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魁
?
圖書編輯的專業化分工模式
◎吳寧魁
圖書編輯專業化分工有利于出版社優化自身資源,使編輯按專業方向均衡發展,有利于提高出版社圖書出版的競爭力。本文對目前出版社常見的幾種專業化分工模式進行了介紹,對其進行了分析,針對各種模式運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建議意見。
圖書編輯專業化分工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按專業領域的分工;二是編輯環節上的分工,即策劃編輯和加工編輯分開。圖書編輯按專業領域分工有利于出版社優化自己的上游資源,避免選題低水平重復和低層次競爭,使編輯按專業方向均衡發展,有利于圖書質量的提高。策劃編輯和加工編輯分開則能有效地提高選題策劃水平,策劃編輯如同"凸"字,是外向的;加工編輯如同"凹"字,是內向的,有機地拼在一起猶如一幅完美的圖畫,有利于圖書的營銷,有利于編輯的隊伍建設。
目前出版社專業化分工大體有如下幾種模式:
社內編輯以策劃為主,加工主要靠社外編輯完成。這種模式能夠縮短出版周期,但如何保證編輯加工質量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社外加工編輯對書稿質量不承擔主要責任,其經濟利益一般只與編輯數量有關,其作用基本局限于文字編輯,難以對書稿質量起到保證作用;在書稿有特殊要求或搶時間時,安排上就會遇到困難;僅依靠社外力量,在圖書出版過程中必然會耗費策劃編輯較大的精力。對于社外編輯資源豐富的出版社采用這一模式也是可行的。
社內分設策劃編輯和加工編輯部門。即以原來編輯部門為基礎組建策劃部門和加工中心或加工部,配備具有相應專業背景的加工編輯,負責書稿的編輯加工。這種模式便于合理安排加工力量,能兼顧專業性和加工進度。但這樣做會造成:使加工與策劃脫離,加工編輯不能很好地理解策劃編輯的意圖;影響編輯專業化培養,影響加工編輯對書稿的專業性的深度把握;加工編輯可能會偏重加工數量而影響稿件的加工質量。因此這種做法比較適用于小型出版社或專業比較單一的出版社。
按專業領域設置編輯室,室內分策劃編輯和加工編輯。這種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選題策劃的水平,也有利于調動編輯個人的積極性,但容易出現選題被少數編輯壟斷,使協作意識弱化,相互之間缺乏合作和交流,也容易使編輯產生短期行為。使出版社在大型選題上的聯合攻關難度加大,這樣發展下去,對大多數編輯自身的成長和出版社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長遠發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要解決以上各種矛盾與問題,既要調動編輯的個人積極性,又要強調團隊合作精神,筆者認為目前較好的辦法是在出版社內部專業化分工的前提下采用相互配合的工作組形式。

按專業領域設置工作組。工作組人員配備以策劃編輯為核心,配備策劃助理、加工編輯、編務等,在此基礎上還可尋找一些社外編輯配合工作,以上人員根據工作需要應有合理的比例和分工。
策劃編輯參與出版全過程的工作,主要負責信息收集、市場調研、選題創意、組稿,制定宣傳營銷策略,策劃編輯的工作重心一定要前移。稿件內容的審定、編輯加工、生產協調等具體操作可由工作組內的相應人員來配合或具體操作完成。策劃編輯的來源應該是多種途徑,可以來源于加工編輯或編務隊伍;也可以來源于社會招聘人員,但策劃編輯最好來源于加工編輯,這樣對書稿與出版過程的理解會更好。策劃助理配合策劃編輯的工作,主要職責是貫徹策劃意圖,審定稿件內容是否達到可加工質量。加工編輯以進行稿件的加工處理為主,并配合策劃編輯進行書稿的生產協調。編務負責工作組內勤外聯的一些事務性工作,如開稿費、寄樣書等這樣具體的事務,使策劃編輯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3]。
以工作組為單位進行考核。不僅要考核經濟效益,還應考核社會效益,即品牌發展能力。
這樣做的好處是考核的主體是一個團隊,而不是編輯個人,強調整體協作意識,有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也有利于編輯隊伍的專業化培養,發揮策劃編輯和加工編輯各自的優勢,保證書稿的質量;有利于創造品牌,有利于出版社的長期發展,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工作組性質的團隊尤其適用于大型項目和重點項目的運作。如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學大辭典》等大型工具書,工作量非常大,出版周期較長,參與的部門和人員都比較多,無法依靠一個策劃編輯從頭到尾地抓下來。
編輯工作的專業化是一種發展趨勢,但如何運作,如何分工并沒有定式。各出版社具體情況不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目前各出版社都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編輯專業化分工又會帶來其他深層次的問題,如何處理工作組的責、權、利之間的關系,工作組及組內個人的考核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作者單位:地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