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的步伐愈來愈快,農村的物質基礎愈來愈得以增強,農村居民的物質需求不斷的得以滿足,其對精神上的需求更加緊迫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長期的政府主導型的文化供給模式,遮蔽了農民主體性價值,導致著文化供給總量不足與結構失衡等問題。于此,本文在借重多中心治理理論支撐下,強調政府、社會、個人多元主體,政企合作、政社合作、合同外包等多元方式,農村居民的異質化的文化需求,使得文化效益能夠覆蓋更廣的范圍
關鍵字: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多中心治理理論;多元供給
農村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發展程度體現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與自我修養,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撐。
1 多中心治理理論
多中心治理理論作為治理理論的一個分支,由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提出。其運用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對公共資源中的“公共池塘”的制度安排進行研究,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理論。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國有化兩個極端之間,存在其他多種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運行。理論內涵在三個方面:
1、多中心治理意味著公共物品的多個生產者,公共事務的多個處理主體
2、多中心治理意味著政府、市場的共同參與和多種治理手段的應用
3、多中心治理意味著要求政府轉變自身的角色與任務
2 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比較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切入點,我國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模式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政府單一供給為主(1949—1978)
這段時期我國實行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包攬一切經濟文化事務,市場極少或沒有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較為單一,著重于宣傳黨的思想、主張,重點在于物質文明建設上,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而且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就更少了。
第二階段:政府供給到逐漸的市場參與(1978——1992)
78年改革開放,經濟體制也逐漸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尤其加入WTO后從國家到社會到個人,認識到市場能夠產生更優質的產品,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突破以往的政府單一性供給。典型的就是服務外包,將原來一些政府項目外包給企業、社會組織,一方面能夠調動社會積極性,另一方面實現大社會、小政府格局。
第三階段:多元供給形成階段(1992——至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確立,民眾訴求的不斷高漲,實現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實現國家與社會的多元共治狀態,注重多元市場主體的參與,在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中更多的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公民等非政府部門和個人的作用,政府轉變事必躬親的角色,成為掌舵者、管理者。
這三種模式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存在,三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見下表
多元供給強調的多元主體、多種手段的參與能夠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給農村居民。多元主體競爭合作的框架內,能夠保證以較低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多元供給存在的監管不易,參與無序等問題是文章所要研究的重點。
3 農村公共文化多元供給的問題
“正能量”的公共文化,為農村區域發展提供源動力,也是農村和諧穩定的壓艙石。農村公共文化多元供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政府單一性供給控制著農村文化供給的主要部分
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中存在著壟斷性供給的問題,多元供給的模式并未真正形成。在供給中,政府仍然處于強勢地位。一方面是某些文化產品和服務只能由政府提供更多是地方政府在這其中存在著權力尋租的空間,第三方組織參與,容易使其失去利益來源。
(二)農民文化需求呈現異質化的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物質生活得以滿足,相應地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會更迫切。農村的公共文化供給必須切中村民的現實需要,要抓住重點需求進行供給。尤其在供給中主義民眾需求異質化的問題,而且要考慮民族、歷史、地域等方面的因素。
(三)文化特性
文化能夠感染人,人能夠感受它,但不能具象的觸摸到它。文化本身是難以衡量的,它具有分散性,文化必須扎根于當時當地的土壤中才能迸發出生命力。在農村文化多元供給中,忽視的往往就是文化的時空問題,強制把自認為優秀的文化灌輸到另一些文化當中,如于西藏而言,有其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教義文化,政策制定者如不明白這一點,強制要求藏區居民放棄宗教信仰,不僅不能達到讓藏區居民不信教的目的,反而會遭來強烈的抵抗,甚至導致群體性事件。
(四)缺乏對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有效衡量評估的體制機制
區域內的文化發展成效,是需要一系列指標衡量的。文化本身難以衡量,難以找到生動的指標去衡量,而且文化的影響力是長期性的,短時期難以發掘其問題。一方面公共文化評估機構發展不完善,另一方面獨立的評估機構也缺乏,一般而言是依附在黨和政府的評估機構,評估結構的中立性和客觀性、真實性難以保證。
4 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多元供給
針對于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讓農村公共文化能夠得以良性發展,讓村民能夠享受其應有的文化權益,讓農村能夠煥發活力與生機,具體的舉措有如下:
(一)政府轉變角色,還權于社會
“公共部門過分參與甚至壟斷、會導致效率低下的問題。”政府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事,社會能夠解決的都放手讓社會解決。政府并不是不參與,而是要抽離于具體事務中,作為掌舵者,做好文化指引,使公共文化能夠在先進性的軌道上發展。在公共文化供給上,政府還要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多方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發揮調節者、管理者的作用。
(二)改革傳統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決策機制
傳統的供給機制是行政命令式的,它主要表現在“自上而下、強制、單向”這樣的供給決策機制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政策傳達到地方,但是這樣的政策缺乏靈活性,往往是決策者主觀的想法,缺乏對受眾需求的準確把握,因而很難提供恰當的公共文化服務,導致供給錯位,供給不夠,供給過剩等問題。必須由傳統的“供給導向”轉變為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根據需求決定供給的方向和結構、數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供給到位,避免供給錯位和結構失衡的問題。
(三)發揮村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農民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參與的最重要主體,是實現國家文化治理功能的重要力量。”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歸根結底是要為村民服務的,村民通過積極有效的參與,清晰的表達自身的訴求,讓決策者能夠傾聽村民聲音,知曉關注點,農村文化建設中村民主體地位的發揮不僅僅是自身權利實現的問題,更是自己的義務。
(四)強調第三方組織的參與
在多元供給體制中,要求各方力量之間就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展開積極的博弈,這種博弈是雙贏、多贏的局面。政府應該在市場準入上降低市場準入標準,引導第三方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第三方組織在多元供給中要發揮自身的作用,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組織體制機制,承受起政府委托的文化服務項目,而且要盡可能的保持其獨立性,真正為民眾提供高效、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5 結語
在農村居民對文化需求愈來愈強烈的形勢下,形成多元主體多種方式結合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模式,從而尋求我國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高效率、高水平,對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夯實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孔進,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政府的作用[J], 濟南: 山東大學,2010
[2]疏仁華,論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缺失與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07(1)
[3]蘇娜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
作者簡介
尹青松(1991-),男,漢,四川省遂寧市,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