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至2020年我國的失地農民群體將達到1億人左右。這部分群體為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為了解這部分群體能否適應新生活,該文選取了合肥市職教城所在地磨店社區作為調查地點,并從經濟適應、生活方式適應和心理適應3方面展開闡述,并提出了關于提升失地農民適應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失地農民;社會適應;對策
中圖分類號 C91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016-03
1 研究背景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城鎮人口數為73 111萬人,占總人口的53.73%,這也意味著我國已處于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有的地區是由于當地產業結構發生調整,人們的勞動收入來源多元化,社會經濟發展直接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屬于“主動城市化”;有的地區則是由于政府的統一規劃,征收農民的土地,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及工業園等各類園區的建設發展,這屬于“被動城市化”。為深入了解“被動城市化”背景下的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態,筆者特選取了合肥市新站區磨店社區為研究對象,分析這里的失地農民由于失去土地而發生了一系列的連鎖變化,如 “農民”到“市民”身份的變化,謀生手段變化等,進而探討他們能否順利適應這種變遷。
磨店社區坐落在合肥市東北部,屬新站區管轄,目前總面積為61.4km2,常住人口為3,3萬人。2005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決定在磨店籌劃建設合肥職教基地,群眾把這里叫“職教城”。基地于2007年元月奠基動工。截至2015年底,已有13所院校進駐職教基地,在校生人數達8.5萬人。由于職教基地的建設,約1萬人被迫失去土地,成為數量龐大的失地農民。職教城的建設和發展一方面沖擊了這部分人原有的生活狀態,使其一時難以適應,另一方面又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和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這里也呈現了一種獨特的現象,學校開學期間磨店街及周邊商業區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但一到假期,店鋪生意冷淡,有些商家索性停止營業。
為進一步探究這里的失地農民群體能否適應新的變化,本人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的研究方法,共發放問卷130份,回收問卷126份,回收率約97%。
2 失地農民的社會適應性現狀
有學者專門就“適應性”這個概念作出界定,認為適應是個體為了在某一環境系統中生存和發展而采取的行動。結合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文將“社會適應”界定為:失地農民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不得不進行的經濟適應、生活方式適應、心理適應等調整,以期實現個體內在與外界環境整合。
2.1 經濟適應 由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失地農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生存問題。當地政府出臺了相關的土地征收補償條例,主要采用貨幣補貼的方式。然而補償款的發放,只能幫助這部分群體維持短暫時間的生活,他們還需要從長計議,尋求更加合適性的謀生手段。
不同的群體就應對經濟壓力表現出差異化的狀態。相對來講,青年人的適應能力要強,他們受到過良好的院校教育,對職業技能及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快,就業崗位較多。在調查中有25%的人針對大學生消費者而選擇了自主創業,實現就地就業;而中老年人(指45歲以上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較低,除了擁有體力則無一技之長,學習能力也較弱,再加上用人單位對于年齡的限制,這部分人很難在城市中謀得滿意崗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職教城發展的需要,年齡偏大的人則會面臨較其它地區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在高校中謀得一定的崗位,如保潔員、宿舍管理員、食堂勤雜工等等,很顯然這部分人是幸運的。
伴隨著職教城的發展及經濟開發區建設的逐步完善,很多磨店社區居民可以就近實現找到工作,在調查者中有51.6%的受訪者月收入超過了2000元,高于合肥市的最低工資水平。其中,大部分人已經適應了這種“上班族”的生活,有人表示比起種地,現在的工作狀態要體面得多;不過,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他們還想回到從前耕種土地,在他們眼里當農民更自由。
2.2 生活方式適應 土地征收給他們帶來經濟生存方式的變化,一部分失地農民由于規劃需要,從原先一家一院的居住環境中搬離而集中居住到樓房小區。目前磨店社區的拆遷安置小區有文忠苑小區和少荃家園小區2個。
費孝通先生曾經在《鄉土中國》中提到了鄉下人的骨子里有一種固有的鄉土性,除了對土地感情深厚外,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主要是基于血緣和地緣,人們處在一種熟人社會。然而,隨著居住方式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勢必也要發生變化。在受訪者中,有67%的人居住在樓房中,有20%的人明確表態不喜歡樓房。居住形式的變化,最直接的沖擊便是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不再像以往那樣緊密,樓房的居住形式提升了私密性,也就增加了居民和周圍鄰居的陌生感,人們處于半熟人甚至是匿名社會中,如果沒有外界力量的推動,人們之間很少有直接互動。此外,針對部分年齡較大的失地農民,他們還要適應新的日常生活方式,如學習使用燃氣灶臺、適應抽水馬桶、適應活動空間的變小等具體的生活細節。在受訪者中,相當數量的人表示,為了適應全新的城市生活花了很長時間,也有部分人表示,他們到現在還不習慣,尤其是遇到腿腳不好的老人,由于沒有電梯,則只能長時間呆在家里,阻斷了他們和外界的正常溝通往來。
2.3 心理適應 關于心理適應的問題,筆者首先調查的是這部分失地農民群體關于自身身份的認同,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身份認同,是個體對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是一個需要與舊身份分裂,并從認可及踐行新身份的過程。根據調查數據,在回答“您認為您現在的身份是”一題中,除有2人未作答外,62人選擇了“農村人”,62人選擇了“城市人”,這樣的調查結果恰恰反映了這部分群體對于自己的身份認同還存在一定的迷茫性,在被訪者中大部分人告訴,他們覺得這個題目很難選擇,認為自己既不像農村人也不像城里人。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他們需要積極地接納新的環境,并將城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內化,并在心理上產生認同,進而獲得滿足,在情感上找到寄托。然而他們認為自己一直與土地打交道,骨子里帶著濃厚的鄉土性。雖然他們的住房結構和就業崗位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人際處理方式等還保留著農民的特性。
在本文中心理適應也包括對于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根據調查數據,只有5%的受訪者表示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滿意;雖然68%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和城市人無異,但是60%的受訪者則明確表示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從理論上來講,這屬于文化墮距。行為方式的改變和認同要先于價值觀念的改變,確實從一種生活狀態要過渡到另一種全新生活狀態,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接受和認同,直至對自己所處的社區具有高歸屬感。
3 提升失地農民社會適應性應采取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健全社會支持體系 由于這部分群體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最擔憂的就是自己在這個社會中如何生存下來。針對他們的擔憂,政府應加強對其職業技能的培訓,真正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從2012年開始,磨店社區也有計劃性地每年都會針對轄區內的失地農民開展免費的技能培訓。不過,政府在組織時也要注意不能將培訓流于形式,出現“頭一次,尾一次”現象,即很多居民為了獲得政府的補貼,整個培訓他們只出現2次。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政府需花功夫去動員社區居民,優化培訓內容,監督實施過程。
其次,建立健全針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讓他們從心理建立安全感,不用為自己的老年生活擔憂。目前,針對60歲以上的失地老年人口,轄區政府每月發放510元的社會養老金。除了現金的發放外,對這部分群體還應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醫療、失業保障體系等。
3.2 注重社區建設,提升居民的歸屬感 “村改居”的實施,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農村村委會的管理模式,應盡快建立健全新的城市社區管理機制,調動社區居民參與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融入到社區治理中。同時,也要幫助居民適應小區生活方式,引入規范的物業公司,幫助居民成立業主委員會,讓其也參與到自身環境的建設中。
另外,還要大力發展社區文化建設。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圖書室,以及建設用于體育鍛煉的基礎設施;幫助社區居民組建興趣小組,如舞蹈隊、棋藝隊及曲藝小組等,并聘請專業老師對其進行指導,支持其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在社區中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通過項目運作的方式,讓社區內的居民享受到更為專業的社區服務。通過這樣的一些方式來增加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提升其社區歸屬感。由于地處職教城,社區在開展活動時,也要注重引入大學生志愿者群體,讓這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給社區居民帶去。
4 結語
失地農民的社會適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除失地農民自身需要做出調整外,還需要政府、社會對他們更加寬容,同時也要從政策、制度等方面給予其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鐘漲寶.李飛.余建佐.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城市適應的社會學探析[J].農村經濟.2009(2).
[2]王禮生.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角色適應問題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20).
[3]高永久.郝龍.變遷與重構:少數民族失地農民的社區認同更新路徑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2(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