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明
摘 要:傳統的數學教材和教學模式不重視數學與實際的結合,只注重數學書本知識的灌輸,這容易使學生覺得書本知識枯燥無味,從而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新課改要求把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作為初中數學教學的主要資源,真正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初中;數學;聯系;生活實際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鄙罨臄祵W學習資源大量地存在于學生的生活,數學已滲入各行各業,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回歸生活,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解讀現行教材
只有讓學生真正喜歡數學,才能使學生產生終身學習數學的愿望和能力。如何才能使學生產生喜歡和渴望呢?筆者認為,只有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把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才能使學生樂于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做到學“有用的數學”。教師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就應適當選擇學生熟悉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使學生在探索這些現實的情況和問題中認識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吸取舊教材的可取經驗上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幾乎每一節內容在開頭都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問題引入,循序暫進,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角色,這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
二、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式
如何才能在教學中把所學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呢?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常規模式,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多增加一些與現實情境相結合的問題,多讓學生探索。
1.變革課堂教學內容
(1)創設生活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情境是“一個人在進行某種活動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從認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視為一種信息載體。數學情境是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情境,同時也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應多增加一些以生活為背景的情境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樂于自主學習,才易于探究學習,才有可能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才會自主發現知識、歸納結論、總結方法,從而使學生在數學情境中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一種“數學化”的學習過程。
(2)增加生活經驗題,激發學習興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因此,教學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體會到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這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認識數學的同時,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2.變革課堂教學形式
有數學教育家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逼鋵嵳嬲龑W生的應該是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大膽地把課堂設到生活中,搬到大自然中,讓學生通過感觸到的實際事物,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再把它轉化為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去解決,從而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質的飛躍。那么如何把數學課放到生活中去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1)引用生活中的數學例子進行教學。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平行”這節課的教學時,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先引導學生觀察操場邊的電線,讓學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線和地線相接的話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兩根電線那么長它們為什么沒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為這兩根電線是平行的。然后再問:“那么你們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嗎?”學生這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對“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問題有了直觀的印象。教師這時讓學生單獨或分小組去觀察操場上或附近有沒有這類平行問題,并要求學生盡量把觀察到的用圖畫下來。學生經過觀察、思考、討論會發現很多的平行問題,如:操場直線跑道上的跑道線之間是平行的,兩棵樹之間是平行的,雙杠兩根橫杠也是平行的等。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歸納“平行”的定義:“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在歸納了平行的定義后,學生很有成就感,這時教師可再讓學生想想看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車的兩根鐵軌;滑雪運動時,兩支滑雪板要保持平行;商場自動扶梯的兩根扶手,等等。學生會想到很多這種平行的問題,這樣學生在既愉快又輕松的氣氛中學會了“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2)把數學知識帶到生活實際中去驗證。數學既然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應該服務于生活,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而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后,就應該把這些知識在實際問題中得到應用,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才會產生終身學習的愿望。比如在學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師在組織學生去測量旗桿、樹木、房子等不太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時有學生就想到這樣的方案:利用同一時刻人長與人影的比等于樹高與樹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樹影的長就可求出樹高。利用標桿、利用鏡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學用的三角尺等都可以。學生議論紛紛,增添了討論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體會到了成功樂趣,同時嘗到了學習數學的甜頭,從內心深處喜愛數學,想學習數學。這不正是我們的教學目的嗎?
總之,對于一名擔任數學教學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的興趣提高,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把數學和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讓學生從中真正體會數學的樂趣和價值,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這既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讓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和學會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