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華
【摘 要】本文針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方面存在的課程模式、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等問題,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要從改革方向、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的思路。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思路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之處在于,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能適應生產、服務、建設等領域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而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大發展時期,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這種轉變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加大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其中課程改革是關鍵。
1 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追求大而全的課程模式
我國的高等教育是先有普通高等教育而后出現高等職業教育。因此,很多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照搬了普通高等教育,將理論課程劃分為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大塊,追求大而全,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就算有所修改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職業需求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1.2 課程結構不合理
在一個學科專業中,新的提升性的課程沒有開或者開不出來,不需要或者不太需要的課程有一直沿用保留,甚至不同的年級開設的科目并不相同或者差別很大。
此外,課程門類之間在結構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開設過多,有的開設過少,這就造成了比例結構上的不合理;各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缺乏選修、跨修的選擇性和靈活性;課程門類過多,內容交叉,課程設置同質的情況突出,嚴重浪費教育資源。
1.3 課程內容陳舊,同時缺乏實用性和實踐性
就多數學科專業的各門課程經過多年改革的努力還是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也應該認識到,從全局來看,課程的內容還是陳舊的。有的課程內容多年不變,由得課程內容雖有變化,也只是簡單的刪減,沒有精煉和遴選出真正有助專業和課程發展的課程內容。
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培養適應生產、服務、管理、建設等領域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從這一特點出發,高職課程的內容就不該是原理的解釋、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演算等,這些內容對高職教育來說根本沒有實用性,無法培養出能適應生產一線的技術型人才。同時,課程內容也嚴重缺乏實踐性,理論內容過多而忽視了實踐練習的重要性。
1.4 教學情境枯燥、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的高職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本科教育一樣絕大部分時間在教室開展教學活動,時而會在實驗室開展實驗教學,教學情境太過枯燥。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只能體會出學生的角色,無法培養和體會作為企業員工的角色。從而造成教學活動和職業活動脫節。
另一方面,教學手段的單一不僅提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的效果也不好,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不好,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大打折扣。
1.5 校企合作不夠
雖然大部分學校進行了校企合作,但是都停留在低層次的合作,對校企合作的目的不明確、合作的形式太單一等等。到了最后,校企合作就成了訂單班。而這種“訂單班”形式的學生根本不具備企業的要求,即使畢業之后能進入企業,也會很快被企業淘汰。
2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課程是高職教育的核心,高職教育思想的轉變及其他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到課程中來。要想真正提高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促進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滿足社會、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2.1 明確改革的方向
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在改革與創新中,我們要按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為核心,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積極探索知識與職業能力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對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緊迫需求。
2.2 課程改革與專業優化、產業提升的需求相結合
課程改革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同樣也不是一件單純的工作。課程是高職教育的細胞,不管專業設置再合理、師資隊伍再強大、教學資源再充實,課程設置失敗,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課程改革要與專業優化、產業提升、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產業的發展進步為基礎的,科學的課程改革應該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變化,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分析產業、行業和職業結構的調整及就業結構、勞動力結構、技術結構等發展要求,明確專業服務面向,適時調整就業指向、人才培養規格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
2.3 課程體系與職業能力相結合
課程體系與職業能力相結合是實現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零距離對接的關鍵環節。以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整合各職業能力的支撐課程及學習情境,構建以職業活動為主體,知識、能力、態度有效融合的課程體系。
2.4 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及崗位能力相結合
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企業崗位要求為依據,根據職業能力形成規律,“解構”和“聚合”職業能力,由行業企業專家與校內骨干教師共同制訂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教學目標,遴選課程教學內容,提出教學實施建議。
2.5 教學情境與工作情境相結合
以真實的工作任務和產品為載體,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方法與手段,仿真生產過程;采用與工作相一致(或相似)的教學設備和工藝、流程,借鑒企業管理經驗,融入企業文化,再現工作情境,實現環境育人。
2.6 教學手段多元化、信息化
進入信息化社會后,信息技術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教育領域也沒能例外。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生動直觀、豐富多彩的教學,教師和課本已經不再是課堂上信息的唯一來源。多媒體、網絡等技術的運用,使有限的課堂空間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從而大大地豐富了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與知識的手段,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這樣能讓學生有興趣的學,從而學習的效果就能大大提升,為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應是,從改革方向、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手段等各個方面進行根本性的改變,才能建立既滿足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又具有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特點的課程;才能培養出適應生產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才能實現企業的更大發展和產業的不斷提升,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責任編輯:楊玉潔]