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魏萌萌
摘 要:在促進區域文化發展方面博物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博物館展示的方式方法無法迎合公眾的需要、展覽的內容缺乏一定的時代感,觀眾無法切身體驗等使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沒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雖然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公眾參與的傳統比較悠久,但是隨著新形勢的發展,公眾參與的形式以及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要想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就必須加強公眾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同時還要通過建立與完善博物館的長效機制來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關鍵詞:公眾參與;博物館功能;公眾參與機制;區域性
博物館象征著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承載著社會以及文化科學的發展,在人文精神的傳播上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1]如今我們國家已經進入公民社會,公眾參與作為公民社會的主要特征充分彰顯了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就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而言在公眾參與方面一直是有發展的。然而隨著新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博物館免費開放時代的到來博物館的公眾參與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改變。所以就目前博物館發展的現狀而言建立公眾參與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是當務之急。本文主要立足于公共政策的選擇,從公眾參與的形式以及內容等方面對博物館功能的發揮進行探析。
1 博物館公眾參與的歷史和意義
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具有一定的大眾性,它是面向大眾為大眾服務的行業。建國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大眾服務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然而我國博物館公眾參與在早期并不是很成熟并且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博物館事業的宗旨是為大眾提供服務,然而這種服務僅僅體現在大眾利用博物館的資源上并沒有真正體現公眾的參與。[2]
(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的教育,傳播的僅僅是知識與意識形態,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充分的發揮。
(三)早期的博物館對觀眾與大眾這兩個概念使用較多,同時針對的教育對象也是觀眾與大眾這一群體。在博物館的日常事務當中即使迎合了觀眾的需求然而觀眾在博物館事業中的作用卻沒能發揮出來。
(四)雖然博物館從內部的觀眾已經拓展到外部的公眾,但是卻依舊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
伴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公眾參與在我國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3]黨的相關報告也認同了公眾參與的內容與形式。由此可見公眾參與在政治上的認同使得其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行為。作為公共文化事業的博物館自然也會迎來更多的公眾參與。
近年來,國內的學術界越來越關注公眾參與,并且對公眾參與也進行了一番研究。然而在新形勢的發展下,公眾參與的形式以及內容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過去那種觀眾參與的觀念以及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然而現代博物館也沒有將公眾參與真正的納入到日常的制度化管理當中。這種矛盾的存在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博物館的功能。在當今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公眾更好的參與博物館事業顯得尤為重要。
2 在免費開放的背景下對博物館功能的重新認識
自2008年起中宣部就發出了相關通知免費開放博物館接納公眾參觀與學習。[4]由部分地區的嘗試開放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政策,自此中國博物館進入到全新的免費開放時代。這項政策的實施獲得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好評,雖然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會面臨一定的考驗,但是這項公共政策的推出使得更多的公眾從中獲益。由于免費開放政策發展不成熟,在推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然而我們必須站在長遠的高度來看待這一政策的實施,不能因為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一點挫折就選擇放棄。
其實,對博物館進行免費開放不僅有力的保障額公眾的文化權益,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博物館的開放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對的人流從而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就長遠來看,對博物館進行免費開放還能縮短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讓參與的權利以及管理的權利真正落實到公眾的身上。然而就目前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社會實踐與理想目標之間依舊存在一定的距離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充分重視公眾的需求
一直以來,博物館的功能主要還是對觀眾的教育功能,因而在對待與公眾的關系上依舊沒有改變博物館的教育姿態,更不要說與公眾進行平起平坐了。在這種關系上是無法實現公共的真正參與的。[5]
(二)公眾自己的博物館概念尚未形成
公眾自己的博物館概念的形成是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的,在過去博物館需要觀眾支付一定的經費才能維持生存,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但是公眾意識的提升還是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的,這種權利的回歸還要得力于許多社會因素的支撐。
(三)博物館的角色沒能充分發揮
地方政府在投資建設博物館時希望能夠充分發揮城市客廳的角色,但是卻因為種種因素的制約比如管理沒跟上、裝飾陳舊等都會造成博物館較低的利用率,進而導致公眾的參與熱情不高。
3 加強對博物館公共參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免費開放博物館既保障了公眾的文化權益同時也對公眾的政治權益進行了保障。在新形勢下,公眾參與的意識不斷增強,加強對博物館公共參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公共參與平臺的搭建
公共參與本質上是權利的退讓,博物館管理層退讓權利能夠讓公眾有更多的參與空間。參與是雙方共同互動的過程,沒有互動與參與博物館的管理與建設就無從談起。搭建公共參與平臺,能夠充分激發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免費開放政策的作用的發揮。
(二)提升公眾參與的能力
權利的退讓同樣會影響公眾的參與能力,在過去對于博物館提供的產品以及服務公眾是沒有選擇權的,自然也就無法對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約束。[6]但是隨著權利的退讓,博物館的核心業務逐步向公眾開放,使得公眾參與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對公共參與的渠道進行拓寬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公共參與的渠道也在不斷的拓展。可以通過建立博物館QQ群、創設網上論壇等方式來對公共參與的渠道進行拓寬讓更多的公眾參與互動。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的形勢下要不斷的拓寬公共參與的渠道,通過公共參與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通過不斷的提高博物館的質量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俊旗 ,朱鴻文. 淺論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J]. 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03:88-91.
[2]李晶. 探索區級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揮——從吉林水師營博物館談起[J]. 科技創新導報,2014,34:245-246.
[3]胡興祥,陳殿林,鮑麗娟. 高校博物館發揮育人功能的瓶頸與對策[J]. 中國高等教育,2014,23:50-51.
[4]楊偉,徐麗華. 試論我國高校博物館科學教育功能的發揮[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04:95-99.
[5]朱玉杰,劉雪松,陳軍. 新時期我國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及其發揮[J]. 教育探索,2011,08:95-96.
[6]肖澤民. 新時期我國體育博物館功能釋放的路徑選擇[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0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