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初中語文傳統的許多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顯得陳舊,沒有很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普遍存在這樣的狀況: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教師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得太多,而學生讀得少,寫得少。由于沒有注入創新因素,導致學生把課文基礎知識背得滾瓜爛熟,而不知道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課外,再加上學生平時的作業太多,而用于課外閱讀,參加實踐的機會太少。這樣幾乎抹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初中語文課堂如何創新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意識;土壤;方法
創新是現代人的本質特征,有創新意識的人總是能夠從超出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語文教學法進行的是母語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因此,把創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并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也離不開創新教育,它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教師要有創新教學的意識
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受了很多的約束,諸如教本內容的約束,教學時間的約束,教學管理的約束,教學思路的約束,使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敢創新,千篇一律的機械的進行傳統的教學或是這個教師傳統教學課文的定式。以前上課,什么都是現成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程序,教學手段,教學進度等。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忠實地傳達出來,特別是老上語文的語文教師,在其課文的教學上是驚人的相似。我曾經歷過我們的語文教師在不同的年代教同一篇課文,上課的各方面驚人相似,相似到乃至于板書、作業、導入課程的語言等等。這樣的課堂教學也是教師備課的一種模式而也,這不能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思考,當然,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不能在教學上有突破的,十幾年的課堂教學方法沒變,而十幾年的學生卻是變了,十幾年的社會生活變了,十幾年的人的思維也變了,不只是變了,而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又為何不變?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有一種心理上的約束,這可以用另一種話說,是過多的憂心。有自己創新。生怕學校常規管理的約束的憂心,有學生是否學到的憂心,有過多的憂心,而導致于教師在教學的憂心。關于這些,實是教師的一種多慮。這要語文教師的一種膽識。
二、要有創新的土壤
課程的可變性的東西太多了,課堂教學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確定性。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教學語言、教學風格、教學切入點。同一課文的不確定性的東西太多,而這才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這新的活力才能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當然也就有創新的要求。
教師教學時的再創造實是學生心靈想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師只是一種引導,引導學生去想象、探究,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只僅僅是點撥一下,留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再創造。同一個問題,可以讓教師與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去進行不同的解讀。在教學內容上,師生根據不同的處境進行不同的提升、拓展、豐富,不必擔心學生是否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感受再創造的成功感,這就會增強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一旦喜歡探究,那將是他們終身的能力的體現,其教育意義是重大的。我們教師又有什么去過多的憂心呢?何必過多地去講這句如何理解,那句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層次又如何去劃分呢,也許,學生的理解比教師講的,或是書上說的更有新意,這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再創造的不確定性。
“教學相長”是教師與學生的互相進步,教師不要想當教學的支配地位,教師的勞動要從教學上解放出來,我們鼓勵教師的創新教學。新課改提倡教師要有下崗意識,要讓教師在教學中覺得學生越來越不要我了,我在課堂中越來越沒有事做了,我在這個班的語文教學要“下崗”了。這就很好,如果教師覺得學生離不開我,我有好多好多的東西要教給學生,學生也要我在課堂上講很多,那樣的教師一定不是新課改中的教師,新課改也不需要這樣的教師,大概真要下崗了。如何達到這一點,是在課堂上去體現,因此我們說課堂創新的不確定性。
三、要有創新的方法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不愿墨守成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中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教育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而且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己也要有創新意識,要善于捕捉創新信息,發掘學生潛藏的創新誘因,把握創新時機進行創新教學。
2.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不僅需要以知識和智能為基礎,而且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創造興趣對創造能力的形成及發展有啟動導向功能。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緊抓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誘發創造興趣。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更新和創造,創新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抓住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這條主線
要把學生的活動變為“思維體操”,強調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解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礎教育明確指出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培養大膽探索,勇于批判的創新精神。質疑是創造之母,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源于質疑。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作為教師應滿腔熱情地保護學生這種敢問敢駁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擴展,去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