是以加強邊境信任和裁軍為主要任務的“上海五國”機制。上合組織雖以安全合作起家,但經濟合作普遍被認為是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一方面,上合組織成員國面積占歐亞大陸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各國政治關系良好,資源稟賦具有互補性,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和客觀基礎。另一方面,從任何一個國際或區域組織的發展規律來看,經濟合作與成員國民眾福祉密切相關,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一個組織的吸引力和合法性。因此,上合組織經濟合作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與安全合作被并稱為上合組織的“兩個驅動輪”。
2.機制建設
一是機制建設基本成型。上合組織總理會議是協調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重要會晤機制,成立于2001年,每年舉辦一次,各成員國政府首腦出席,主要研究上合組織框架內多邊合作的發展戰略、前景及優先方向,監督各部門領導人會議成果和落實情況及共同經濟項目的實施等。上合組織經貿部長會議機制成立于2002年,負責落實上合組織峰會及總理會議經貿決議、協調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的落實工作。此外,成員國交通部長會議、農業高官會議也推動了相關領域合作。各方還共同成立了上合組織實業家委員會和銀聯體。
二是法律保障不斷完善。2003年成員國簽署了《上合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確定了上合組織經貿合作短期、中期及長期任務,確立了逐步實現貨物、資本、服務和技術自由流動的遠景目標。此后,成員國建立了經貿、交通、財政、農業、科技等多個部級協調機制和工作組,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相關合作。2008年還批準了《上合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列出了貿易投資、交通、能源、科技等10個領域的85個重點合作項目,成為成員國開展經貿合作的行動指南。此外,上合組織框架下還簽署了海關、衛生、救災、科技等部門間合作協定,為成員國相關領域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
總之,目前上合組織已建立起多層次、高效率的經貿合作機制。成員國通過參與合作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對上合組織的信任和倚重不斷加深。成員國開展經濟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深,成果越來越實。
二、上合組織經濟合作主要成就
1.區域貿易持續增長。上合組織成立以來,成員國貿易日益成為拉動各國外貿增長的新動力。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國與上合組織成員國貿易額達1298.14億美元,2001年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5個成員國貿易額為121億美元,13年間增長近11倍。與此同時,成員國已成為彼此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與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額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成員國間的貿易互補性和依賴性進一步增強。目前,中國成為俄羅斯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成為哈薩克斯坦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與成員國的貿易額在哈薩克斯坦的對外貿易中占近三分之一,在吉、塔和烏的對外貿易中占50%左右。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形勢下,成員國之間密切的貿易聯系為各國提升對外貿易水平、擴大出口創造了重要條件。
2.區域投資成效顯著。成員國間相互投資的規模逐年擴大,投資方式和投資主體呈多元化態勢。除直接投資外,還有中長期貸款、股權、財務投資、合資基金以及對外援助等多種形式。從投資主體看,除大型企業外,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區域經濟合作之中來。從投資領域來看,資源開發依然是該區域內投資的重點領域,但非資源領域的投資規模日益擴大。2014年中俄共簽署近40項合作協議,中哈簽署各類投資合作協議總計250億美元左右。根據烏茲別克斯坦統計數據,2014中、俄、哈三國企業占烏新注冊企業總數的45.3%。根據塔吉克斯坦統計,截至2014年10月,中國占塔外債余額42%,成為其最大債權國。根據吉爾吉斯斯坦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進出口銀行對吉放債11.16億美元,占吉外債32.47%。總體看,在全球經濟依然蕭條的背景下,通過擴大相互投資帶動經貿合作發展成為上合組織經濟合作一大特點。
3.便利化進程穩步推進。2012年簽署了《上合組織成員國海關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為提升成員國的海關合作水平創造了條件,成員國還就推動上合組織信息高速公路和利用電子簽名進行跨境電子合作示范性項目,為實現區域內的貿易投資便利化創造基礎性條件達成共識。同時,中—吉—烏公路,塔—烏公路等項目穩步推進、新一批多方參與、共同受益的示范性項目陸續付諸實施。2014年9月通過了《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各方商定了連接6個成員國的運輸線路,所有線路將在不晚于2020年前開通,這將初步形成上合組織地區道路運輸網絡。
三、上合組織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
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客觀地看,也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首先是合作內生動力不足,政府主導和推動的模式導致市場主體缺失,造成經濟合作“官熱民冷”、“政熱經冷”狀況,一些政府間的協議難以為企業落實。其次是經濟合作的水平和規模尚未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合作領域大多局限于小規模貿易、而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具有廣闊前景的項目上,各方協商一致難度較大。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成員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成員國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層次上,各自發展目標、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以及市場化程度不盡相同。中、俄是地區大國,哈、烏勉強算是次地區的中等強國,吉、塔是貧弱小國。這些國家開展經濟合作的互利性、互補性不是很強。在此情況下開展多邊合作,協調彼此政策和基礎設施標準難度可想而知,很難找到各成員國共同受益、可操作的項目。
2.成員國利益訴求各異。中俄兩國對參與中亞合作競爭面有所顯現,中亞國家間歷史積怨和矛盾錯綜復雜,這使得成員國在一些涉及共同利益的項目上難以達成共識,在交通、電信光纜、水資源利用方面更是步履維艱。成員國就《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商談過程歷經十余年,就建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反復商談,仍未取得實質進展。這些現象均反映了組織內部的利益分歧對經濟合作的影響。
3.多雙邊關系協調困難。上合組織遵循多雙邊相結合的原則,但具體到個別領域,是更多采用多個雙邊合作,還是采用一個綜合的多邊合作協定,其中的“度”不易把握。多邊合作方式有利于區域整體協調發展,但談判費時費力。在政策法規、基礎設施、觀念意識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如一味追求多邊協議,往往效率低下。采用雙邊協定的好處是可操作性強,可涉及廣泛領域,但對整個區域,雙邊協議往往零散而無規劃,不同步、不利于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
4.世界經濟大環境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直接導致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中、俄等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將直接受到沖擊,經濟增幅明顯回落。而上合組織成員國間形成的緊密經濟聯系使這種影響產生了傳導效應。大多數成員國的經濟及對外貿易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這就使需要充足資金支撐的大型合作項目難以提上日程,對區域內貿易和投資也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暴跌,盧布匯率急劇下降,俄羅斯經濟陷入停滯甚至負增長,中亞國家經濟也明顯放緩,安全與穩定形勢趨于復雜。
此外,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還面臨著來自美、歐、日等外部勢力的競爭。
四、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
盡管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面臨以上問題,但不論是從世界經濟發展大勢,還是從組織自身特點來看,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都具有廣闊前景。
1.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歐盟積極開展“東擴”,美國也致力于將北美自由貿易區建設成為美洲自由貿易區。同時,東盟建立、日本與各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亞太地區各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這些都在逐漸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深化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
2.成員國的經濟潛力為區域合作創造了條件。除中國外,其他五國均獨立僅20年。從經濟周期來看,這些國家仍處于經濟上升階段。未來各國面臨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市場機制完善,加速經濟現代化進程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將釋放出巨大的潛力,為經濟合作提供了較大空間。
3.更多國家加入世貿組織為經濟合作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目前除烏茲別克斯坦外,上合組織成員國均已加入世貿。各國在加入世貿過程中均對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做出了承諾,同時按照世貿組織規則修改本國相應法律法規、推進本國貿易與投資自由化進程,這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新的制度性平臺,有利于成員國間消除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改善貿易和投資環境,推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進程,將極大促進區域內經貿合作環境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也為上合組織經濟合作增添了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西進戰略的延伸,旨在同中亞各國在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向中東地區延伸、擴大區域經濟合作的范圍,形成新的連接亞太經濟圈和歐亞經濟圈的歐亞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上合成員國所在區域是連接歐亞大陸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運輸網絡建設的重點所在,因此,上合組織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平臺。上合組織發展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推進,可將成員國的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打造利益共同體。
2015年12月,中國在河南省鄭州市主辦上合組織總理第十四次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會議發言中倡議強化本組織六大合作平臺,即“筑牢安全合作平臺、搭建產能合作平臺、加快建設互聯互通平臺、創新金融合作平臺、構建區域貿易合作平臺、打造社會民生合作平臺”。這無疑為新形勢下深化上合組織經濟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綜上所述,當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面臨挑戰和機遇同步上升,而隨著上合組織自身發展步入第十五個年頭,經濟合作也步入新一輪調整期。在此背景下,成員國須充分發揮政治互信與經濟合作優勢,不斷破除現有合作瓶頸,深入挖掘合作的新思路和新動力,這將是上合組織經濟合作行穩致遠的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肖德:《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2]孫壯志、張寧:“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合作:成就與前景”,《國際觀察》2011年第3期.
[3]劉華芹:“深化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2014年第1期.
[4]李進峰、吳宏偉、李偉:《上合組織發展報告》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27頁.
[5]李進峰、吳宏偉、李偉:《上合組織發展報告》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31頁.
[6]李進峰:《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220頁.
[7]陳小沁:“關于深化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思考”,《國際論壇》,2010年第2期.
[8]潘光:《穩步前進的上海合作組織》,時事出版社,2014年3月版,第67頁.
[9]孫壯志、張寧:“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合作:成就與前景”,《國際觀察》2011年第3期.
[10]李進峰、吳宏偉、李偉:《上合組織發展報告》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2頁.
[11]何凡:“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必要性”,《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2期.
[12]李進峰、吳宏偉、李偉:《上合組織發展報告》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67頁.
[13]李克強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四次會議大范圍會談時的講話,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5/1215/c1024-27933088.html,2015年12月20日訪問.
作者簡介:孫博(1986-12),女,北京市人,漢族 ,學歷:中國人民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外交部歐亞司,研究方向: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