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
獨具特色的藝術教育理念
所有孩子都有藝術天賦,追求藝術是孩子的天性。江蘇省鎮江市第三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朱彩虹說:“初中學生在經過幼兒園、小學階段的美育培養以后,對于藝術的欣賞和追求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為初中階段全面推行藝術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進入初中,青春期的學生面臨著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誕生,要使初中學生得到更加健康完善的發展,需要有意識地對他們實施藝術熏陶和培養,以完善他們的人格、人性和修養。”
這不僅是朱彩虹校長多年教育實踐的經驗,也是鎮江市第三中學特色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
鎮江市第三中學是所歷史悠久的名校。1927年,黃炎培、冷御秋和唐儒箴等愛國人士創辦了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建校宗旨是追求婦女解放,實現男女平等,實現教育救國。解放后,學校先后更名為鎮江蠶桑學校、鎮江農業學校,2001年后成為一所全日制初級中學。在辦學初期,學校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能、文化知識培養的同時,還開展了舞蹈、合唱、刺繡等藝術訓練,給學生以藝術熏陶。1978年起,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藝術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藝術修養,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藝術活動。
學校依據悠久的歷史文化及藝術積淀,結合新時期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思考,認為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藝術教育,讓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做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完美統一。基于這樣的思考,鎮江市第三中學的藝術特色定位牢牢把握“民族”、“大眾”、“個性”三個方面。“民族”就是學校的藝術培養要著眼于民族藝術特色的培養,例如民樂、書法、國畫、京劇等課程的開設;“大眾”就是藝術課程的開設不是面向少數學生或個別班級,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藝術熏陶;“個性”就是在固定的藝術課程之外開設“藝術超市”個性化課程,讓學生在全面藝術培養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愛好與追求,選擇適合自我發展需要的藝術修養課程。
特色老師打造特色學校
“學校特色的形成過程是對學校教育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的過程,是學校教育不斷提煉的過程,并最終升華為具有學校特色的深層內化的過程。”朱校長說,“教師即課程,教師即資源。一支知識儲備充足、綜合素質高、信念堅定、個性鮮明、具有敬業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特色建設的中堅。”
鎮江市第三中學藝術組是個年輕有朝氣的教研組,還是鎮江市“五一文明崗”。組內六名成員音樂美術各有專攻,其中兩名教師為鎮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師,他們都深愛自己的職業和崗位,對藝術教育的熱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學校藝術特色建設的執著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藝術組教師們親手對藝術、心理教室進行藝術美化工作,根據學生的需求編寫藝術校本教材,還設計學校的墻壁文化,規劃學校的校園文化色彩,站在全校的高度制訂藝術組的績效考核方案,確定合乎本組特點的教師成長和培訓計劃。他們根據藝術教育的規律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注重對學生藝術領悟力、藝術創造力的培養,開展藝術研究性學習,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結構,他們所做的各種嘗試都領跑鎮江市藝術教育。
得天獨厚的社區藝術資源
鎮江市第三中學的辦學思路十分開闊,校領導一直堅持走出去辦學,積極將學校所在區域內的各種資源轉化為自身的教育資源。學校地處市區中心地帶,臨近鎮江市少年宮、鎮江市藝術劇院、鎮江市文化館和鎮江市博物館,這些得天獨厚的藝術資源為學校藝術特色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學校主動與上述單位簽訂合作協議,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合作方式。“走出去”就是定期組織學生前往藝術劇院、文化館和博物館觀摩文藝演出、藝術展覽,并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如社區組織的文藝活動、廣場演出等;“請進來”就是邀請少年宮和藝術劇院的教師、演員進入學校課堂和社團,為學生授課,直接指導學生。社區資源的利用擴大了學校藝術課程的內容和范圍,彌補了學校藝術教育資源不足的劣勢,實現了學校、社區藝術資源的良性互動。
適合自身發展的藝術教育方向
當初在確定學校藝術特色項目時,困惑擺到了面前:高雅的內容難以普及,大眾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的年齡層次。該如何選擇一項或幾項適合三中自己的藝術特長?在廣泛進行師生調研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自我探尋和專家指導,學校確定了以少兒版畫、京劇為主體的特色藝術教育。
開設少兒版畫課堂的目的是通過版畫活動實現其育人價值,有效促進少兒的全方位健康和諧發展。相對于專業的版畫,少兒版畫表現出的技能更為簡便,表現過程也更為輕松有趣。少兒版畫作品中充滿少兒的智慧,洋溢著童真童趣,給人以單純、樸素、天真之感。通過相關的課堂學習和活動,學生獲得基本技能后即可在不同材質上刻畫自己的構思。近年來學校版畫課堂已經初步取得了成果,學生的版畫作品在各級比賽中均獲得大獎,既為學校爭得了榮譽,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在世界藝壇上也是獨樹一幟的。鎮江市第三中學作為江蘇省首批“京劇進校園”試點學校,有責任把中華經典藝術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中華藝術精粹得以傳承和弘揚,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京劇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國粹的博大精深。
除了京劇,絲竹管弦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領域中的重要代表。在中學非藝術專業學校中成立一支比較完整的民樂隊,無論是從學生時間、師資還是不同樂手來源來說都并非易事。學校依據有關文件精神,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每年招收兩個藝術班,為民樂隊的組建解決了學生來源及各類器種分配的問題。學校還與鎮江市少年宮合作,解決了民樂師資的問題。教師的專業指導,使得學校民樂隊的演奏在視覺上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氣勢,在藝術角度上有了專業水準和層次感。近年來,學校的民樂合奏《水鄉風情》在市屬中學文藝匯演上獲得一等獎,《蘇堤漫步》獲得全市一等獎,《孔雀河》獲得江蘇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目前第三中學民樂隊是鎮江市中學的唯一一支學生民樂隊。
多平臺釋放學生藝術能量
基礎性、多樣性、選擇性是鎮江市第三中學藝術課程的特色。學校通過精心設計,推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超市”活動。每周四專門開設一節課,全體學生自由選擇去參加自己喜歡的藝術活動:版畫、京劇、剪紙、攝影、書法、十字繡、手工制作等。常態化的校本課程,保證了學生能有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在靈感激發、技能提高、創作體驗等方面進行交流,學生們也因為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逐漸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能掌握一到兩項藝術技能。
每周的藝術教學課和“藝術超市”活動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活動,但對有專長的學生,學校則安排特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指導。每周三下午是學校民樂、舞蹈、合唱、書法、美術五個藝術社團以及其他非藝術社團共同活動的時間,屆時,校園內到處活躍著藝術社團學生活動的身影:音樂教室傳來悅耳動聽的合唱聲,器樂教室傳來民樂隊悠揚婉轉的樂曲聲,舞蹈室里有歡快的舞步和優美的舞姿,畫室里有同學們用畫筆和刻刀激情地描繪……
藝術熏陶無處不在。每天的午間半小時文化活動,學校會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確定兩三個主題,分別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借助網絡資源編輯成系列,定期征集學生的意見和感受并加以調整。其中,藝術欣賞類的內容占據了60%,具體形式有音樂、詩歌欣賞,美術作品賞析,藝術名家談藝術、談人生等。學生在優雅的音樂聲和唯美的畫面前,可以慢慢靜下心來走進藝術天地。
藝術素養培養重在平時的積累,但仍需一個集中展示成果的平臺。“三中之春”科技文體藝術節和“五月的鮮花”歌詠比賽作為三中學生自己的舞臺,從1979年起分別隔年舉行,迄今已分別舉辦了17屆和15屆。“三中之春”科技文體藝術節活動由較單純的文藝演出和科技制作,逐步擴展為由開幕式“體藝”活動、燈火晚會、趣味體育賽、閉幕式文藝匯演等大型活動和攝影、演講、現場繪畫、青春風采大賽、電腦應用比賽、科技手工制作展、盆景展、課本劇、校園教科研成果展等組成,學生參與率達100%。 “五月的鮮花”歌詠比賽是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大合唱比賽,由班級全體同學參加,合唱往往配以領唱、重唱、輪唱、伴舞等多種形式。豐富的文藝活動活躍了校園氣氛,彰顯了校園文化的特色,增強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審美觀念,培養了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健康成長。
經過幾代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已形成適合自身的藝術教育特色,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先后成為江蘇省首批“京劇進課堂”試點學校、鎮江市藝術教育“4321工程”學校、鎮江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盡管取得了很多榮譽,但朱彩虹校長依舊覺得任重道遠:“作為一所公辦初中學校,我校在藝術教育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完善,甚至還有些困惑。我們將更深刻地理解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的內涵,將藝術內化為學校的一種獨特精神和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更多有個性、有氣質、快樂生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