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國對人類精神層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性別教育作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益突出的一個問題,在發達國家始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對我國的教育領域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教育理念的不斷轉變以及教育體制的逐步改革,使得性別教育在我國高校擁有了自己的文化陣地。本文以本地區5所高校的全日制大學本科學生為對象,開展高校大學生性別認知和性別教育的調查,從而深入了解高校大學生的基本性別觀念。
一 調查研究基本概況
1 調查目的
調查大學生對國內關注程度較高的性別事件的認知程度以及對自身性別的滿意程度、性別觀念,深入探討各高校性別教育的開展情況以及大學生在此方面的需求,了解大學生在性別認知上的個體化差異,并借此反映本地區各高校對于我國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2 調查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法,由本次調查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后制定相應的調查問卷,從本地區5所高校中隨機選取200名大學生為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向200名大學生分別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并當場回收。此次共回收問卷198份,回收率為99%,其中包括女大學生104名,占52.5%,男大學生94名,占47.5%。根據其年級層次,大一學生83名,占41.9%,大二學生89名,占44.9%,大三學生18名,占9.1%,大四學生8名,占4.1%。根據其學科情況,文科學生89名,占44.9%,理工科學生109名,占55.1%。所有問卷調查資料經核實后統一匯總編碼,將數據錄入后,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二 調查結果分析
1 對自身性別的滿意程度
從整體來看,大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滿意程度較高,非常滿意的比例為41.9%,比較滿意的比例為44.9%,不滿意的人數占4.1%,非常不滿意人數占1%。對比男女大學生之間的性別滿意程度差異,男大學生顯著高于女大學生。在男大學生中,非常滿意的人數占總體人數的比例達到61.7%,比較滿意的比例為35.1%,無不滿意人數。而在女大學生中,非常滿意的人數比例為24%,比較滿意人數占53.8%,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7.7%和1.9%。男大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滿意程度更高。
2 性別觀念
對大學生性別觀念的調查共分為性別歧視、性別平等、傳統性別觀念、婚姻家庭觀念四個維度。(1)性別歧視:經調查,92%的大學生認為,社會普遍存在性別歧視,且男女之間的看法沒有顯著的差異。(2)性別平等:從法律意義上來講,我國已經基本實現男女平等,不同性別個體所受的社會待遇不存在差異。但是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社會在性別平等方面有了一定進步,但仍未完全實現”的大學生占總體的82.8%,認為“不可能實現完全男女平等”的比例占11.6%。(3)傳統性別觀念:雖然社會發展快速,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類似于“男性在就業方面更占優勢”“男性受教育程度應該高于女性”等傳統觀念仍然存在。在本次調查中,對前一種觀念表示贊同的大學生人數在總人數中占據了絕大部分,比例達到了88.9%。而對于后一種觀念,則大部分持否定的態度。這說明,大學生對于傳統性別觀念的認識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尚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性別觀。(4)婚姻家庭觀念:“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這一觀念的產生由來已久,在這種傳統的觀念中,女性的角色主要在于婚姻家庭。經過調查,64.6%的大學生對上述觀點表示否定,剩余35.4%的大學生持贊同或不明確的態度。在104名女大學生中,對上述表示堅決否定的有67名,占64.4%,但是贊同的比例也達到了20.2%。這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從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中解脫,并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婚姻家庭觀念維度的調查,男女大學生之間結果無顯著差異,這也說明了大學生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時代的代表,其思想更加具有先進性、現代性。
3 大學生對國內關注程度較高的性別事件的認知
近年來,女生“中性化”、男生“女性化”的現象越來越多,國內兩性氣質多元化日益明顯,輿論方面贊賞與批評之間的爭議之聲越來越大。為此,我們針對男性“娘娘腔”現象對2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探究其對異性特質較高的男性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66.7%的大學生表示能夠接受并尊重男性“娘娘腔”,且男女大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不明顯。大學生受教育層次較高,在思想上更加開放、民主,接受事物的能力更強,所以對于異性特質明顯的個體的理解和包容程度更高。
30.8%的大學生無法接受男性“娘娘腔”,且男女之間結果相似。這一部分大學生可能受“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傳統觀念影響深刻,其審美觀已經形成固定的模式,所以對異于常態的現象的接受程度不高。
剩余2.7%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就是這一類人。實際上,異性特質較高的群體確實存在,但是其對于自身這種特質的態度是根據周圍人群對他們的態度而定的。如果這類群體面對的是包容與和善,那么他們則更容易正視自身的這種特質。
4 高校開展性別教育的現狀
性別平等觀念早已經寫進《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之中,《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提出將性別平等原則充分體現在各級各類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并且為實現上述目標還提出了增加社會性別專家、加大對教育者性別理論的培訓、在師資計劃中增加性別平等內容等一系列策略措施。內地也有部分高校在近幾年充分貫徹了綱要中所提出的實施策略,積極開設性別教育課程,使得性別平等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推進取得了很大進步。
三 對性別教育的總結與思考
1 大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滿意程度較高
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在自身性別的認知上,整體的滿意程度較高,并且男大學生的滿意度高于女大學生。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男大學生在職業角色和性別角色上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所以其建立自信的過程更加簡單快速,也更容易確立較大的發展目標。而女大學生在性別角色和職業角色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容易產生困惑,并由此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阻力。所以從這方面考慮,女大學生通常對自身的性別滿意度低于男大學生。
2 傳統與現代觀念在性別觀念中的體現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性別平等觀念雖然已經被社會廣泛認可,但是完全實現仍有一定距離,性別歧視的現象在現實社會中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從就業和人際交往等方面來看,“男性更加占據優勢”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的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對于“男性學習能力比女性強”“男性應接受更多的教育”等觀念,絕大多數大學生持否定態度。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性別觀念體現出了現代與傳統相交織的特點,大學生在此方面具備前瞻性,更傾向于性別平等、兩性自由發展。
3 構筑性別平等的社會環境成為大勢所趨
不同特質的個體實現自由發展,不受歧視和排斥,前提在于構筑一個以性別平等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環境,并且需要相關制度和政策作為支撐力量。
本次調查中,女大學生對自身性別的不滿意程度遠高于男大學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女大學生對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對制度的不公存在一定的反抗心理。而男大學生在長久以來形成的男性強勢的傳統性別觀念基礎上,仍然有3.2%的群體對自身性別態度不明確,實際上這也反映了男性在傳統性別觀念的施壓下所產生的輕微抵觸。因此,構筑性別平等的社會環境是大勢所趨。并且在制定相關制度、政策時,需站在社會性別的角度,充分考慮兩性個體的全面發展,使最終制度的形成能最大限度體現平等、公正的原則和理念。使兩性個體能夠享受平等的地位,按照自身的特質自由發展。
4 高校急需完善性別教育課程
在本次調查中,大多數大學生都對性別教育課程表示出了高度的興趣,此類課程的開設具有必要性,但是部分高校在這方面相對缺乏,因此推進性別平等、完善性別教育是關鍵。
性別教育是不同個體生成性別觀念、產生性別行為的社會化過程,對個體性別認知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社會環境可能導致其形成傳統的性別觀念,也有可能受到現代化的性別文化的洗禮,因此對于性別的認知,無論是兩性之間還是性別內部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傳統的觀念和現代的觀念始終處于同一空間。
總之,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自古以來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其深刻。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思想已經逐漸淡化,但若要真正實現性別平等,仍然需要經歷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大學生作為促進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此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基于此,開展大學生性別認知和性別教育調查就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春花,牛天秀.性別教育視域下的女大學生政治素質教育規律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4).
[2]賀潔.網絡時代的女大學生性別教育[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3.
[3]王蕾蕾.社會性別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影響[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1).
[4]于康平.教育過程公平的性別維度[J].教育學術月刊,2010(8).
[5]武潔.性別教育,別“缺位”也別“越位”[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