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生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論運籌帷幄,他比不上神機妙算,決勝千里的諸葛亮。論攻城掠地,他比不上勇冠三軍,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關羽、張飛和趙云。但劉備卻成為他們的領導者,劉備是怎么讓這些賢能和英雄成為自己忠心的追隨者?筆者試對其領導藝術進行淺探。
1 政治敏銳的領導眼光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歷史風起云涌。在此時代背景下,劉備敏銳地認識到這是一種難得建功立業的機遇。《演義》第一回初遇張飛說:“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劉備很主動地推銷和宣傳自己是漢室宗親,是為了形成匯聚人心的號召力,在他“匡扶漢室,破賊安民”綱領的感召下,與關、張桃園結義,率五百鄉勇去攻打黃巾軍,首次會戰便斬殺黃巾將領程遠志,后出奇兵解青州之圍。破黃巾軍后,劉備大小三十余戰卻沒授任何官職,后在張鈞等人的不平下勉強授了個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但他沒有怨言地克日赴任。這說明劉備在機遇不成熟時政治上的沉穩、容忍和干練,他在等待機會,不久在公孫瓚的舉薦下任平原縣令。政治眼光的敏銳和長遠是他成功的前提,劉備由此建立了自己最初的功勛,由一介“販屨織席”的平民擠身朝庭命官行列,并且初步擁有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資本。
2 心懷天下的領導胸襟
劉備的胸襟主要表現在他有遠大的志向和寬廣的胸懷。《演義》第一回劉備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說明他從小就有心懷天下的鴻鵠之志。《演義》第三十八回諸葛亮問劉備的志向,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劉備的大志讓諸葛亮感動和認可,在《隆中對》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而讓劉備占人和,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劉備寬廣的胸襟還表現出他有海納百川之量,團結人心的凝聚力,在鼎盛時期可以說是人才擠擠,文有伏龍諸葛亮、雛鳳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和魏延等一大批謀臣猛將為他治國治軍。
3 百折不撓的領導精神
劉備有著堅強的意志,無論受到多少挫折他都不會言敗,在沒有諸葛亮輔佐前劉備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如大意丟徐郡,小沛兵敗,汝南之敗等,可以說每次都有死亡的危險,但他骨子里卻透著一種百折不撓和戰斗不止的精神。這種精神還表現出劉備能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和以退為進的隨機應變能力。《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當時天上雷聲大作,劉備借雷聲故意嚇得連筷子都掉到地上,以示自己膽小,可見劉備擅長揣摩心理和為人機警應變,讓曹操輕敵而疏于防范。《演義》第二十四回,劉備被曹操戰敗后,投奔袁紹說:“今為曹操作攻,妻子俱陷,想將軍容納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慚,經來相投。”可見劉備在戰敗后深諳變通,能忍辱負重,以圖東山再起。失敗乃成功之母,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成就了他日后的王圖霸業。
4 寬厚仁義的領導方針
得民心者得天下,《演義》第六十回,劉備說:“今與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劉備任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敗走江陵,十幾萬百姓相隨,曹操大兵追趕,他以人為本,甘冒與民同生死的風險,絕不拋棄百姓。入川前,劉備憑寬厚仁義的性格,借“三日之宴”就使張松感激涕零,心甘情愿地獻出了西川地圖,并愿為內應。張飛在徐州丟失其家眷要自刎,劉備制止說:“兄弟如手足”。趙云救出阿斗,劉備卻摔于地上:“為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在那個生靈涂炭、戰亂不止的年代里,劉備這種民為邦本,舉寬厚之德,行仁義之師和體恤下屬之情的領導方針,無疑會贏得眾百姓和將士的堅決擁戴。
5 禮賢下士的領導作風
劉備的領導作風體現他在態度和言行上對賢能之士以禮相待、坦誠相見、理解諒解,并且能夠有共同的語言。《演義》第三十六回,徐庶母親被曹操綁架,要挾徐庶到曹營去效力,徐庶將實情告知劉備,劉備沒有聽信他言殺徐庶,且主動放手為之餞行,說:“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要知道曹操已是劉備的死敵,此時雙方正在交戰,徐庶作為軍師非常了解劉備軍中的虛實,憑徐庶的才干很有可能置劉備于死地,但劉備卻表現出一種諒解的紳士風度,正是在這種理解的感動下,劉備因禍得福,徐庶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并且承諾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謀。劉備禮賢下士的經典之談當屬三顧草廬,《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劉備為求賢士不顧身份地位,不懼風雪、親叩柴門、拱立階下,連關羽都認為太過,但劉備卻說:“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聽張飛說要用一條麻繩將諸葛亮捆來,劉備更生氣了,說道:“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到新野后,待之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并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由此劉備禮賢下士的真誠可見一斑。
6 知人善任的領導水平
劉備的領導水平表現在他有超凡慧眼識珠和量才適用的能力,將諸葛亮重用到恰當的位置后,劉備的事業是一帆風順,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又利用曹操在合肥牽制孫權之際占領荊州,然后南征取武陵等四郡,平定益州,漢中稱王,從白手起家到割據稱雄說明劉備是具有相當領導駕馭能力的。如果說戰略戰術方面主要是依靠諸葛亮的話,那么劉備的才能就是知人善任。在用人方面,曹操是使人佩服,使人敬畏,而劉備讓人覺得是兄弟、是知己、是朋友。曹操的謀士只是他手下的參謀,而劉備能在總攬全局的前提下授權讓手下放開去干,這說明劉備雖不善領兵但善馭將。劉備能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識人用人上有非常精準的水平,《演義》第四十一回里,糜芳、張飛都認為趙云去投降曹操了,而劉備卻堅信趙云沒有背叛,后來事實證明趙云是去舍命救阿斗。《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備戰敗后染病沉重,見到馬謖后便對諸葛亮說:“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查之。”后來也證實馬謖因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實戰,又不接納王平的建議,導致丟掉街亭的重大失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7 顧全大局的領導風格
《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備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圣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幫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段話是劉備對諸葛亮實話實說,如果兒子劉禪適合當皇帝,你就輔佐他,如果不合適你就自己稱帝。在那個子承父業的封建年代,為了維護蜀國利益,為了振興漢室大業,他寧愿犧牲兒子的皇位而主動讓賢,這說明劉備具有大局為重的高尚風格。而劉備遺詔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更是體現了劉備注重防小惡、積小善,進德修身的做人風格,并成為后人處世的座右銘。
劉備死后,諸葛亮掌管軍政大權,雖然他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華,但他并未具備劉備那種納人識人用人的超高藝術水準,使后來蜀國人才凋零、青黃不接,導致多次伐魏未果,而諸葛亮也因國事操勞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