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梅
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要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來生成和實現。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呢?本文是從我在市教研活動中執教的一節研討課《神奇的動物王國》教學實錄談一些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在游戲活動中走進音樂
片段一:猜一猜生活中的動物
隨著《動物走路》的音樂,學生模仿各種小動物的模樣律動進教室。
1.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三位好朋友,想知道它們是誰嗎?他們就藏在這個神秘的房子里(多媒體出示神秘房子),我們先來聽聽它們的聲音,然后猜一猜。
師:是誰呢?(老牛)(多媒體出示老牛頭像和節奏譜 哞— 哞—)
師:這么有節奏的叫聲誰能模仿呢?(學生個別模仿)
師:我們還可以加上什么樣的動作來模仿?(生個別動作模仿,再集體模仿)
師:通過剛才的體驗,誰來說說老牛的聲音有何特點?(音色粗,聲長)
2.師:下面我們請出第二位好朋友,聽聽它是誰?(鴨子)
(多媒體出示鴨子和節奏譜嘎 嘎 嘎 嘎)
師:我們可以加上動作有節奏的模仿嗎?(生有節奏的集體模仿)
師:同學們,鴨子的叫聲和老牛的叫聲有區別嗎?(鴨子的音色高而明亮,短促有彈性)
3.師:我們再來聽聽最后一位朋友它是誰?(小雞)
(多媒體出示小雞和節奏譜嘰嘰 嘰嘰)請同學們加上動作一起表現。
師:小雞的叫聲和鴨子比較有什么不同?(音色尖細短促)
4.老師把學生分成三組,每一組代表一個小動物,在老師手勢指揮下一起有節奏的模仿。學生在三聲部的節奏練習時,教室里仿佛成了一個非常有序的動物園。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針對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模仿力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本環節,老師深入挖掘了教材的趣味性,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感興趣的動物出發,通過聽、說、模仿等實踐活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再現了豐富、直觀、形象、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玩”“樂”中不知不覺了解了動物的特征,感受了節奏和音色的特點,為后面繼續聽賞樂曲進行了很好的鋪墊。
二、在聆聽活動中體驗音樂
片段二:聽賞《野蜂飛舞》
師:剛才我們用動作和叫聲表現了小動物,這堂課老師還要帶領大家走進神奇的動物王國,去聽一聽音樂是如何表現小動物的。
1.師:遠處來了一只小精靈,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猜猜它是誰?(學生聽賞《野蜂飛舞》)
師: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只什么樣的動物?他在干什么?能用動作表現嗎?
師: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這些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行走的速度都特別(快)。音樂是怎樣告訴這樣的感受呢?(音樂速度快,節奏密集)
2.復聽音樂,律動表演。要求學生認為是哪種小動物就表演哪種小動物,看誰與眾不同,進一步感受音樂表現的動物形象。學生隨《野蜂飛舞》的音樂一起律動。
師:通過剛才的體驗,你覺得這只小精靈在快速行走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特殊情況?音樂是如何表現的?(速度變慢,忽高忽低,忽強忽弱,音色變粗)
3.擴展升華
(1)如果老師給你一支筆,你畫出的這只小動物行走的路線會是怎樣的?(彎彎曲曲)
(2)出示:A.×—×— B.× × × × C.×× ×× ×× ××
如果老師要你為音樂中的小精靈選擇一個合適的節奏,你會選擇哪一個呢?說說你的理由。
“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等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這一環節,老師從聽覺入手,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聆聽感受—想象表達—模仿律動—拓展升華……步步深入。讓學生在寬松自由、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充分自主地參與活動,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豐富的想象力,去嘗試、探索、表現音樂,為學生個性的張揚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三、在創編活動中呈現音樂
片段三:聽賞《小青蛙》
1.師:這只活潑歡快的小精靈引來了一群小青蛙,小青蛙們在荷葉上跳來跳去,非常可愛,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只活潑可愛的小青蛙是由什么樂器表現的,樂曲中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幾種聲音?(學生聽賞《小青蛙》)
師:樂曲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二胡)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幾種聲音?(風聲和公雞的叫聲)分別在樂曲的哪個部分?
師:這首二胡獨奏曲,名叫《小青蛙》,樂曲通過速度、力度、節奏、音色的變化,給我們講述了“小青蛙快樂的一天”,下面請同學們再來仔細地聽一聽,邊聽邊發揮你們的想象,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編成一個故事來講給大家聽,比比看誰編得好。
2.老師通過分段聽賞,并配以三幅提示性的畫面,幫助欣賞聽賞,引導學生想象創編故事。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音樂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即興編創活動,并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所以,本環節老師選擇的是命題音樂聽賞,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意識、有目標地發揮合理想象,進而創編出新的音樂形象。教學中,老師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通過分段聽賞,通過畫面的提示幫助等一系列音樂活動,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步步加深,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和學習空間,提高了表現力、創造力和鑒賞力。
四、在綜合活動中理解音樂
片段四:聽賞《烏龜》
1.師:正當小青蛙們玩得高興時,森林里來了許多小動物,有只小動物總是走在其他動物的后面,它是誰呢?我們來聽一聽。(學生聆聽《烏龜》片段)
學生聽完自由發言(大象、烏龜、河馬…),并用動作表現自我認為的動物形象,同時老師追問: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引導學生表達不同觀點。
師:我認為大家說的都沒錯,因為音樂的速度比較(慢),所以我們判斷這是一只行走緩慢的小動物,又因為音樂的音色比較(粗),所以我們還可以判斷這是一只身體笨重的小動物。
2.(1)如果我們將這段音樂與前面表現動物快速行走的那段音樂比較,它們在速度和音色上有什么不同?
(2)如果前面的那段音樂我們用明亮的顏色表現,那么這段音樂我們該用什么樣的顏色來表現呢?(灰色、黑色,棕色……)
3.老師引導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學模仿動物行走的姿勢,要求你認為音樂表現的是哪種動物你就扮演誰,看誰與眾不同。(學生隨《烏龜》的音樂律動表演)
音樂教學,其實就是把一個個音樂作品作為唱或者聽的載體,通過教師的巧妙設計,充分為孩子組織和開展有音樂性的實踐活動。為了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本環節老師從聽賞音樂片段到根據音色和速度判斷動物形象、表演動物形象,最后通過色彩表現音樂形象等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感受積累掌握音樂的表現性要素,提升學生音樂學科的基本素養,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表現力得到持續發展。
總之,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模仿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手段,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只是處于基本的感受體驗階段,如果要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理性審讀其中的音樂要素,顯然不切實際,更違反了音樂教育的一般規律,可是如果不帶領孩子去感受這個作品的特點和精髓,好像又把音樂最本身的東西給丟失了,因為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教會學生感受音樂,重要的是借助這個作品,通過形象生動富有情景且與生活相連的音樂實踐活動,使他們感受、體會隱含在這其中的音樂要素,但介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結構的科學性,這些音樂語言只能是只可意會而無需言傳的,那么,我們只有放大音樂的直接經驗感受,讓學生在自己直接感知的基礎上,用肢體把這些東西表達出來,一窺音樂的妙趣。
注:本文系南通市第九屆教師專業成長優秀論文評比文章。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