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敏
摘 要:合作學習過去是一種學習方法,現在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新課程標準提倡: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當前,合作學習被各學科廣泛應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合作學習;快樂
一、合作學習的淵源
合作學習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學習方式,之后合作學習逐漸成為一種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當前合作學習已廣泛應用于美國、以色列、新西蘭、荷蘭、瑞典、日本、澳大利亞、瑞典、英國、德國等國的大中小學教學。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也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合作學習在各學科被廣泛運用。
二、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個體或群體之間相互合作作為開展形式的學習方式。那么,什么是合作?合作指的是個人和個人、群體和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自愿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使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而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小組合作。
三、合作學習的特征
(一)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它區別于傳統班級的小組
(二)合作學習是同伴間的互相合作活動
合作學習通過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來改變班級教學結構,其目的就在于促進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合作,并以此作為教學活動的動力。
(三)合作學習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
(四)合作學習以小組目標的設置來保障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助合作的氣氛
傳統教學,教師只關注自己所教知識能否被學生所掌握,其目標單一;而合作學習至少有兩個目標:學科性目標及合作技能性目標。
四、案例
六年級科學“形狀與結構”單元第五課“做框架”。
活動一:“做框架”這一課讓學生從簡單的框架開始研究,發現不同的框架受力后變形程度會不同,引導學生研究結構與穩定性的關系。通過給學生提供大量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機會,把操作和思維探究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第一活動是做框架,讓學生自己捆扎這樣的框架并發現三角形框架穩定,四邊形框架容易變形。
活動二:加固正方體框架。這部分內容是在合作的基礎上獨立加固一個正方體框架。整個教學過程中多處設置了合作學習的環節,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
(一)框架式結構的認識
上課伊始,讓學生匯報課前老師留的作業——觀察電視臺信號塔有什么特點。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科學探究記錄本上的記錄進行匯報。然后教師用課件出示幾組類似結構的建筑和大型機械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引出框架,接著播放相關視頻,提出問題,進而引出新課。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探究欲望的特點,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并且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研究簡單的框架
1.有了上面對框架結構的認識和了解之后,學生肯定對制作框架結構是否牢固充滿了興趣,所以緊接著就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簡單框架結構。
2.學生動手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邊形框架,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比較哪種框架結構更牢固,同時思考:為什么三角形框架要牢固些?這就涉及框架受力分析及結構力學的問題。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這既是本科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教師利用實物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力是如何作用在三角形框架上的。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做,充分認識并理解了三角形框架穩定性的奧秘,接著提問:為什么四邊形的框架容易變形?學生思考、討論后不難回答出,是因為四邊形的四條邊沒有一個互相“推”“拉”的作用,受到外力往下一壓,其他的點全都移動了,很容易變形。
3.讓學生想辦法加固四邊形框架。
學生根據三角形的穩定性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加斜杠,并能總結出斜杠的作用。接下來讓學生在科學探究記錄本上畫出草圖,并記錄加固方法,然后進行加固。為了讓學生看清斜杠的效果,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大的四邊形框架,讓學生用兩手臂當斜杠,讓變形的四邊形框架變穩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一個“推”“拉”的動作,從而更直觀形象地觀察到斜杠的作用,進一步理解了推力和拉力,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四邊形框架并穩定的原因。
學生在這個活動中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同時也體會到了與人合作的樂趣,達到了做與思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王艷玲.合作的快樂:“合作學習”課堂敘事[J].輔導員,2011(Z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