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 要: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以期通過努力,找到促進小學生數學課堂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可靠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許多小學生離開教師就不能學習,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空間與環境,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積極拓展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
教師與學生是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主要參與者,一直以來,教師都將自己定位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主體,認為自己的講解過程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但是,小學生同教師一樣,希望自己成為課堂的中心,成為數學知識的發現者與研究者,而不再是數學知識的單一接受者。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的內心發展需求以及數學學習追求,給小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空間。從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出發,給予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小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平等與自由。
比如,在講解有關于正方形的知識時,教師需要引導小學生認識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性質。這一部分內容較為簡單,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小學生都與正方形打過許多交道。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幾個正方形,讓小學生自主觀察,并將他們觀察到的正方形的特點寫在一張紙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有限,總結與表達能力不高,教師最好給小學生5~8分鐘的時間去思考、去總結,讓小學生感受數學知識探索的樂趣。教師給小學生時間與空間,才能讓小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體驗,并感受自主學習活動的美好。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選擇科學的自主學習內容,會讓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不斷上升。
二、重視數學學習策略與方法的指導
1.教師要對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進行指導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不能只傳遞知識,更要對小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啟發,讓小學生在課堂中掌握一些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奠定自主學習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小學生去回答問題、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接觸數學知識。例如,在講解有關分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大蘋果,提出:“我想把它平均分給四個朋友,要怎么切呢?”引導小學生觀察,并說出自己切蘋果的方法。再提出:“我們一共將蘋果分成幾份呢?怎么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等,促進小學生形成質疑的思維,在解決問題與獲取答案的過程中了解分數的概念與其在生活中的體現。
2.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交流與合作
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意味著讓小學生開展自閉式的學習。讓小學生具有交流的能力,將自己的自主學習與他人的自主學習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聽、會想、會解決,這樣才能促進其自主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講解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你們想一想,四種運算出現在一個算式中,應當按照什么順序去運算呢?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觀點。”在這樣的課堂引導下,小學生不僅要自主思考問題,還要與同桌交流,能夠學會分享與接受不同意見,這對于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極為有利。鼓勵學生多交流,多思考,是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重視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自主學習方法,并不能保障學生積極去實施自主學習活動。引導小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才能讓其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聽、積極去說、勇敢去質疑、積極去記筆記。這些習慣,對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益處。學生樂于自主思維,懂得與他人合作,能夠反思與評價自己,才能高效地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預設任務的設置、合理標準的提出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講解加法相關知識之前,教師可以給小學生設置這樣的預習任務:用十分鐘時間去閱讀課本中加法的概念與運算方法,做五道加法題目,與家長核對答案,分析錯誤原因。這樣的預習任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預習流程,能夠給自主學習能力有限的小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在小學生習慣了預習活動之后,教師可以適當減少自己對小學生的幫助力度,使小學生成長為可以自主制訂預習學習計劃與方法的獨立學習者。重視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讓小學生自愿去學習,體會探索知識的美好。
綜上所述,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顯得格外重要。引導學生主動實施學習行為,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去探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人才。在小學階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數學知識的簡單化,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胡秀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8(Z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