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婧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空前的經濟制度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給我國社會的發展帶來空前的活力,同時,利益的多元化和社會的多樣性也對社會的治理體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第一次用“社會治理”代替“社會管理”,這標志著中共執政理念的轉變。近年來,學界對社會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治理內涵、社會治理主體、社會治理價值取向、社會治理的路徑等方面。本文梳理近幾年來學術界對社會治理的研究成果,綜述社會治理當前面臨的挑戰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社會治理;內涵;主體;路徑
一、關于社會治理內涵的研究
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在其1995年報告中給出的定義是:“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該定義明顯把治理和統治區分開來,強調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力量的管理模式。 俞可平(2014)指出,善治不同于傳統的政治理想“善政”或“仁政”,善政是對政府治理的要求,即要求一個好的政府。善治則是對整個社會的要求,不僅要有好的政府治理,還要有好的社會治理。簡單地說,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過程,是政府與公民對社會政治事務的協同治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這次全會把以往的“社會管理”提升為“社會治理”,昭示著中國的治理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二、關于社會治理主體的研究
侯非(2013)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路徑研究》一文中,對于各類社會主體在社會事務治理過程中的所起的作用與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指出政府并非是唯一的治理主體,這些主體包括黨、政府、社會組織、公民,認為政府在治理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其他主體的作用,實現社會成員對于社會治理的要求,從而達到“善治”的目的。張康之(2014)在《論主體多元化條件下的社會治理》中指出,在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在由多元治理主體構成的社會治理體系中,政府本位主義已經喪失了歷史合理性,應當確立起 “他在性”的原則,在政府的外部還存在著多元化的社會治理主體,政府必須與他們進行合作,一道去開展社會治理活動。徐猛(2014)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中提到,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改革社會組織治理制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加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對于激發社會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關于社會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研究
仍處于快速轉型時期的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面臨著國際國內社會環境空前急劇變革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改善社會治理依然任重而道遠。近年來學術界關于當前社會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總結如下:
宋貴倫(2013)在《我國社會治理創新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強調,前我國社會治理面臨思想重視不夠、問題底數不清、推進路徑不明、政社職能不分、基層基礎薄弱、綜合協調不夠、相關改革滯后等突出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姜曉萍(2014)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于對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采取自上而下任務下達與政治動員的剛性工作方式,對社會事務大包大攬,忽略了各種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力作用。而且許多地方實行“即興式”舉措多,亮點不少,但由于多數屬于 “碎片化”的局部試驗,缺乏從戰略的高度進行系統制度設計,往往出現 “人走政亡”,后勁不足,可持續性不夠的情況。孫濤(2015)在《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中提出,現階段我國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矛盾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前所未有的,比如民生問題日益凸顯:城鄉差距過大,貧富分配不均,腐敗問題已成為社會焦點之一,并推動著社會轉型。
以上幾位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國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主要問題涉及社會治理理念狹隘、治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和執行過程存在問題,還有社會轉型期面臨的多方矛盾等。
四、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管理發展為社會治理,適應了我國新時期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新期待。為此,加快我國社會治理模式轉換,必須采取有效的路徑方法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姜曉萍(2014)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所有創新活動都有賴于制度創新的積淀和持續激勵,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包括完善社會政策體系,構建公民權利保障體系,優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鞏固公共安全體系。王彥平(2015)在《改革政府治理模式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途徑》中強調,調整政府與社會關系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本質,在社會治理創新的大背景下,政府應當下放一部分權力給社會,提供土壤,創造環境,培育社會組織發展壯大,與政府一起共同管理社會事務,形成合作共治的局面。蘭志勇(2016)在《論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的戰略路徑》中認為,成功的社會治理,需要有力的政治經濟的支持和國家層面的社會政策的指引和規范,頂層設計的系統性和規模性立法,有底線思維的專業化政策原則,制度性執法和監管,集中與分權問責的方式。
幾位學者分別從健全社會治理的體制,構建服務型政府,培育社會組織力量,加強法制化建設等方面提出社會治理的途徑和建議,著眼于政府、社會、公眾三個維度的源頭治理、動態協調,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撐。
五、結語
通過對以上幾位學者對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的研究綜述,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治理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仍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社會治理的的基本內涵,時刻關注所出現的問題,結合當前我國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革社會治理體制、不斷豐富、健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努力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理論.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EB/OL]求是理論網2013,12,7.
[2] 張康之.論主體多元化條件下的社會治理[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4(2):2-13.
[3] 侯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路徑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13,10,19.
[4]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