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祁鋒
摘 要:隨著汽車導航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的汽車需要具備環保、安全、智能等相關功能,同時,汽車對導航和傳感器的依賴越來越大,將這些技術應用于旅游巴士將會提升旅游巴士乘坐的舒適感和上座率。本文從汽車導航和傳感器的發展來分析對旅游巴士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通信技術;傳感器;旅游巴士
1 通信技術與汽車導航的發展前景
快速發展的車聯網使汽車導航、汽車通信服務出現集成化趨勢,同時也有利于中國汽車導航產業的發展,汽車智能化的telematics車載終端將很多功能集于一身,比如:汽車導航、汽車通信、信息服務、行業應用等形成集成。
中國汽車導航業的產品未來將出現:一是功能性的增強,將語音、聲控、娛樂等功能集于一身;二是三維技術的運用,在汽車導航的顯示上運用了高科技的顯示技術,比如索尼推出的三維影像導航技術,更加立體化和人性化;三是應用廣泛,如可以應用在手機和車載等方面。
目前,有三家圖商取得了TS 16949國際汽車行業質量管理認證,包括易圖通、四維圖新和高德軟件。汽車前裝導航市場將引領中國導航地圖行業井噴,從2007年到2011年,汽車前裝導航儀的總裝配量約為200萬臺,預計截止到2016年,汽車前裝導航儀的裝配總量能夠達到1200萬臺以上,這是個巨大的市場容量,也是各大軟件廠商的必爭之地。
2010年,在豐田G-book和美國On-star被引入中國后,國產導航儀也進入市場,比如國產榮威350Telematics系統和車靈通的“車行無憂”CPND,中國導航儀市場已經開啟了服務時代。各大廠商必須爭取自己的汽車導航軟件的先進性和人性化,才能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
未來汽車導航儀設備市場將進入品牌產品和山寨產品的競爭期,當大規模制造廠商進入了導航儀生產領域,并與主流TSP公司開始合作后,將嚴重沖擊以盜版地圖為特征的傳統山寨生產商。CPND將取代山寨市場上的PND,汽車導航儀設備市場將進入正規期,這對汽車廠商也無疑是利好,正規的市場是對所有生產廠商的最好保護。
衛星導航是中國導航地圖行業的另一個機會,預計2020年前后,中國的導航產業將從現在的500億產值增加到4000億,同時,北斗導航系統也是我國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因此,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將為中國導航地圖插上騰飛的雙翼。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估計能達到2億輛,這是汽車導航的機會。
2 傳感器技術產業發展前景
傳感器是車聯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隨著車聯網的發展,傳感器日益重要起來。2008年汽車傳感器全球銷量為117億美元,2013年全球銷量為152億美元,到2016年時將達168億美元。在交通信息采集中,傳感器可用來采集車輛的速度、車距、行駛數據等信息,通過匯集初步處理后的信息到網關節點進行數據融合,從而得到車流量、行駛速度、溫濕度、光照度、氣體檢測、路面狀況、能見度、車輛尾氣污染等最終的相關信息。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體系建立非常重要,它可以實現監測環境、發現目標、識別位置和控制其他設備的功能。無線傳感器一般會安裝在路邊立柱等交通設施上、填埋在路面下或者安裝在路邊。在無線傳感器上有一個電子標簽,可以安裝在車輛上,這樣無線傳感器和車聯就可以形成互聯互通了,這樣就建立了雙向、主動的信息溝通。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能夠生產出基本的傳感器,他們在材料、設計、工藝等方面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精度和可靠性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國內企業對傳感器的新設計原理和核心模塊技術的自主開發相對較少,并沒有掌握信息采集的高端傳感器的芯片核心技術。
3 旅游巴士車聯網市場預測分析
車載信息服務平臺Telematics以無線語音、人造衛星的GPS系統和數字通信為平臺,可以向駕駛員和乘客提供交通信息、車輛遠距離診斷,以及緊急情況應付的對策等服務。
從2010年以來,Telematics系統的價格已經非常平民化了,大部分消費者可以接受Telematics的價格;另外,目前Telematics系統需求的增加還要歸因于北美市場開始對車型有了更高的信息需求,同時,美國市場的Telematics系統已經可以提供信息服務、安全監視、汽車診斷、即時通訊、多媒體娛樂等全方位的汽車服務。
由于導航功能的需求增加,大部分日系車配備了較好的導航系統,如TOYOTA出的“Monet”,可以提供實時的天氣、路況、新聞、交通狀況、加油站、西餐廳、醫院、停車場的信息,并能夠收發E-mail。
中國作為全球汽車消費大國是Telematics產業的潛在市場。隨著2009年的通用On-star和豐田G-BOOK的投入運營,各種汽車在線服務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車主。Telematics前裝市場用戶數將超過1000萬,Telematics后裝和通信便攜式導航儀(PND)的市場用戶數將增長到3000萬以上。旅游巴士汽車將隨著客車行業的瓶頸期的到來轉而尋求車聯網項目的協助,Telematics因為能為旅游巴士的需求者提供利潤空間和發展前景,將作為車聯網中最核心的部分被應用于汽車移動互聯網服務。
參考文獻
[1]趙靜,喻曉紅,黃波,等.物聯網的結構體系與發展[J].通信技術,2010,43(9):106-108.
[2]李野,王晶波,董利波.物聯網在智能交通中的應用研究[J].移動通信,2010,(l5):30-34.
[3]羅春彬,彭龑,易彬.RFID 技術發展與應用綜述[J].通信技術,2009,42(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